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周刊|铁杆朋友(报告文学)

河北新闻网 2024-05-10 08:50:56

编者按

朋友以义合。铁杆友谊之光照亮中塞合作之路。

铁杆朋友,是中塞两国情谊源远流长的真实写照,寄寓着两国人民心手相连、守望相助。

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塞合作结出了累累硕果:孔子学院、孔子课堂、鲁班工坊在塞尔维亚深受欢迎,E763高速公路是中国企业在欧洲建设的第一条高速公路,匈塞铁路不断擦亮中国高铁“亮丽名片”……截至目前,中塞之间的贸易额已达到60亿美元。

当地时间5月8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贝尔格莱德塞尔维亚大厦同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举行会谈。两国元首宣布,深化和提升中塞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构建新时代中塞命运共同体。塞尔维亚成为首个和中国共同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欧洲国家,新时代中塞命运共同体是中塞铁杆友谊的升华。

今年4月,河北日报记者来到位于多瑙河畔的河钢集团斯梅戴雷沃钢厂,深入探访这项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感受一座钢厂幸福一座城和中塞之间的铁杆友谊。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塞尔维亚是中国的铁杆朋友,两国关系经受住国际风云变幻考验,堪称中国同欧洲国家友好关系的典范。”202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会见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时这样说。

中国有句老话:“日久见人心。”

塞尔维亚有句俗语:“朋友是时间的果实。”

多少年来,多瑙河奔流不息,见证着中塞两国跨越山海、历久弥坚的友谊。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间的果实缀满枝头。

一段百年钢厂重生的故事,已然成为中塞铁杆友谊的绝佳印证。

4月24日,在德拉古廷·拉伊科维奇(左三)的退休仪式上,他收到了一件精美的礼物——鼻烟壶。 李 畅摄

百年钢厂来了中国朋友

清晨,天光微亮,万籁俱寂。塞尔维亚斯梅戴雷沃小镇在多瑙河与摩拉瓦河的环绕下,宛如从童话世界中走来,静谧而祥和。

塞尔维亚最大的钢铁生产企业——成立于1913年的斯梅戴雷沃钢厂就坐落在这里。

春花烂漫的四月,我们带着几分敬仰走进这座百年钢厂。

抬眼望去,中国国旗、塞尔维亚国旗与河钢集团的厂旗迎风招展,绿地上矗立的“HBIS SERBIA”(河钢集团塞尔维亚钢铁公司)巨型厂标格外醒目。

厂区内高炉耸立,蓝色管道凌空飞架。厂房内机器轰鸣,火红的钢坯热气蒸腾。

很难想象,曾被誉为“塞尔维亚的骄傲”、鼎盛时期贡献过斯梅戴雷沃40%财政收入的百年钢厂,在进入新世纪后,一度因长期亏损陷入濒临倒闭的境地。

8年前,也是这个生机盎然的季节,万里之外的中国伸来橄榄枝——2016年4月,中国河钢集团正式出资4600万欧元收购这家钢厂,成立河钢集团塞尔维亚钢铁公司(以下简称河钢塞钢),并承诺5000多名员工全部留用。

签约那一刻,塞尔维亚时任经济部长泽利科·塞尔蒂奇激动得情难自已。他高高举起签过字的合约,深深地亲吻着。

这一吻,饱含着塞尔维亚多少个日夜的等待。

这一吻,饱含着多少员工、多少家庭的希望。

朋友之道,守望相助,患难与共,铁杆友谊跨越时空。

“非常幸运我们能够站在一起,共同庆祝斯梅戴雷沃钢厂的新生,共同迎接中国朋友的到来!对中国朋友的到来,我想真诚地说,塞尔维亚人民是热爱中国的,这里对你们是完全欢迎的,我们对河钢集团是抱有绝对信心的。”现任塞尔维亚总统、时任总理武契奇这段热情洋溢的发言,在百年钢厂久久回荡。

两个月后,钢厂迎来了一位重要的客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他在访问塞尔维亚期间,专程来到了这里。

那一天,钢厂工人、家属、当地市民数千人夹道欢迎。

面对台下满怀期待的工人,习近平主席坚定地说:“言必信、行必果。我们承诺的事情,包括引进先进技术、开拓更广阔市场、保障当地就业、惠及广大民生,一定要做到。”

那一刻,偌大的厂区沸腾了!欢呼声越过沉寂的高炉,飞向高空,飞向两岸绿草如茵、鲜花盛开的多瑙河。

4月24日拍摄的河钢塞钢厂区。 李 畅摄

一场难忘的退休仪式

4月24日,是德拉古廷·拉伊科维奇65岁生日,也是他退休的日子。

穿着女儿给他买的西装,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精神矍铄,意气风发,一如44年前他刚刚踏进这座钢厂。

