郑成功一年收入是大明王朝的两倍难怪可以“自费”抗清

文叔逗号 2024-02-29 10:37:46
郑成功的收入来源第一块 对外贸易

1661年,大明帝国的残余势力被满清扫荡殆尽,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在北京被斩首,在接下来的十多年时间里,依然遵奉大明旗号的成建制部队,也只剩郑成功在东南沿海聚集的十多万的兵力了。在抗清的十余年里,他曾在1658年的时候,还动员了17万军队,从海上远征南京。打仗可是很花钱的,要知道这是国家级的战争规模,而郑成功都是“自费”打仗的。

这时候明朝已经灭亡了,没有足够的资源可以供他使用了。所以说是他私人的反清复明事业,那问题就来了,他怎么会有这么多钱,这可是国家级的资源消耗等级了,难道他有国家级的收入吗?其实还真的是有,我们先算一笔账。根据学者的估计啊,以明末的物价,这种规模的军事行动每年大概要消耗3百到360万两白银的军费。

那如果大规模的长期作战的话,那恐怕要到4百万。但问题是崇祯年间拥有整个天下税收权利的朝廷,收入也不过4百多万两,这相当于郑成功要靠自己一个家族的事业,就拥有跟明朝政府一样的税务能力,他能办得到吗?我就不卖关子,他不但能办得到,他收的比明朝还多啊,当时的正式到底靠什么赚钱呢?简单其实就是用原来郑芝龙那一套,当时郑氏旗下船舰高达上千艘,承包了东亚行业,承包了东亚海面上最赚钱的几个贸易路线。

我们从资料最多的,最容易讲的完整的日本贸易来说吧。因为日本学者统计了很多这里的资料,从1647年到1662年之间,也就是郑成功接班之后的15年之间,到日本长期去贸易的中国船只啊,几乎都是来自郑氏势力范围。

也就是说郑成功其实是很成功的继承了他爸爸当年对日本贸易的那的路线,而且他也获得了众人的承认跟支持。那到底有多赚钱呢?我们来对比一下就好。当时荷兰人也对日本贸易,而荷兰人自己的账本是这样算的。当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亚洲最赚钱的是两个地方,第1名是日本,第2名是台湾,每年可以赚4吨黄金。但是这是荷兰人自己赚的。

我们来看看郑成功的规模,在1650年的时候,抵达日本长崎的70艘船里面有59艘是郑成功控制的地区。这种情况大概每年都差不多。也就是说郑氏集团有80%的对日贸易份额,荷兰则占20%,荷兰人的20%就每年值4吨黄金。

那你算算看郑成功的80%年值多少钱呢?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强烈对比,它至少是荷兰人4倍的赚钱能力啊。

再来当时日本江户初期啊已经进入和平时代了,所以战国时期热销的这些武器、刀剑、盔甲,甚至鹿皮都不再受到欢迎,真正热销就改成中国的生丝、丝绸跟糖,也就是吃的跟穿着了。

从1622年到1660年之间,中国生丝卖到日本去,每百斤均价是377两白银。这个生丝的利润率可以高达277%。想想真惊人。我顺便呢用一本世界名著里的情节让你感受一下我这种377两白银是什么样的购买力。

这本世界名著就是金瓶梅,你应该明白金瓶梅写的呢,虽然是水浒传的番外篇,但他其实是在描述明朝末年时期啊,至少是中晚期吧。中国社会的基本生活状态里面的有很多跟消费有关的东西。

我讲一个细节,当时啊金瓶梅中的那个最有名的潘金莲,她跟西门庆要结婚的时候呢,西门庆给他买了两个丫鬟,一个会煮饭,一个不会煮饭,会煮饭的那个5两银子,不会煮饭的那个2两银子,请问这个5两跟2两是什么意思子呢?答案是买那个姑娘一辈子,也就是说你花5两银子,他父母就签个卖身契给你。你只要给这个姑娘有饭吃,有衣服穿,有房子住,有鞋穿。然后呢,让她基本生活过得去就行,其他的时候啊,事情就可以完全交由你来决定。

你要叫他做什么就做什么,而且如果你不满意,还可以把它再卖掉,把这个卖身契当成一个有价证券。一个人一生的劳动力从十几岁开始买她,至少还可以工作到四、五十岁吧,才卖5两,而且她是会煮饭的,才5两哦,没技能,只有2两。

那你可以想想377两在明朝是多么大的一笔金额,这可是超级奢侈品啊。而郑成功的团队就专门在做这种大生意的。而且呢这个价差不但利润高,规模还很大。这不是后来那种钻石贸易一颗一颗算的,这个生丝贸易的规模每年都是十几万斤的。你去乘一下这个金额。这可是一个非常大规模的利益啊。

