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结合”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意义

中国青年 2024-05-17 23:20:38

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24年第8期

文-杨怀川 在考察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创造的重要作用,将“两个结合”上升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路径和方法的高度。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深刻阐明了“第二个结合”的深邃内涵及其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意义。因此,“第二个结合”是准确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金钥匙”,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科学指针。 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成为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提出起就是将国际主义的内容与民族形式相结合,即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的过程。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时,并没有特别强调时代化的问题,这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环境、与世界的关系密切相关。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是以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本土化的形象展现在世界上。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上具有越来越重大深远的影响,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为世界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坚持“中国向度”的基础上开启了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世界向度”和“人类向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既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又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既在“两个大局”交织激荡中一体谋划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又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解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问题。那么,如何认识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成果中的“立足中国”和“胸怀世界”的关系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这一论述充满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智慧,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何以可能成为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重要的认识启迪,即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到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反映的正是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辩证关系,而这个过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呈现样态上则体现为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双向互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首先要是“当代中国”的,只有以具有鲜明民族特点、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把民族性的问题解决好,才能实现由特殊性向普遍性的转化。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第二个结合”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深植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沃土,推动其由特殊性上升为普遍性,在民族性中展现出世界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缺了“魂脉”,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就会迷失方向、无所适从。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历史纵深,缺了“根脉”,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就如无根之水、无本之木。所以,“第二个结合”本身就是创新,它不仅让马克思主义深深扎根于中华历史文化土壤和群众基础之中,而且是古今中西人类文明成果的一次融会贯通,让“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不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第二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是“魂脉”激活“根脉”、“根脉”注入“魂脉”的辩证统一,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象性关系。这让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集大成”,不仅萃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也延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让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中国的,从而不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思想指导,也为世界和人类共同问题的解决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既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也是能够回答时代问题的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让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推进理论创新时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立场,展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和精神魅力。比如,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上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将毛泽东思想称为:“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又完全是中国的。这是中国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这充分表现出毛泽东思想是在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思想精髓的历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并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实现了对这份“历史的遗产”的创造和升华,同今天我们讲的“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高度相通的。这表明,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的理论,只有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土壤中才会落地生根、枝繁叶茂,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明文化成果能够为其提供充足的发展养料。同时也表明,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过程并不是彼此割裂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必然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必然要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二者是浑然一体、一体两面的关系,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发展形态。历史越久远,这一规律也就越清晰。2023年,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概括了“第二个结合”的结果。马克思主义“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结合是深刻的“化学反应”,它不仅结出了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新硕果,还让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地体现了“第二个结合”的方法论特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时空场域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多维度的贯通,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活力,把当代中国的思想水平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进入现代社会后必然要经历一个肯定和坚守、转化和发展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精华,提出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的要求,明确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化方针,指明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的文化使命。这些论述贯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现实与未来,让其在治国理政和社会进步中迸发出时代价值。比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等理论创新,都是“第二个结合”的逻辑呈现,都深刻反映着中国人民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今天的中国,是赓续民族精神的中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理论创新之“根”,具有宏阔的历史和文化纵深,是当代中国思想精华之“集大成”,充盈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韵。它指出了中国精神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关联,将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七个着力”之一,构筑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等,在新时代传承、凝聚、提振和丰富了中国精神,是中国人民朝着伟大梦想大步前进的精神旗帜和精神力量。正是有了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中国人民才能始终本色不改,坚定不移地将中国式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 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继续推进“第二个结合”,书写出引领时代发展、具有世界级意义的“新版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没有思想大解放,就不会有改革大突破。”思想解放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方法论。每当国家社会处于重大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都会以思想解放的形式来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再次拨开了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迷雾,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可以说,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只有在思想上摆脱了教条主义的束缚,才能在更广阔的思想文化空间里发展中国的理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把人们从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潮中解放出来,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否结合、能否结合的犹豫踌躇中解放出来,从“古今中西之争”的思想枷锁中解放出来,直指理论的创造创新,即以民族历史传统和中华文化底蕴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丰沃的土壤和丰富的资源,打开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空间。 坚持“第二个结合”,就要以矛盾的对立统一视角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性和张力性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高度的契合性,这也是“结合”的前提。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事物没有结合的必要性,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贯穿始终的对立统一规律,即交换价值是对不同商品交换关系的抽象,单个商品没有价值。此处不是形式逻辑的A=A,而正是对立统一规律的A=非A,这个对立统一是以其之长补彼之短的道理。在此基础上,“第二个结合”走过了一个“契合—结合—融通”的逻辑演进过程,所造就的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是一体两面的。一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中华文明,推动着古老的中国走进现代世界,引导着中华文明的革新和转型。另一面是“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儿女的深层文化心理密码,只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是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生长发展的科学理论。因此,推进魂脉与根脉的有机结合、融会贯通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是巩固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的重要途径。 “结合”不是“拼凑”,要讲究方式方法,要依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次第展开探索“结合”的层次,让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整体性、创新性结合,不断催化二者的“化学反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转化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竭动力。 第一,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厘清契合之处,着眼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为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灌注更加厚重充沛的文化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独特气质和价值追求,构筑着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是植根于中华文化的丰沃土壤中的,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结合中,中华文化涵育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也科学地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在结合中要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和价值追求,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态度挖掘和提炼好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资源,在古今对照中合理取舍,明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精髓。要明确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会通之处,厘清二者究竟有哪些契合之处,二者在哪些方面是能够契合贯通的,进而在找准契合点的基础上探索结合的方式和切入口。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罗万象,二者的结合需要以精准的方式推进,要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着眼于党和国家正在做的事,在实践的需要和时代的呼唤中推进这一结合,将中国的民族文化转化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的丰富资源。 第二,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运用民族语言,筑牢人民大众的认同基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凝聚更加深沉持久的精神力量。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物质力量,才能发挥出改变世界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着生动独特的民族语言,体现着中国人民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追求,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基础。让马克思主义讲“中国话”,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就需要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语言表达,构筑人民群众的心理基础,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与认同。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人们世代浸染、日用不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还能够使抽象的理论变得更为具体,不断提升思想的穿透力与传播力,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同时,马克思主义厚植中国人的文化土壤和精神家园也为涵养文化自信注入了充沛的动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桥梁和纽带,连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调动人民群众参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中华儿女团结进取、奋力实现伟大梦想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精神力量,提振起全体国人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奋进气概。 第三,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特色,彰显中国风格,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为传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赋予更为鲜明生动的中国话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展现着中华民族的气度和神韵,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节点和关键阶段提出二者的结合,意味着要实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创新,从而提升对外传播中国声音的话语权。 经历百年的发展,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解决了“挨打”和“挨饿”的问题,但是在“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中,我们依然存在着“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突出问题,中国的发展成就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忽视和曲解。要扭转这一被动局面,就需要借鉴中华文化的理念和智慧,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表述,向全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故事,让更多的国家和人民读懂中国。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的提出背后,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世界传递和全球影响。因此,在新时代坚持这一结合,不断形成更多具有鲜明中国风格的理论创新,是提升国际话语权、展现中国形象、让世界认识理解中国的重要保证。 总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坚持、用好“第二个结合”,坚守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根和魂,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国际传播,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展现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真理力量,在大变局中汇聚起合作共赢的伟力,共同创造世界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系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系2023年“上海青年工作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 监制:皮钧 终审:陈敏 审校:刘晓 刘博文 编辑:郝志舟 雨虹
1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