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种地越来越挣钱”

临潼融媒 2024-05-14 09:24:26

“你看麦子这种情况要不要叶面喷肥?”“啥时施,咋管理?”5月7日,在西安市临潼区油槐街道油街村春于家庭农场,负责人马于川看见农技人员“走访”,赶忙“求经”。

接过马于川手上的麦苗,临潼区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的技术人员苏丹仔细查看叶片和麦穗发育情况,根据小麦生长情况,为其送“良方”支“硬招”。

“你看,小麦抽穗扬花期后,马上就要灌浆了,这个时期就要做好田间病虫监测防治和‘一喷三防’工作。”苏丹一边仔细查看墒情、苗情、病虫害发生情况,一边跟马于川说。

“小麦灌浆期是多种病虫发生危害高峰期,也是提高小麦千粒重的关键时期。”苏丹说,由于前期降雨多,目前土壤墒情适宜,小麦长势良好。现阶段更需要农技人员对小麦种植户提供精准的技术指导,为夏粮丰收提供技术支撑。

“这个时期主要监测防治对象有麦蚜和小麦白粉病、锈病、赤霉病及叶枯病等。防治小麦病虫害应视田间病虫的发生动态而采取不同的防治技术,达到‘一喷多防’的效果。”听着苏丹的“传授”,周边几个种植户也停下了手中的活,簇在一起。

“现在小麦到了灌浆期,主要任务就是防止病虫害和干热风的损伤。除了严格管控,适时灌溉,也要及时采用无人机喷施叶面肥来促灌浆、抗干热风,这样就能保证小麦高产。”苏丹说。

“只要技术指导跟得上,小麦长势不错,产量就稳了。”马于川根据苏丹的建议确定了施肥时机和用量,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

这边还没有忙完,那边不远处的郝永强就着急地“呼叫”苏丹过来“转转”。

郝永强是临潼区汪洋农业合作社负责人,他种植的区域也是陕西省打造的粮食作物技术集成试验示范基地,基地核心区面积400余亩,承担陕西省多项粮食作物技术集成试验,试验示范小麦品种累计123个、玉米品种48个,由临潼区农技中心和临潼区汪洋农业合作社共同建设。

“目前麦苗较壮实,茎秆粗、穗头长,表现不错。”麦田里绿油油的麦苗随风摇曳,苏丹和郝永强两个“老熟人”聚在一起,全然顾不上中午炎热的天气,站在麦田就讨论开来。

“农技专家两三天就会来地里一趟,帮我们查看麦田的墒情、苗情变化,科学诊断,分类施策管理。”郝永强介绍,合作社采用节水微喷带结合水肥一体化配肥设备,可节约用水40%,减少化肥投入20%,减少人工投入70%,全年亩节约投入成本200元左右、每亩增加收入150元左右。

在农技中心的手帮手指导下,郝永强使用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进行虫害绿色防控,在拔节期开展病虫绿色防控,在齐穗扬花期开展“一喷三防”,在灌浆期喷施叶面肥…… “现在麦田里全是‘科技范儿’,春管也变得简单和轻松。”郝永强说,从选种、种植到管护,农技人员全程把关,不出意外的话,今年是个丰收年。

5月上旬,临潼区50余万亩小麦进入灌浆期,灌浆期是决定小麦粒重、产量高低的关键期,也是小麦主要病虫害的高峰期。为确保小麦稳产增收,很多像苏丹这样的农技人员活跃在田间地头查看苗情、监测病虫害、研判病虫害发生趋势、指导农户及时合理开展防治,为小麦管护“把脉开方”。

“我从事农技推广工作10多年了,已经习惯了和泥土打交道,希望帮乡亲们种好粮、多打粮,让种地越来越挣钱。”出于对农业的热爱,2013年6月,苏丹从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农村,奔走在田间地头。

和众多农技人员一样,苏丹通过科技服务,将科技成果在田间地头加快转化为农民可用、实用的技术,拓展了农业科技推广新渠道。“国家正在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我相信年轻人大有可为。”苏丹说。(记   者:王三合)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