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周处除三害,后有九龙扫四方?2024年香港电影“翻身了”

令狐伯光 2024-05-15 21:47:18

文|令狐伯光

五一档已经过去很久了,国产电影除了《九龙城寨》其它都太糟糕,可能大家没有注意到,2024年以来香港电影已经有四部电影爆发了,而且是集商业片和文艺片两个赛道。分别是文艺片《白日之下》和《年少日记》,两部电影豆瓣评分一部8.0,一部8.4。

这个商业片就是《周处除三害》和《九龙城寨》,一部评分8.0一部7.5,虽然两部电影票房在国产电影里面并不是那么亮眼,但是懂的都懂。

可能有人有问了,前两部文艺片其实是2023年的电影,只是2024年上映,这个确实是如此。另外《周处除三害》难道不是台湾电影吗?答案是也是如此,但这电影导演是香港导演,因为台湾电影压根不擅长拍警匪动作片。

当然它确实也是台湾电影,但总的来说2024年开年以来港台电影暴杀,内地电影则非常暗淡。不是没有电影上映,但不是票房差,相反票房很高,但质量和口碑真差了老鼻子远了,这是电影人的胜利。

文艺片口碑好,商业片质量高?2024年香港电影“开挂了”

其实那两部香港文艺片没啥好分析的,因为内地《乘船而去》也没什么人看,文艺片就是影迷圈内口嗨的,贾樟柯还有入围戛纳主竞赛的《风流一代》呢,定档五月的《走走停停》也不错。

如果只是从《周处》和《九龙》两部商业片和春节档到五一档内地商业片比较。

其实之前五一档总结文章我也写了,内地电影和两部港台电影相比问题大概就是营销大于口碑,噱头大于质量,急功近利的商业行为大于真正电影。虽然因为上面的因素,它们的票房远强于后两部电影,但口碑上面就被抛弃了。

国内的现在电影环境几乎全是短视频营销,但是这些靠着营销的电影它们的质量真的好吗?国内绝大部分观影群体并不是热爱电影的人,大多数都是把电影作为消遣的一种方式。电影人拍电影也不是想拍电影,就是赚钱的娱乐商品。

这本质上无可厚非,谁拍电影都想赚钱,但本末倒置了。像春节档大赢家《热辣滚烫》的话它作为商业类型片其实做的挺不错的,因为没有什么大的逻辑漏洞,剧情设计很多都能自圆其说,不尬不反感,只是还可以做的更好。

《飞驰人生2》也错误过度营销梦想,感觉内核是在讲一个人的坚持自己的内心和初心,只是电影带了赛车的元素。《第二十条》感觉没说的那么好看,电影是意义大于实质,张艺谋作为导演居然放弃了电影语言,完全像是小品电影。

但这已经是很好的了,五一档四部内地电影营销到达了一个巅峰。就跟去年《消失的她》一样,这种营销大于电影本身而且片子质量差的电影,真不敢想以后还能出什么方式营销。表面上它是短视频的出现,我觉得更准确的应该是推荐算法的的出现。

算法本质上改变的是信息传播的方式,短视频包括在内。信息传播方式改变,导致的宣发逻辑的改变,这对所有行业来说应该都算一种革命,短视频的宣发,大体也和电影行业一样被这种变化推着走。

当然推荐算法也是有好有坏,一方面它确实能高效分发信息,降低互联网门槛,但是同时也限制了上线,困在固有的信息圈里,这还导致了一个问题。

《周处》《九龙》凭啥大杀四方?都是同行的衬托

以2024年的国产电影来讲,不讲文艺片只是商业片《周处》《九龙》确实比多数内地商业片强(我觉得从商业电影角度讲《飞驰人生2》《摇太阳》没输),但网络评论里总能看到一些人不懂装懂,进行装x,什么还是香港电影强,内地电影如何如何。

所谓电影到处好在哪里,就是《九龙》打得爽,文戏不行可以忽略。《周处》隐喻多,结果一个敢谈电影内容好不好都没有。《九龙》虽然观众认可,但普遍认为文艺孱弱,本质上也没有什么突破,主要还是观众饥渴太久了,今年国产电影着实不得劲。

还有吹《周处》台湾电影吊打内地的,我直接问他们看过几部台湾电影。

严格说来,《周处》这片虽然投资,故事,主角都是台湾的,但因为导演团队是香港的还是有浓重香港电影基因,台湾电影节奏都是很慢的,商业电影就擅长青春片,爱情片,这两年也就拍拍同性片和恐怖片。

因为他们没经历过内地观众那样挑剔,这个又被他们吹成传世经典了。

总之《周处》《九龙》确实在今年华语商业电影里亮眼,但其实也没有多么超神,主要还是同行的衬托吧,观众认为如今内地电影只有喜剧,主旋律,问题是世界主流商业片也是这个,指望恐怖片和漫改电影天天大杀四方吗?