上午9时,在河钢塞钢炼钢生产大楼的会议室,德拉古廷太太亲手做的生日蛋糕和工友们精心准备的烤肉、可乐早早摆放在桌子上,一个热烈而温暖的退休仪式马上开始。

“漫长的40多年,您都奉献给了钢厂。大家永远不会忘记您的付出,您是超好的员工,我们真心地祝您退休快乐。”简短的开场白后,河钢塞钢总经理常金宝、副总经理王连玺一起把一份极具中国文化符号的礼物送到德拉古廷手中。这是一个精致的内画鼻烟壶。内壁上,两只可爱的大熊猫栩栩如生。

工友们纷纷起立鼓掌,掌声和欢呼声在这间并不算大的会议室里回响。

这一刻,德拉古廷激动极了,眼中不觉噙满了泪花。他21岁来到钢厂,从一线工人成长为耐火材料部副主任。一路走来,他见证了这座百年钢厂的荣耀,也经历了那段风雨飘摇的岁月。

“钢厂就像我的家一样。厂子停产时,我难过得几天几夜没睡觉,整天蹲在多瑙河边抹眼泪。”

德拉古廷的儿子、四个兄弟姐妹也都在钢厂工作。他清晰地记得,最长的一次钢厂停产了8个月,每周只能上两天班,收入极其微薄。

摇摇欲坠的钢厂压得整个家族无法喘息。

听到河钢集团收购的消息,德拉古廷喜忧参半。世界上许多大型钢铁公司应对危机的措施之一就是大裁员,他担心河钢集团收购之日,就是自己丢掉工作之时。

塞尔维亚人说,“朋友是生命中最好的财富”。中国朋友用实际行动很快消除了德拉古廷的担忧。

“他们没有把我们当包袱,而是当成了朋友和宝贵的财富。”德拉古廷激动地说,河钢塞钢成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与5000多名员工全部签订了劳动合同。

也许是经历了太长朝不保夕的日子,也许是被随时可能失业的阴云压抑得太久,在劳动合同上签下自己名字的时候,许多人双手颤抖,喜极而泣。

“感谢中国朋友,他们结束了钢厂亏损的状态,让我们不再担心失业。更重要的是,他们用行动给了我们信心,让我们相信明天会更好。”

米奇的新家

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城南10公里处,坐落着米奇漂亮的新家——一座极具欧洲风情的二层小楼,院子里遍地绿草鲜花,房间内装饰得温馨整洁。

“这座房子从动工到竣工入住,前后用了13年。”沐浴着午后温暖的阳光,我们坐在二楼平台的铁艺太阳椅上,聆听米奇讲述自己生活的变化。

2003年,刚刚入职斯梅戴雷沃钢厂的米奇本以为拥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就迫不及待地在这里买下了土地,找人画图纸,动工开建新房。

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钢厂效益并不理想,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后,订单锐减,收入每况愈下。不安和焦虑的情绪挥之不去,每天清晨,米奇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远眺厂里的烟囱是否冒烟,如果冒烟就意味着当天会开工,家里的生计就有着落。

“没有人知道明天、后天或者下个月还有没有工作,没有人给你贷款,整个城市的经济形势都不容乐观。”发了工资盖一点,没有钱就停一停……2012年,米奇磕磕绊绊建了9年的房子彻底停工了。

回想那段日子,米奇仿佛一直徘徊在黑夜中,不知道何时能迎来曙光。他和爱人以及父母挤在一套临时租住的小公寓里,连孩子都不敢要。每天都拖到夜幕降临后,米奇才借着夜色的掩护硬着头皮回到家中。

中国朋友来了,转机出现了。

与河钢的牵手,让钢厂逐渐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动力。通过一系列技术改造和资源嫁接,仅半年,钢厂就结束了连续7年亏损的局面,实现扭亏为盈。员工们的工资不仅每月都能按时拿到,还上涨了近百分之十。如今,这座百年钢厂焕发新生,已是塞尔维亚三大出口企业之一。

工作稳定了,收入提高了,米奇也有了继续修建家里那个“烂尾楼”的念头。

2016年,米奇去了当地银行,“我现在是河钢塞钢的员工,想借一些钱,以完成房子的建设。”

