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帅80大寿,邓公为何不让粟裕进门?叶帅病逝,6位遗孀如何排序

墓史揭秘 2024-01-09 17:36:39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新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元帅备受推崇,却鲜有人谈及他的功绩,他就是叶剑英元帅。毛主席曾言:

“吕端大事不糊涂!”

无疑指的就是叶剑英元帅。在十大元帅中,叶剑英的声名并不显赫,但他资历老,为人低调,是当之无愧的元帅之一。

1977年4月28日,叶剑英元帅迎来了人生的80大寿,家里洋溢着欢声笑语,高朋满座。众将帅纷纷齐聚,为这位老将庆寿。

粟裕是众将帅中最后一个到达庆生现场的人,由于有些事务需要处理。门外传来粟裕浓重的湖南口音:“叶帅高寿,十分抱歉,我来晚了。”叶帅欣然欢迎,准备让他进屋,却被邓公意外地打断:“别让他进来,坐不下了。”

这一幕让人颇感意外,众将帅对此也显得有些诧异。为何邓公要拒绝粟裕的入场呢?并且在插蜡烛时,为何邓公还在蛋糕上多插一根蜡烛?

“吕端大事不糊涂”

叶剑英以其不羁的个性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跻身开国元帅之列。被人称为“叶参座”的他,是唯一一个没有指挥过千军万马的元帅。然而,他在五五年大受勋中主动辞去元帅职务,毛主席赞誉他为“这个元帅,非你莫属”。

1917年,叶帅进入云南陆军讲武堂深造,成为近代三大讲武堂之一的学员。在广东,他跟随孙中山先生筹建黄埔军校、参与北伐等事宜。即便在1921年被任命为海军陆战队军官,他依然保持了对国家的忠诚。

然而,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被蒋介石、汪精卫等人掌控,白色恐怖在中国肆虐。在这危急时刻,叶帅面临着人生的抉择。尽管深受蒋介石赏识,他毅然选择了站在大义的一方,放弃国民党的身份,加入共产党。

在一次全师军官会议上,叶帅宣布:“愿意革命的,拥护共产党的,留下。追随蒋介石,想去南京的,也请自行斟酌。”这一举动震惊了国民党政界、军界。

蒋介石当场宣布开除叶帅的国民党党籍,全力镇压广州武装起义。然而,反革命势力过于强大,起义军在广州城内坚持了几日便告失败。这场失败给叶帅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成为他一生中不可磨灭的记忆。百年后,叶帅决定将一部分骨灰安放在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以表达对曾经战友的怀念与敬意。

1928年冬季,叶帅决定奔赴苏联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特别班进行深造学习。这个决定让他更深刻地认识到革命事业的艰巨性和自身的不足之处。回国后,他在中央协助毛主席开展指挥工作,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

在紧张的反围剿斗争中,他取得了第二和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为党和军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这些胜利也为叶帅赢得了毛主席的尊敬和信任,他成为毛主席信心十足的得力助手。

红四方面军在长征时期因张国焘的蛊惑,内部出现不和谐的声音。这时,叶剑英身在红四方面军指挥部,他的临危决断与智慧成为了挽救红军的关键。

叶帅得知张国焘命人准备缴红一方面军械的消息后,迅速将情报送到毛主席处。他告诉毛主席,此地不宜久留,为了避免红军打红军的悲剧,毛主席在当天晚上便指挥红军趁夜色北上。

为确保红军北出甘南,叶帅特意将军事地图和司令部的参谋人员完整地带出来。他的临危不乱、决断果断的定力再次拯救了红军和党,避免了内讧的发生。

在长征途中,红一军团分为三个纵队,而叶帅成为第三纵队的司令员,也被称为中央纵队。这显示了叶帅在中央的身份之高,深得毛主席的信任。

叶剑英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成为毛主席心目中的得力助手。毛主席曾多次在众人面前称赞叶剑英:“诸葛一身为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两句话成为叶帅身上最耀眼的标志。

1976年,毛主席弥留之际,叶帅前来看望。毛主席虽然无法言语,但他闭上眼睛的委托,或许就是对叶帅大事不糊涂的最大肯定。叶剑英元帅未曾率兵征战沙场,却展现了一人可抵万雄兵的智谋与定力。

在伟人逝世后,他迅速稳定了局面,展现了卓越的领导才干。叶剑英的一生,如同长征途中的智谋一般,为中国革命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叶帅80寿宴,粟裕迟到了,邓小平:“别让他进来”

1976年,叶剑英身为少数几位仍在中央任职的元老之一,肩负起了历史的重任。他协助党中央果断采取行动,结束了长达十年的特殊时期,使国家重新回到正轨上。同时,他坚定支持邓小平复出,为国家稳定和发展贡献了力量。

到了1977年5月14日,叶剑英迎来了80大寿。这一天,老将们纷纷前来祝寿,展现了团结和友谊。王震夫妇、余秋里、杨成武、聂荣臻夫妇、徐向前等一一到场,将寿辰现场聚集了众多开国大将。