前者以前泰国做到过,后者日本倒是主流,但是全世界并不是那么主流。很多人这逻辑就很奇怪,天天说电影不好看,但真正好的文艺片又不看,他们估计想看的是韩国那种政治敏感题材,还得商业化,最好还得是主旋律,喂到嘴里的反贼作品,那确实是没有。

问题是韩国电影讲什么颜色革命对于韩国语境来说就是主旋律,所以没啥敢拍不敢拍的,像《杀人回忆》硬所有东西都推到旧时代的问题,很主旋律的一种做法,很多真算不上敢拍,韩国电影要是敢赞扬朝鲜那才是敢拍,可惜韩国电影可没有尊重对手,这种所谓文人教育,那是毫不留情丑化对手。

2024年韩国电影又爆了部大的叫《破墓》,结果是裁缝中国文化加抗日主旋律,它难道就不是主旋律了?

口碑好的票房差,噱头强的是王者?现在的电影“是真病了”

所以,电影好不好真不是题材的问题,但中国电影市场确实很怪。因为谈到《消失的她》《孤注一掷》《热辣滚烫》票房高,再和《九龙》《周处》比较,我就又想起了《三大队》。

这电影也是陈思诚团队拍的,去年他的《消失的她》大赚特赚,这部只是小赚。

这电影有影评人说的好,就是一个坠落和失去的故事,体制内变为囚犯那种失落无奈。为啥现在港台导演电影票房很难过20亿以上,除非你去拍主旋律,其它题材电影好像除了爱情片(他们也擅长),警匪片啥的都不行。

因为他们根本把握不住,虽然甄子丹那部《怒火重案》也讲的这个,但是真没《三大队》把握微妙情绪好,港台导演拍内地题材很喜欢套路,好不容易有几个接地气,还是让人感觉有种高高在上,就像之前说的《第二十条》受害者和《毒舌律师》受害者比较。

《第二十条》是真受害者,《毒舌律师》给人感觉有种他们内部内斗的感觉。

这样人物拔高穷人代表实在无语,像《九龙城寨》的邻里情本身就过分拔高,要用公知的话来说这不就是歌颂苦难嘛,内地观众早就渡过了大杂院时代的生活,很难有共鸣,更何况很多港片并不真的塑造这些老百姓的生活,港片中产味过浓也是阻止和内地观众共鸣,更何况那种暗戳戳隐喻。

杜的银河映像,尤其是杜拍的堪称大陆刻板印象大集合,甚至很爱倒打一耙,对比周星驰经常用民乐,杜琪峰这类人动不动就日本欧美音乐,反倒是周星驰成龙以及《功夫》演员这类底层的有朴素情怀,不过八十年后洪金宝代表的的民俗片功夫片难以为继,取而代之是各种都市片。

到了杜琪峰演变成了一种黑色风格,更加后现代,也和内地观众审美更加隔阂了。最新一代港台导演,武侠故事和黑帮故事都不会写了,真的就只会关注这一亩三分地了,如今古装警匪都不太会写了,《周处》还有点借鸡生蛋的味道,《九龙》是重拾香港漫改动作片,其实也有点一枝独秀的感觉。

大家港片情怀,还是有很多中华元素浓的港片构成的,失去这些真就比较麻烦,当然台湾也一样,会做仙剑武侠的,会拍那些的老一代基本都来内地混,新一代映像和游戏,基本都是他们都市自己的事,要不就是他们自己构建的历史观。

台湾本土影视作品其实很难在大陆有啥新高潮了,《周处》这电影本身也是港导拍的。

春节档过后,五一档又证明了?中国电影有点“大问题”

我们谈到现在中国电影,可能有人说主旋律,流量明星,营销什么的。其实都不是主要原因,更不是现实主义题材少,这也是因果倒置了。因为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更加受欢迎了,增加了曝光度和票房,不是以前没有现实主义,很多优秀的现实主义电影以前上映以后根本没人看也没人讨论,而且以前观众不爱看现实主义。

国内电影市场最重要的因素,它就是00后开始成为观影主流了,国内电影市场的下限明显变高了,短视频风靡后在小帅小美的努力下,国内观众整体观影水平其实是提高的,所以好的电影更加不容易没埋没了。

但是上限依旧没提高,而且当前社会环境因素导致观影主力对于现实主义(噱头),还有玩梗乐子(营销),各种话题度有更高的兴趣,短视频好像又完全契合这种思潮趋势。有观影门槛的好电影不但票房一般,甚至评分都被拉低,同样刚刚过及格线的电影却会因为营销被吹捧,《消失的她》《孤注一掷》《热辣滚烫》就是典型。

原点越大,口碑扩散得就越快。另外,绝大部分电影都没有爆炸好的口碑,7分的电影比5分质量好,但也没好到会催朋友去看的程度。这种情况下现实主义宣传和明星噱头就是最重要的了。

毕竟春节档《第二十条》《飞驰人生2》《热辣滚烫》一开始口碑真差不多。

为啥后者票房一飞冲天能超越前两部片子,原因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对吧。

最后,其实《周处》《九龙》论质量也就还好,真正原因就是内地电影玩成商品,都不像电影了(虽然整体质量更高些),但着实无趣,而香港电影反而真诚些,借用年初内地电视剧那句话:观众是真饿了。

1 阅读:105

令狐伯光

简介:游戏模型师| 动画爱好 | 影视产业分析 | 网络小说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