这一次,米奇的贷款申请顺利通过,房子从恢复施工到最后建成入住,仅用了短短几个月的时间。

住进新房的第二年,米奇的女儿出生了。生活的轨迹开始沿着梦想的方向行进,“家”成了米奇每天下班后迫不及待回去的地方。

美好环环相扣。

改善的不只是居住环境。商场、饭店、酒吧、电影院……每一处的生意都红火起来。就连这儿的超市,也把每月2日、16日作为促销日——因为这是钢厂发工资的第二天。

河钢塞钢带来的信心、希望和精气神儿,鲜活地呈现在当地人发自内心的笑脸上。

心贴心肩并肩的一家人

静静流淌的多瑙河水,记录着斯梅戴雷沃钢厂过往的百年历史,也见证着河钢塞钢管理团队的奋斗足迹。

“Zdravo(你好)!”宋嗣海漫步河边,不时地用娴熟的塞尔维亚语,与往来的行人热情地打招呼。

8年了,只要有时间,宋嗣海就会到河边转转。

天色渐晚,月亮攀上屋檐,多瑙河波光闪烁,脉脉思绪便被送往天的另一边。

一纸任命,重如千钧。8年前,河钢塞钢执行董事宋嗣海带领的9人中方管理团队临危受命,匆匆赶赴距家乡万里之遥的塞尔维亚。

“我们虽然收购了这座钢厂,但是决不能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我们要把全体员工当作心贴心、肩并肩的一家人,尽快把企业搞上去,让大家过上好日子!”来这儿的第一天,宋嗣海就这样叮嘱大家。

“朋友间最重要的是尊重,尊重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流程,尊重他们的文化。”

在宋嗣海眼中,河钢集团利益本地化、用人本地化、文化本地化的运营原则内核就在“尊重”二字。

每天,宋嗣海都会走遍厂区角角落落,一方面了解工人工作情况,另一方面,这也是和塞籍员工交朋友的好机会。见到塞籍员工,宋嗣海总会主动打招呼,一点架子也没有,与大家的感情与日俱增。

在当地人眼里,河钢收购后的钢厂是熟悉的,又是崭新的。管理团队婉拒塞方给高管配专车、配保镖、配秘书的待遇,和当地员工一样拼车上班、打卡入厂,一起吃食堂、租房子。生产理念不同,夜以继日实验调试,用客观数据说服对方;文化习俗不同,设意见箱、搞“家访”,聆听每一名员工的心声……

从“身”走近到“心”走近,越来越多的人用双脚投出了“信任票”和“支持票”。

“有一天,宋总对我说,要在这里一起干到退休。从那一刻起,我确信我们的合作将长久下去,中塞友谊将接续传承。”河钢塞钢首席商务官斯维塔对我们说。

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以蓝白为主色调的新烧结厂格外亮眼。

“在这里的空地上,我们和塞籍员工经常会一起种树,种下木槿、桑树、松树……”宋嗣海动情地说:“终有一天,我会离开现在的岗位,但我们亲手种下的这些树依然会在,我们钢铁友谊的花儿也会年年盛开。”

4月28日,苏山穿着塞籍同事送给他的“战袍”参加第37届贝尔格莱德马拉松。 苏 山供图

珍贵的赛前礼物

河钢塞钢总经理办公室主任苏山,是个来自唐山的帅小伙。2022年8月,他主动申请,从河钢集团唐钢公司来到万里之遥的塞尔维亚。

为了方便交流,苏山给自己起了一个塞语名字——Gora。Gora在塞语里是“山”的意思。用“山”做名字,一是他本名就是山,二是希望给人稳重的感觉。

4月28日,苏山报名参加了第37届贝尔格莱德马拉松。这次经历让他对“中塞一家亲”有了更深的感受。

比赛前一天,苏山收到了塞籍同事送来的赛前礼物。

那是一件定制的白色纯棉T恤。胸前印着办公室八位塞籍同事的合影,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暖人心脾。他们有的手持中塞国旗,有的高举中英双语“加油”标语。

T恤背后则是苏山的中文和塞语名字,中间还印着两国国旗。

看着这件饱含同事友爱和支持的“战袍”,苏山这个38岁的大男生心潮澎湃,一股暖流充满全身。

比赛当天,苏山披上了那件意义非凡的“战袍”,因为八位塞籍同事的合影印在了胸前,苏山号码布的高度下调了10厘米。

42公里,对苏山这样备战不足的选手来讲,实在太过漫长。

“我已经不知道有多少人轻拍我的后背,有的喊:Gora,come on(山,加油)!有的说:朋友,加油!更多的则是路边行人的呐喊声。还有一位塞尔维亚老人,用他那并不熟练的英文,对我穿着印有中塞两国国旗的T恤参加马拉松比赛表示赞赏和支持,大声喊着:China and Serbia,friendship(中塞友谊)!”

