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的绝地反击:国内四分五裂,仍能征服三大世界级强国(下)

不一样的视角 2024-01-29 13:26:24

唐朝末期:回纥的衰落与覆灭

唐朝末期,国内藩镇割据、农民起义频发,外患亦未曾消停。这个时期,唐朝四周环绕着诸多世界级强国,稍有不慎便有国破家亡之危。然而,即使在如此艰险的环境中,唐朝依然顽强地存续下来,并成功击败了三个世界级强国。这其中,回纥的衰落与覆灭尤为引人注目。

回纥,这个曾经在唐朝边境上肆虐一时的强大游牧民族,到了晚唐时期已经改名为回鹘。然而,内部纷争不断、外敌环伺,回纥的衰败已成定局。

唐文宗开成四年,回鹘国内发生内乱,宰相安允合等人密谋作乱,被彰信可汗觉察后诛杀。另一宰相掘罗勿借沙陀兵进攻彰信可汗,彰信可汗战败自杀。此事件标志着回纥的内部矛盾已经激化到了极点。

不久之后,回纥的宿敌黠戛斯人也趁机起兵,攻破了回鹘可汗的牙帐。唐朝会昌元年(841年)二月,回鹘再次发生内战,牙帐附近的13个部落拥立王子乌希特勒为乌介可汗,南保错子山。

然而,这时的回纥已经元气大伤。黠戛斯的压迫和唐朝的不信任使得回纥不得不南下寻求庇护。但令人惊奇的是,回纥人却决定以一种极端的手段来寻求生存。他们劫持了南归的唐王朝太和公主,企图以她为人质,胁迫唐王朝交出一座城市作为回纥东山再起的基地。

公元842年,卢龙节度使张仲武奉唐武宗密诏讨击回鹘。他派遣其弟张仲至率兵3万迎战,大破回鹘军,斩首不可胜计,全部收降其7000帐。那颉啜逃遁,后被乌介可汗擒获斩杀。初战获胜后,张仲武决定乘胜追击。

会昌三年正月,乌介可汗兵临振武,刘沔遣麟州刺史石雄、都知兵马使王逢率沙陀朱邪赤心三部及契苾、拓跋3000骑兵袭击回鹘牙帐。刘沔亲率大军押后跟进。唐王朝与回鹘的决战就此拉开了帷幕。

石雄观察了地形后,决定采取地道战的战术。他按照事先测量好的线路,挖凿了10余条地道,直通乌介可汗的牙帐。半夜时分,当敌方人困马乏之时,唐军士兵从地道里杀出,直攻乌介可汗的牙帐。直到唐军攻到帐下,回鹘兵才发觉被包围了,惊慌失措的乌介可汗急忙带领残兵败将骑马逃跑。

此战之后,乌介可汗彻底失败,被迫逃到室韦。846年乌介可汗被杀。至此,南下中原的回纥人几乎全部被唐朝俘虏,总计达到30万。他们被唐朝安置在江淮地区,从此融入了中国的血脉。

回纥的衰落与覆灭标志着唐朝在北方的影响力得到了恢复,也使得唐朝在面对周边世界级强国时更加自信和从容。同时,这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民族融合事件,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唐朝与吐蕃:一个时代的终结与新生的曙光

在历史的浩瀚长河中,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标志和转折点。在唐朝末期,这个标志无疑是与回纥和吐蕃的兴衰紧密相连的。回纥的败亡与吐蕃的衰落,不仅标志着唐朝在北方和西方的战略重心的转移,更揭示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与新生的开始。

回纥的衰败与覆灭,无疑给唐朝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此同时,曾经盛极一时的吐蕃也陷入了内乱和衰败的泥潭。吐蕃的内部纷争与外部压力,使其逐渐失去了对河西、陇右等地的控制。

唐朝宣宗大中三年(849),唐朝抓住了这一历史性的机遇,向已经沦亡百年的河西、陇右地区发动攻势。在经过一系列的战斗后,唐朝成功收复了泰、原、安乐三州和石门等七关,重新夺回了西川的重镇维州。这一系列的胜利,不仅彰显了唐朝的军事力量,更使得受吐蕃奴役已久的汉族百姓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在这关键时刻,瓜州豪杰张议潮挺身而出,他暗中起兵,建立了归义军。在张议潮的英明领导下,被吐蕃所占领的原唐朝诸州县纷纷光复,其兵锋直抵西州,也就是今天的吐鲁番盆地。这一壮举,使得河湟四千里大地,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如被吐蕃陷没之前一样。