另外一项就是糖,在1655年的时候,每年卖到日本去的糖是一百多万斤哦,严格具体数字是141.74万斤。每百斤砂糖呢在中国卖2.5两,到日本卖8两。

这利润率是超过200%。生丝、丝绸跟糖这种非常赚钱的生意,都由郑成功的团队独占。还有啊当时日本也在出口,而这些出口的东西呢多半也都由郑成功团队负责运到中国去。比如说铜,铜是日本生产的东西,每百斤铜在日本值13.5两,在中国可以值20两。

这利润虽然比不上生丝跟糖,但是也到达48%了。今天过国际贸易有什么商品可以做到48%吗?所以这些金额加总起来呢,我们来算一下,当时每年郑成功的团队可以从对外贸易中获得1410万两以上的利润啊,而对东南亚的贸易,有比较多学者做出不同的研究,这些数字相对都比较可靠。这已经足以维持一支人数万名以上,而且相当有战斗力的军队。

郑成功的收入来源第一块 牌饷

不过这还不是全部的金额,别忘了哈,郑家是做海盗起家,除了做生意之外,老本行不能放下。当年郑芝龙这种等级,多少还是有点抢的成分,但到了郑成功,这种等级的时候,他就已经不用再出面去抢了,那太low了。他是直接坐在家里收保费,这时候保护费叫牌饷,什么意思呢?就是任何想在东亚海面上自由活动的船只,都必须根据船只的大小来缴纳牌饷。你不交吗?不交后果自负。

交了以后呢,可以得到一面旗子,上面写个“郑”。那这个旗子同称为顺风旗,只要你在船头挂这面旗子,在东亚海面上就不受抢劫。注意哈,不是不受郑家海军抢劫,是不受任何人抢劫。旗子一挂,就没人敢动你,否则的话就等于跟郑老大过不去。

当然如果你没挂这个棋子,那你可以想象会有什么结果。在那几十年里面呢,正式把东南亚的贸易跟东北亚贸易分开。当时是叫东洋线跟西洋线,西洋线就到泰国那个方向去贸易的,东阳线就到日本去贸易的。

日本学者把对日本贸易的响银做了排行大船2千1百两一年,小船呢5百两一年。你回想一下,刚刚我讲的一两银子的购买力,你可以想象一下这多大的金额。顺便提醒你哈,要照这个规矩,缴钱的不是只有亚洲传统,荷兰人、英国人、葡萄牙人等西欧商船也要照着规矩讲,除了最流氓的西班牙人之外,其他国家的船只基本上都乖乖交钱。

当时如果没有挂这面郑字棋,你就随便想要出海做生意的话,随时可能被轰进海底。那郑成功就在家里坐着,就收了十多年这种税,想想看这是多大一笔收入,那说的有多夸张呢?我讲两个案例。

第一个是,郑成功决定攻打台湾,他团队都还没出动,他就授权何斌,何斌是谁呢?何斌是郑芝龙的同事啊,他在跟郑芝龙做一样的事情,他是荷兰人的翻译,但后来跟荷兰人翻脸,何斌是郑成功打台湾的内应。

他在郑成功出兵之前,就已经在台湾开始放出风声,说之后郑老大家来台湾之后呢,在台湾就会发他的牌饷。那么他可以提前收费,你先缴钱可以打个8折之,我人都还没来收保护费就已经先来。你可以想象郑老大的这个威力有多大。

还有更夸张是在日本,当时日本有一个郑成功的弟弟,就是他妈妈,后来又生了叫田川七左卫门。他也帮着郑成功发放牌饷。郑成功曾经写过一封信给他的弟弟,里面有几句话,你感受一下这种气魄。

他说:“守兵跟地方官盘验遇到没有牌,或是拿着旧牌的船,那么就把他的货物跟船都没收。然后船主跟舵工就抓起来关。”这可是在日本,郑成功居然能在那里收这种钱,而且不缴,他还能把人抓起来关,你看看这说话的口气有没有大海霸主的气魄,有这种水准的收入,有这种水准的影响力,当然有资格跟清朝扳手腕了。

所以我们来计算一下整个郑氏集团的年营业额。当然这不可能有很精确的数字,但是有学者估算,他的年总营业额每年可能到达2千到3千万两白银。来对比一下,明朝灭亡之前,每年是国库收入4百万两。

看看郑成功这种收入水准,就明白他为什么能够弄出一支十多万人的军队,自费反清复明十多年了。

0 阅读:16

文叔逗号

简介:记者、资深媒体人、主流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