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文强工】第三维度:AI,改变建筑设计

郑州日报 2024-05-19 07:58:38

【厚文强工·问郑】系列报道

【强工】压舱石

第三维度:AI,改变建筑设计

核心提示

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灿烂的中原文化,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物。从人文始祖黄帝、隐士鼻祖许由、思想家列子,到西晋文学家潘安;从诗圣杜甫、诗豪刘禹锡,到诗坛巨匠白居易、李商隐……他们以滔滔文才光照时代,铸造着郑州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

同时,郑州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是九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城市发展活力十足。当前,郑州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决策、省委要求,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现代食品、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经济社会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本报特推出【厚文强工·问郑】系列报道,通过对和郑州有关历史名人的故里实地走访和现实价值挖掘,展示郑州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对郑州工业、郑州品牌进行深入报道,展现郑州发展新质生产力、强产业促发展的实力与活力。

策划:卢士海

统筹:程玉峰

执行:孙新峰

初夏时分,郑东新区龙子湖智慧岛,鳞次栉比的高楼与郁郁葱葱的草木错落有致地“镶嵌”在湖岸之上,数百家高新技术企业在这里拔节生长。

第三维度的展示墙上标注了“TransBIM”成长的重要时间节点 本报记者 李新华 摄

“随着人员的增加,原来的办公场地明显不够用,现在产品更新迭代越来越快,开拓的市场越来越大,要想继续保持赛道领先地位,就必须给未来发展留足空间。”在中原数据产业大厦三楼,第三维度(河南)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CTO丁松阳说起从龙子湖智慧岛大厦“搬家”的缘由,话语中透出兴奋。

日新月异的时代,人工智能(AI)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世界。作为一家创立起就将AI引入建筑设计领域,以数字化、智能化助力行业发展的人工智能公司,第三维度自主研发的“TransBIM”平台于2021年10月一经上线,便在业内引起轰动。

2022年,通过“TransBIM”平台,全国首个机器人绘制的建筑施工图便获得主管部门颁发的审查合格证,一时成为行业焦点。喊了数年的AI建筑设计,被一家郑州初创企业完成了施工图人工智能设计的应用落地,被业内认为人工智能第一次真正进入建筑施工图设计领域的标志性事件,烙下了“郑州印记”。

在业内看来,通过“TransBIM”出图,减少了人为错误,提升了设计效率,它更大的价值在于帮助地产开发企业节约资金成本,以20万平方米项目为例,使用“TransBIM”设计,房屋施工和交付时间可以整体提前1个月以上,这样算下来,能帮开发商节省下3000万元到5000万元的直接成本。

技术领域变化万千,保持领先优势并不容易。丁松阳说,作为国内首家投入运营、实现营收的AI建筑设计平台,“TransBIM”一直处于更新迭代中。在公司正门口的企业展示墙上,醒目标注了“TransBIM”从诞生到成长的每个重要时间节点,最后标红的“2024年8月”,其下发布“TransBIM2.0”的预告已经触手可及。

“平台从1.0升级到2.0,主要有效率的提升,相比之前设计时间缩短了20%以上,其次就是适用类型的扩充,过去以服务住宅类建筑为主,现在将扩充到工业建筑及公共建筑中的更多建筑领域,并延伸到装配式建筑等方面,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都有了新突破。”丁松阳告诉记者,之前的平台是经典算法模型,现在公司正在布局大模型,有了更多算力的支持,设计效率还会持续提升。比如说,设计一个20万平方米的小区,以前可能需要7~10天,现在5天就能完成,如果今年大模型布局完成,在原有的基础上还能提升50%的效率。

从一路奔跑到全线领跑,第三维度的客户越来越多,包括中国建筑设计院、清华设计院等全国知名设计院,而在新质生产力叫响全国的今天,主动“找上门”的大客户更是络绎不绝。

在记者看来,第三维度是一家低调的人工智能企业,“TransBIM”的领先,和背后目标感强、凝聚力强、业务能力强的研发团队密不可分,创始团队由具备行业深厚背景的人工智能领域博士、教授、国家注册工程师组成。

“公司的人员一直在增加,现在约有三分之一是豫籍人才的‘凤还巢’,但就目前公司发展现状来看,现有的技术人员还远远不够,相比沿海发达城市,高层次、高技能IT人才缺口依然很大。”丁松阳说,对于人才引进与培养,公司一方面“走出去”,与上海算法创新研究院合作成立实验室,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培养储备高端人才;同时强化与省内高校合作,目前,已经与河南大学达成合作,还与郑州大学等高校取得联系,对于人才培养的一项系统工程正在全面铺开。

有数据显示,中国AI设计产业市场总规模高达1.6万亿元。“TransBIM”的目标,是让数字施工图变得更加智慧,成为建筑施工阶段的数字大脑……在第三维度的所闻所见,让记者感受颇深,他们探索的是让一张智慧图纸链接智慧工地,施工机器人、装配式建筑、建筑材料供应链,用新质生产力撬动万亿市场,“TransBIM”应用想象空间巨大。

本报记者 覃岩峰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