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痛苦叫“空调取暖”,耗电多还非常干燥,那叫一个扎心

美家指南 2024-01-08 09:29:51

集中供暖(地暖)、空调、电油汀、暖风机、小太阳、踢脚线取暖器、石墨烯……

这些五花八门的取暖方式,真的是各有各的特点,你在用哪种方式呢?不过对于上面这些设备,要说起哪一种争议最大,毫无疑问还是“空调”。在最近还有不少人给我留言,直呼自己“真不该抛弃地暖”,如今用空调取暖了2个月,发现体验真是太扎心了~

空调取暖,为什么正在跌下神坛?亦或者说它一开始就没有登上神坛?或许,看过下面“5大硬伤”,你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1、耗电根本刹不住

空调的原理基于“热量搬运”,室内外的温差越大,意味着需要搬运的热量越多。因此,也就更加耗电。前段时间,国内气温普遍偏低,用空调取暖的家庭,在电费上肯定是要比平常多出不少的。以我的一位粉丝为例,只要开启空调,每天电表基本就没有低于18度的时候,按照一度0.56元的电价计算,每天电费小10块。

所以有不少人为了减少空调的耗电,不得不再去选购一些小型取暖器,比如暖风机、电油汀等等。

2、空调制热后,室内非常干燥

“开空调前,室内温度11.4℃,开空调3小时后,室内温度恒定在27.8℃。虽然温度升高了,但是屋里的‘湿度’降低了”!

从上面网友贴出来的对比图不难看出,3个小时的时间,室内湿度从31%降到了17%。湿度过低会直接影响家居生活的体验,包括皮肤干燥等等。而且过于干燥的室内也会令人心情焦躁。

特别是对于北方的家庭来说,北方空气本就干燥,所以采用空调取暖并不是明智的决定。反观南方地区,空调取暖的“干燥感”要稍微弱一些。(这也是为什么南方地区偏好空调取暖的原因之一)

3、空调的制热比较慢

空调这种电器,在寒冷的环境中开启制热,并不能完全发挥出它的优势(所有有很多人都在吐槽空调制热慢,一小时后都热不起来)。真正能够体现出它优势的还是“制冷模式”。这也是为什么市场上会有“单冷空调”这一细分分类的原因。换句话说,很多人之所以安装空调,多半还是为了度过炎热的夏季。毕竟冬季的取暖方式实在是太多。

而为了不让制热模式效率这么低,要想快速升温就不得不开启“电辅热”模式。开启电辅热,实际上等同于开了小电暖器,费用自然增加。

4、不能全域提升温度

空调制热,说白了也是“吹热风”,再加上空调本身是固定的,即便是有摆风,吹出来的角度也是受到限制的。所以空调取暖的劣势就突显出来了,根本不能做到“全域升温”。

直白点说就是,空调取暖不能保证室内的每一个角落都达到设定的温度(除非空调持续开启很长时间)。反观传统的集中供暖,优势就太明显了!只要铺设了地暖,室内每一个位置的温度基本都是恒定的。

5、噪音大,体验较差

与制冷模式不同,在制热模式下选择低档位风速,会让室内的温度很难保持恒定。这个时候就必须依靠中等或者高位风速来保证温度不下降。而高强度的风速,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噪音大”。

我前段时间回了一趟老家,因为老家农村没有集中供暖,不得不开启空调制热。然而事实证明,保证室内温度很简单,一直开启高风速运转就可以了。但同时体验又很扎心,热风“嗡嗡响”!

美家小课堂【一】:究竟哪种取暖方式最值得投入?

在开篇的时候,我提到了多种冬季取暖方式。那究竟哪一种最值得投入呢?实际上,这个问题也没有标准的答案。毕竟每个人的需求不同,预算也不同。不过,大家可以参考一下下面给大家总结的几点:

①追求“热舒适”,首选地暖;

②考虑“经济性”,可以选择踢脚线取暖器、普通电暖器;

③地处“南方”地区,室内外温差相对较小,首选空调。

美家小课堂【二】:空调取暖的省电和舒适度技巧

①空调的设定温度,一定要“先高后低”,或者前期开启3-5分钟的“电辅热”,保证室内温度快速提升;

②温度升高后,空调设定20℃-22℃为宜,这个温度虽然没有地暖温度高,但实际上是比较舒适的(而且空调每低一度,空调省电10%左右)。

③保持摆风口“朝下”吹风(在感知上,从脚暖自下而上是最舒适的,而空调的热风吹下不吹上最合理)。

④每隔一段时间,一定开窗通风一次,避免室内热风循环过于干燥。

以上,就是本期分享的关于空调取暖的内容,更多家居|装修|家电专题,我们下一期再见!

0 阅读:96

美家指南

简介:全网100万人的家居指南,陪你撞见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