在邓小平夫妇赶到时,叶剑英热情地迎接,并感慨地说:“我们是老帅,可你是我们老帅的领班啊!”众人对此纷纷表示赞同。

然而,就在大家热烈讨论时,一位将军却姗姗来迟,这个人正是开国大将粟裕。

叶帅和粟裕之间的交情深厚,两位老将的真挚交往令人感慨。粟裕原本也为了前来祝寿特意腾出时间,但军事科学院有临时事务,使得他姗姗来迟。粟裕的人缘极好,一到场众人就纷纷打招呼,场面热烈。

然而,邓公却故意开玩笑说:“迟到了就别让他进了,坐不下了!”粟裕听出是邓公,高兴地回应:“没关系,我身形很瘦,占不了多大的空间挤得下。”这一幕逗笑了在场的所有人,而邓公的幽默实际上是为了化解粟裕的尴尬,确保他能够顺利融入大家的氛围。

当粟裕最终到场时,与叶帅亲切地握手拥抱,场面变得更加温馨。粟裕开玩笑地说:“我迟到了,还好家里有我的位置,不会被忘记。”叶帅笑着回应:“你怎么可能被忘记,你在我们心中永远是一位重要的战友。”

叶帅对粟裕的胸襟极为推崇,每次粟裕来访时,他都亲自送到门口。叶帅曾经用赞美之辞评价粟裕的军事成就,认为他是一个杰出的人才。在粟裕遭遇困境时,唯有叶帅敢为他求情,甚至亲自申请将他调到军事科学院担任副院长,为他保驾护航。

粟裕也一直怀着感激之情,对叶帅知恩图报。多年来,他常常抽空前来看望这位老元帅。两位战友的情谊,如同历经风雨的友谊长存,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中一段令人动容的佳话。

80大寿,为何要插九根蜡烛?

叶帅80大寿的庆祝活动异常温馨。在庆祝活动中,叶帅的家人为他准备了一顶有着八根蜡烛的蛋糕,象征着八旬寿辰。然而,邓小平却为何在蛋糕上又插上了一根蜡烛呢?

众人都好奇地看着邓公,他微笑着解释说:“这根蜡烛代表长久之意,我们要长长久久,并祝愿我们的国家能够永垂不朽!”这番话赢得了众人的喝彩,叶帅也欣然接受这九根蜡烛,并感慨道:“还是你想得远,果然毛主席和周总理没有看错人。”

整个庆祝活动中,众人还一起唱起了当年的军歌,唤起了许多共同的回忆。在愉快的氛围中,大家分享着过去的故事,畅谈着对国家和党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庆生晚宴结束后,众将帅聚在一起,留下了一张合照。这个记录着叶元帅80岁生日的场面被永久地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了动人的记忆。

正如邓小平所预见的那样,在叶帅80大寿的一年后,邓公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提议,得到了叶帅等中央领导的大力支持。这一提案为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党和国家的发展得以长久延续,百姓也因此享受到了长长久久的幸福。

叶帅病逝,聂荣臻:5位遗孀不参加追悼会

1984年,叶帅身患重病,病情危重,聂荣臻得知后急忙赶去探望。一年后,当叶帅的病情稍有好转时,聂荣臻再次前去探视。

这一次,叶帅正处于昏睡状态,但当聂荣臻轻轻握住他的手尝试唤醒时,叶帅虽然不能言语,但手和嘴都在颤抖,聂荣臻握着他的手不舍地久久不愿松开。然而,聂荣臻没有预料到,这次见面竟成为两位战友的最后一次。

1986年10月,90岁的叶帅在北京病逝。中央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了追悼仪式,邓小平主持追悼会,胡耀邦致悼词。首都各界5000余名人士自发前来送别这位伟大的革命家。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叶帅的六位妻子却没有一位出现在追悼会现场。

叶帅的长子叶选平发布了一份声明,强调这并非他们做子女的意见,而是当时中央做出的决定。而做出这一决定的人,正是叶帅多年的老战友聂荣臻元帅。

这个决定或许令人困惑,但它也展现了聂荣臻对叶帅的深刻思考。战友终别,执手永别,这一决定可能是聂荣臻出于对叶帅家庭和尊严的尊重,希望以一种低调、内敛的方式纪念这位卓越的革命者。

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叶帅经历了多次婚姻,除了危拱之在1973年病逝外,其余五任妻子在叶元帅病逝时仍在世。中央讨论追悼会亲属名单时,关于是否安排叶帅的五位遗孀参加追悼会发生了争议。

在争议中,为了避免引起更多麻烦,让老战友安静走完最后的议程,聂荣臻元帅的坚持下,叶帅当时健在的五位遗孀均未出现在追悼会现场。

在红色年代,叶剑英是一位不可忽视的巨星,他为祖国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中国卓越的领袖,叶元帅的地位在那个时代可谓举足轻重。

回顾他的一生,他与其他老一辈革命家一同披荆斩棘,共同建立了新中国。叶剑英的一生,如同他的名字一样,永远闪耀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

5 阅读:2627

墓史揭秘

简介:人生如戏,只关注考古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