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长行原创丨状况素描(散文)

真言贞语 2024-05-19 15:16:50

状况素描

文/周长行

我们战友无锡小聚3天之后,不到一个月,笔者就已写下了《战友联谊无锡纪行》《微信头像启示录》《待解的行囊》《一副对联说故乡》《因思念而聚聚》《聚会与联谊“拜拜”记》等六篇小文计有万余字,均被“真言贞语”平台推向全国各大网络,若果再加上相关的小视频“解说词”,恐怕得有两万多字。

然而,这还不算完,没准哪天灵感叩门,笔者还是会摸摸笔的。比如当下,我就有一个写作题目亟待破开:状况素描。

状况,什么状况?

笔者曾在无锡聚会的现场发言中就“我们的状况”进行过简要解读。

参加此次聚会年纪最长的须金弟副团长已过八十岁,可称耄耋。七十岁以上“奔八”之人也有十几个,名副其实的“古稀”了。在与会56人中,尽管其年龄大小有所差别,但却有一点是共同的:都是退休者,60岁以上的人。

花甲,古稀,耄耋,望九,就是我们这些老兵当前和今后躲不开的年龄“状况”。

细思之,一个“老”字里尽含林林总总的“状况”矣,比如每个人经历中的坎坷与不幸,处境中的艰辛与无常,常人共有的与老兵独有的缺失和遗憾等等,凡此种种状况,皆可绘就出一幅“老兵状况图谱”矣!

于无锡相聚的这些老兵都是我34年前在军营时情同手足的兄弟。在我的大脑里至今依然定格着他们当年年轻气盛、活蹦乱跳、青春勃发的“群像”和“个人照”,包括他们的绰号和一些坊间笑话,如今叫“段子”,“素”段子“荤”段子都有得说。

青春当年,恰是盛产“段子”的时代。

然而,这次无锡相见的状况,却把我的“老印象”击打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甚至还有点儿黯然神伤。一个个都变老了哇,无一幸免。有的老得让人一下子认不出来了。大部分虽然还有当年的“轮廓”,但其精气神却无论如何也“廓”不住了,一股子沧桑之气直向我扑来。时间真的是把杀猪刀哇。

据此,我现炒现卖,即席发表引起一番哄堂大笑的“状况论”。

第一,我说:我们都到了最易出“状况”的年龄,我们都不健全了,各项指标都合格的有几人(差点儿没喊“请举手”)?没有这病那病的有几人(差点儿没叫“健全者请您站起来”让大家瞧瞧)?所以,民间就有“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的说法。因此,政治处的群主许琳战友曾动员我牵头搞一次战友聚会,我自是不敢答应。人到老年“怕”字多,这等事,我最怕的是出状况。老了的我,再也经不起状况的打击。如今的周长行,已不是当年的那个“周疯子”了。战友温建国就在专门描写周长行的那篇《石之恋歌》并发表在36年前的湖南日报上的文章中,戏称我是“周疯子”矣。如今想疯也疯不起来了哇。

第二,我又说:怕状况是一回事,预防或杜绝出状况又是另一回事。比如这次无锡聚会,本来是313团政治处战友的聚会,却硬生生地把原卫生队队长(医疗权威)刘小辉战友从大老远的桂林拽过来。啥状况?这是筹备组针对老弱“状况”们而采取的一项措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嘛。当过兵的人,多多少少都具备“不打无准备之仗”的基本功,这也是战友聚会依然此伏彼起,热热闹闹长盛不衰的一个内在原因。

第三,我还说:战友中间不乏热心人,总有“状况”的克星,总有“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打虎英雄”。这次无锡聚会,无锡战友不仅露了一手,出手不凡,而且还感动着战友们都为杜绝状况出实招,做实事,于是“状况”就灰溜溜地夹着尾巴逃跑了。

4月23日下午,笔者在行进的大巴车上,就差点儿来个倒栽葱,说此时,那时快,李宝荣、张京北老战友一把把我抱住,或者叫“稳住”,让我在懵懵懂懂中躲过一劫。古稀之人哪能经得起这一摔(栽)呢。别小瞧了这个小插曲,不然,笔者的那个“倒栽葱”一旦出现状况,整个聚会也许就要因此而炸锅。

然而,我至今仍然闹不明白的是,就在战友们似乎都要迷瞪一会的午睡时间,摇摇晃晃行进着的大巴车上,怎么会那么及时、那么准确地竟有两双手条件反射般地向我伸来呢?那忒像“时刻准备着”的两双手啊。究竟咋回事呢?惊魂时刻,瞬间之事,实在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但我却终于寻思到一个说法:在这些个“状况”人面前,总有醒着的人,不肯迷瞪的人。

行文至此,笔者心脏竟然“突突”地加剧跳动起来,后怕,感动,感谢,感叹,还有无锡“状况”引发的不竭联想,比如,我们这些当年一听到“有情况”就闻风而动的老兵,如今却不得不在自己的“状况”里或这样或那样了哇。

从“情况”到“状况”,这或许就是我们老兵本该拥有的“人生况味”吧。

(写于5月19日)

【作者简介】周长行(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记者、诗人。著有长篇纪实文学《鹍鹏腾飞的地方》《大山的呼唤》《大京九解说词》《赵忠祥写真》《乔羽恋歌》《不醉不说乔羽的大河之恋》《大国词人乔羽传》《伟大的我们》《大浪淘金》;中篇报告文学《岩石岁月》《悠悠玉兰情》《巷道雪洞》。诗集《句子的队伍》。作品曾获《解放军文艺》大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1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