苏山完赛了,即使成绩并不理想,但他体验到了不一样的快乐,收获了远超比赛本身的热情。

回去之后,他请同事们在这件“友谊战袍”上亲笔写下他们的名字,永远地珍藏下这份特殊的礼物。

“我很喜欢赛道摄影师抓拍的这张照片。”苏山拿出一张照片让我们看,“我当时跳了起来,人群中,我身上那件印着中塞两国国旗的T恤格外抢眼。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我们的铁杆友谊也像这场马拉松一样长久。”

难忘的中国之旅

“中国非常漂亮,中国人很热情。”

谈起中国,伊万·马特科维奇眉飞色舞,兴致勃勃。作为热轧车间生产经理,伊万曾三次到中国学习交流。

2016年以来,河钢塞钢共有15批近千名塞籍员工来到中国参加交流培训,在开阔视野、提升技能的同时,他们对中塞铁杆友谊的认同感更强了。

聊到兴起,伊万掏出手机,点开微信,把他在中国认识的好朋友JESSIE介绍给我们。

JESSIE中文名字叫张金哲,是河北经贸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老师。伊万三次来中国学习交流,都是在张金哲的班里。作为班主任,张金哲对这些来自塞尔维亚的学生赞赏有加。

“他们都特别好,非常配合我的工作。”张金哲原本以为大家交流起来会有文化差异,但在接触中她发现,彼此之间的文化和理念有相通之处,比如孝敬父母、渴求和平、懂得感恩。“他们很喜欢中国文化,在书法、剪纸课堂上,展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端午节我们会一起包粽子,中秋节会一起做月饼。”

这些学生经常会跟张金哲念叨,是河钢,是中国,让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更稳定了。

“他们特别认可‘钢铁友谊’这个词,可能因为他们是钢铁工人吧。”张金哲笑着说。

在这些塞籍学员中,中文超级好的博雅娜给张金哲留下了深刻印象。

博雅娜曾在贝尔格莱德大学中文专业学习,后来到中国留学。畅通的中文交流,让张金哲和博雅娜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巧的是,我们在河钢塞钢采访期间,身为河钢塞钢执行董事助理的博雅娜担任我们的中文翻译。几天的相处,我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我身边的许多亲人、同事都在学习中文,我也在教我的女儿学中文。”博雅娜告诉我们,“汉语热”正在塞尔维亚悄然兴起,今年暑假,她们计划全家一起去中国度假,这是女儿期盼已久的。

和博雅娜漫步在多瑙河畔,远眺斯梅戴雷沃钢厂,耳畔突然回响起约翰·施特劳斯《蓝色的多瑙河》那动人的旋律。是啊,拥有百年历史的斯梅戴雷沃钢厂仿佛一架古老的钢琴,正在多瑙河畔弹奏出春天的交响曲。

卡莱梅格丹公园里的歌声

4月的卡莱梅格丹公园风景如画。站在公园观景平台远眺,多瑙河和萨瓦河静静地交汇。

一位塞尔维亚老人见到我们,热情地弹起琴来。《义勇军进行曲》的熟悉旋律在老人指尖流淌,他边弹边用塞语演唱,溢满了笑容的双眸一直看着我们,就像遇到了许久未见的老朋友。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

在奥运会期间,中国运动员赢得金牌时,塞尔维亚人民欢欣鼓舞,就像在观看自己国家的运动员比赛一样。

当塞尔维亚球员约基奇被评为美国职业篮球联赛最有价值球员时,无数中国球迷为他欢呼。

相隔万里,牵挂于心。跨越时空,深情厚谊。

2008年,中国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灾害后,塞尔维亚第一时间伸出援手,无私为灾区人民提供了大量救灾物资。

新冠疫情期间,中国紧急驰援塞尔维亚,武契奇总统在机场与中方医疗队成员一一碰肘,捧起五星红旗深情亲吻。

中塞铁杆友谊何以历久弥坚?从一群塞尔维亚孩子身上,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

这是一场在贝尔格莱德街头的美好邂逅。

十几个七八岁大小的孩子,见到我们后齐刷刷地挥手打招呼。

“你好”“你好”……

一声声问候,仿佛跨越了山海之隔。

这份热情发自内心,朴素而真挚。看着他们天真烂漫的笑脸,我们内心涌起无限的感动。

孩子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也是国相交、民相亲、心相通的赓续力量。这一张张热情的笑脸,不正是两国人民友谊和情义代代相传的真实写照吗?

多瑙河畔,友谊花开。

“言必信、行必果。”8年前,习近平主席坚定的话语,为这座万里之遥的钢厂播下了希望的种子;8年后,2024年4月29日,习近平主席给钢厂塞尔维亚籍职工的复信,则让他们看到了更美好的未来——

“斯梅戴雷沃钢厂的良好发展,是中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动实践,也是两国互利合作的成功典范。钢厂职工是中塞友好合作的参与者、见证者、贡献者,也是受益者。希望你们继续全心全意做好本职工作,热情投身钢厂运营和发展,为促进塞尔维亚经济社会发展和巩固中塞铁杆友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河钢塞钢的成功,像是一只报春鸟,呼唤了更多中国企业,雁阵一样飞往碧波荡漾的多瑙河,荡起涌动的春潮。

铁杆朋友,风雨同行。钢铁友谊,历久弥坚。(刘燕 彭文君)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