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爱耳日丨25年前接受华东第一例多导人工耳蜗植入术的她,成年后投身听力健康事业

扬眼 2024-03-01 23:16:04

2024年3月3日是我国第25个全国“爱耳日”,也是世界听力日(World Hearing Day,WHD) 。今年爱耳日的主题是“科技助听,共享美好生活”,世界听力日的主题是“改变思维模式,让所有人的耳和听力保健成为现实”。

3月1日上午,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妇幼保健院)耳鼻咽喉科开展了“爱耳护听”系列活动。 专家表示,人工电子耳蜗植入术作为重度与极重度听力损失的有效干预手段,已经成为当前一项成熟的微创手术。而25年前华东地区第一例接受多导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患儿,如今和家人都投入听力康复事业。小小电子耳蜗宛如一把钥匙,为她打开一扇充满多彩音符的神奇之窗,改变了命运的齿轮。

“里应外合”的电子耳,重建听力改变人生

人工耳蜗是由体外的声音处理器收集声音,体内的植入体进行编码处理,转化为电信号,通过电极刺激听神经,大脑识别到声音,帮助人们实现聆听,是名副其实的“里应外合”电子耳。

记者获悉,1999年,江苏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开展了华东地区第一例多导人工耳蜗植入术,当时主刀医生赵晓埝主任医师依然清晰记得开机时一幕:六岁多小姑娘在开机的那一刻懵懂不知所措的小脸,瞬间切换成欣喜、亢奋的红脸蛋,最后她害羞地躲进妈妈怀里。

小姑娘在11个月大被诊断为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笼罩在悲痛阴霾下的父母没有被重击压垮,他们一直积极寻求医疗帮助,第一时间为她戴上助听器,妈妈花了很大的精力来训练她的口语和听力,遗憾的是她已经无法通过佩戴助听器获取外界声音,全家不言放弃,直到遇见了人工耳蜗。植入耳蜗后的她在言语训练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学生时代的她各方面能力突出,获得过多种奖项,后来她选择出国深造,在国外完成了本科学业后,加入了当地的人工耳蜗研发企业。她的母亲因为女儿的经历,开办了听力康复学校,帮助更多听障儿童。

3岁之前接受听力康复效果好

江苏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卜行宽教授是听力国际(HI)副主席、世界卫生组织(WHO)总部预防聋和听力损失工作组专家。他强调,听力损失可发生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全生命周期都需要关注,不要不当回事。

卜行宽教授

专家呼吁,儿童听力损失的早期干预原则为“三早”,即早期发现和诊断、早期验配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和早期进行听觉言语训练。江苏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陈智斌主任医师解释,在人类的生长发育过程中,3岁以前是儿童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学习语言最关键时期。因此,3岁以前接受听力康复的听损儿童,绝大部分可以收到良好的康复效果,一旦超过12岁再配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言语康复的成功几率会降低。

陈智斌主任医师

听力损失是诱发老年痴呆的高危因素

儿童听觉障碍的成因较多,常见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药物因素、外伤因素、感染因素等,而中老年人听力障碍很多是因为听觉系统衰老诱发,听力残疾患者中半数以上为老年人。老人听损不仅严重妨碍沟通和认知,从而并发抑郁、孤独、焦虑、疲塌等一系列家庭和社会问题,而且现已公认听力损失是老年痴呆的独立高危因素。因此,听障老人必须改变“耳不闻,心不烦”,自我放弃的错误思维,积极寻求帮助;家人一旦发现老人听力下降,要及时鼓励并陪伴老人到医院就诊,查明病因后积极干预。

卜行宽教授一再强调:“验配助听器宜早不宜迟”。助听器通俗而言是一个小型扩音设备,用于提高听障人群的声音感知能力,它无法恢复听力,但可以间接改善听力,从而很好地维持语言理解能力,提高生活质量,防止大脑言语中枢的退化。

通讯员 王文 陈若希 吴畅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于丹丹

校对 李海慧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