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运输机坠毁致机上65名乌克兰战俘死亡,究竟是谁干的?

问号邱 2024-02-04 12:15:42

失事的俄罗斯一架伊尔-76运输机坠落的现场画面

根据俄罗斯国防部在1月24日发布的一条突发消息,俄罗斯一架伊尔-76运输机在自己国内坠毁,造成机上74人全部遇难,其中就有65名乌克兰战俘,剩下的是俄罗斯的3名护送人员和6名机组人员。

坠机地点位于俄罗斯西南部的别尔哥罗德州科罗昌斯基区,距离一个叫亚布罗诺沃村仅有五六公里的路程。俄罗斯官方称,原本打算将这批乌克兰战俘送到该州进行人质交换。

乌克兰官方也表示,俄乌双方交换战俘原计划定在当地时间1月24日,但事发后已经取消该计划。

坠机事件发生后,俄乌双方互相指责是对方干的,那么,问题来了,这起罗生门事件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乌方的说法:俄军运输机装有防空武器

俄罗斯伊尔-76运输机

据乌克兰媒体《乌克兰真理报》报道,因为乌军认为俄军这架伊尔-76运输机载有防空武器,应接受任务前往战场为俄军防空系统S-300提供弹药,所以乌克兰得到情报后,确定将其击毁。可是,没过多久,这家媒体却改口了,宣称该消息没有得到有效的证实。

不过,截止到现在,俄罗斯方面还没有对运输机载有防空武器的说法给出回应。

乌克兰军情总局在社交媒体上发言,因为乌方没办法在事发现场调查情况,所以无法获得这架运输机上的死亡人员身份,也就是说没办法确定是否有乌克兰战俘。

失事的俄罗斯一架伊尔-76运输机坠毁爆炸的现场画面

另外,乌军还表示事发当天已经做好跟俄罗斯交换战俘的准备,俄罗斯战俘被关押在安全的地方受到保护,但是选择在双方交战的30公里范围内交换战俘,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应该双方提前商榷改为其他的安全地点。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则表示,一切责任全在俄罗斯,他们在玩弄乌克兰战俘的生命,伤害战俘亲属的感情,这一天将是乌克兰人民最为艰难和黑暗的一天,运输机是在俄罗斯境内坠毁的,他们无法控制事态的发生,但他们会全力对此事件进行国际调查。

俄方的说法:乌军野蛮地击毁运输机

事发的俄罗斯伊尔-76运输机坠毁现场一片残骸

俄方认为乌军没有人性,连自己人也消灭,他们声称在运输机坠毁现场探测到两枚乌克兰导弹的痕迹。

俄军代表说这架运输机载着65名乌克兰战俘原本一天过后,就可以回到他们的故土,而不是命丧于此,但是乌军却不顾自己士兵的死活,强行发射导弹。

俄方认为乌克兰是破坏双方就之前达成安全释放战俘协议的罪魁祸首。国家杜马(议会下院)国防委员会主席安德烈·卡尔塔波洛夫说:“乌方绝对是故意这么做,因为他们很清楚这架运输机的目的是什么,飞往哪里执行什么样的任务,而事实是他们将运输机误认为是战斗机或其他军用飞机,该运输机是被乌克兰的‘爱国者’或者IRIS-T防空导弹打下来的。”

站在客观立场上发出的疑问

事发的俄罗斯伊尔-76运输机坠毁现场一片残骸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相信哪一方的说辞?又没有保持中立的第三方客观地介入调查。

不过,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当公众把目光都聚焦在65名乌克兰战俘的身上时,运输机上另外的9名俄罗斯人员却被忽略了,扣掉6名机组人员,剩下的护送人员只有人数不多的3名,这似乎不太符合常规的押送方式,难道俄方不担心这些乌克兰战俘在运输途中见机反抗吗?即便3名护送人员手持武器,也很难控制得住65名战俘集体暴动的场面,人数上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

其次,就是选择交换战俘的交通运输工具的问题,在两国边境区域这么近的距离,有必要大动干戈使用大型运输机运送俘虏吗?

事后俄罗斯官方公布的这架伊尔-76运输机起飞前的视频画面

还有就是,据乌方的说法,俄罗斯交换战俘的交通运输工具的类型没有事先向他们通报,以至于他们无法确保对方的运输安全。

有消息报道称,事发后俄罗斯国防部和联邦安全局,将事发地进行严格管控,不准外来调查机构参与调查。

有外国网友称,当时俄罗斯这架伊尔-76运输机并不是从起点俄罗斯飞往乌克兰方向,而是从伊朗飞到俄罗斯别尔哥罗德州停了下来,再从别尔哥罗德州起飞往东北方向,最终被击毁,这跟俄方声称的这架运输机是去执行跟乌克兰交换战俘任务的航行方向大相径庭。

也有网友表示,俄方公布出来的乌克兰战俘名单有17名是之前就公布过的,这架伊尔-76运输机上载有乌克兰战俘可能是俄罗斯故弄玄虚制造出来的假新闻,目的是造成对乌克兰不利的国际舆论导向和压力。

失事的俄罗斯一架伊尔-76运输机坠毁爆炸升起黑烟的现场画面

至于这起坠机事件的真相如何,可能永远没有真正的答案,要有的话,也就是俄罗斯官方公布的所谓“调查结果”,就如同去年俄罗斯“瓦格纳”雇佣军集团头目普里戈任“被死亡”的一样没有下文,当时俄罗斯官方声称没有“被谋杀”的可能,信不信由你,反正答案都“很俄罗斯”。

即便这65名乌克兰战俘没有出现在这架失事的运输机上,以老毛子一贯的尿性,一定会让战俘神不知鬼不觉地人间蒸发掉。想想1940年苏联时期的波兰“卡廷惨案”历史事件,也许就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0 阅读:18

问号邱

简介:众生百态,冷暖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