河西陇右的收复,对于唐朝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胜利。但更为重要的是,随着这一地区的稳定和统一,吐蕃的安西也保不住了。气候的变化使得青藏高原无法再支撑大量的人口,曾经强大的吐蕃帝国开始分崩离析。吐蕃驻扎于边疆的军队、部落和所占领的广大地区的官员们惊慌失措,有的自立,有的归附唐朝。

公元869年,无法忍受吐蕃皇室压迫的平民、奴隶发动了大规模的起义。在这场起义中,吐蕃末代赞普被杀,吐蕃王权被彻底摧毁。这一事件的发生,标志着曾经中央集权的吐蕃政权的彻底覆灭,青藏高原从此进入了群雄争霸的阶段,再也无法建立统一政权了。

回纥与吐蕃的兴衰,不仅仅是两个政权的更迭,更是唐朝与周边民族、政权关系的重大转折点。回纥的败亡使得唐朝在北方的影响力得以恢复,而吐蕃的衰落则为唐朝在西方的扩张提供了契机。同时,这也为汉族百姓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张议潮等人的带领下,他们重新夺回了失地,建立了归义军,为汉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的历史变革,不仅仅是对唐朝的影响深远,更是对整个##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揭示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与新生的开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在面对外部压力和挑战时,我们需要团结一致、奋发向前;在面对机遇和变革时,我们需要勇敢果断、抓住机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开创属于我们的时代。

唐朝与南诏:一场横跨百年的权力角逐

在历史的波澜壮阔中,唐朝与南诏的纠葛无疑是一段扣人心弦的篇章。回纥与吐蕃的衰败后,唐朝终于可以集中力量对付南诏。而安南都护高骈,则成为了南诏命中的克星。

公元864年,晚唐名将高骈受命于危难之间,出任安南都护。他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远的战略眼光,引领唐军对南诏发动了决定性的反击。经过一系列激战,唐军斩杀近10万人,一举扭转了战局。随后,唐朝修复了邛崃关、大渡河诸城栅,并在戎州马湖镇筑城设立平夷军,同时在沐源川筑城,这些关键位置的军事部署,形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遏制了南诏的扩张野心。

在高骈的精心策划和有力执行下,唐与南诏的攻守之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南诏不仅连续丢失交趾及广西地区,而且其本土也面临唐军的直接威胁。为了抵御唐军的进一步进攻,南诏甚至被迫征召15岁以下的幼童从军,国内的生产活动几乎完全依靠妇女来完成。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南诏最终选择向唐朝投降,其国王也不得不放弃帝号。这一战败,对南诏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作为一个穷兵黩武的国家,南诏的国力在连年的战争中消耗殆尽。失去了扩张的途径后,南诏的经济状况迅速恶化,国家陷入了衰败的境地。

公元902年,汉人大臣郑买嗣终于夺取南诏政权,并对南诏王族进行了残忍的清洗,800余名王族成员惨遭杀害,王陵被毁,棺材被戳碎。曾经一度强盛的南诏,就这样在唐朝之前走向了覆灭。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南诏灭亡5年后,唐朝也走到了历史的尽头。权臣朱温篡夺了唐朝的政权,标志着这个伟大王朝的终结。回顾唐朝、吐蕃、回纥和南诏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它们都经历了从兴盛到衰败、内乱直至灭亡的过程。东亚的地缘政治环境使得这些国家必须不断扩充军备,实施藩镇制度以维持军事优势。然而,这恰恰为它们的分裂和衰落埋下了隐患。同时,地球气候逐渐转冷,导致农业和畜牧业减产,进一步削弱了吐蕃、回纥、南诏的经济基础。当它们在与唐朝的战争中失利后,灭亡的命运便不可避免地降临了。

与三国时期相比,唐朝展现出了更为坚韧的生命力。即使在面临内部和外部多重压力的情况下,唐朝依然顽强地存续下来,并成功击败了三个世界级的强敌。唐朝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最强大的王朝之一,它的辉煌成就和深远影响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敬仰。

0 阅读:52

不一样的视角

简介:用不一样的视角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