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篡汉是儒家的集体选择,其改革也是儒家理论进行的实践

史海撷英 2024-01-17 16:59:39

王莽篡汉进行大力改革,结果不但没有解决问题,而且仅仅十余年就国破身亡。正是因此,后来的人们对王莽篡汉都极力斥责。可在当时,王莽篡汉却没有遭到指责,相反,这些儒家士大夫们还支持王莽篡位,这是为什么呢?儒家之所以愿意支持王莽篡位,主要原因其实有两个。第一,王莽本人的个人表现,确实比较好。如果翻过史书就会发现,历史上真实的王莽,单以个人行为来说,他确实称得上是一个君子,甚至可以说是几近圣人!因为他个人品行确实很高,所以大家都佩服他,这才愿意支持他。第二件事,则是王莽做了一项重要改革。正是因为他的推动,儒家开始转变为儒教了!从王莽这个时代开始,儒家开始从一种单纯的学术理论逐渐向一种宗教开始演化了。

因为王莽的推动,儒家的地位进一步提升。而儒家的地位提升之后,所有儒家学者的地位自然也进一步提升。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时整个儒家学派的大多数学者才会疯狂支持王莽。同时,如果翻过正史就会发现:其实王莽篡位并不是王莽的个人行为。严格来说,这其实是整个儒家的集体选择。

想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简单捋一下儒家的发展史。得简单看一下在王莽篡位之前,儒家到底都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众所周知,儒家最初是由春秋时代的思想家孔子首先提出来的。孔子提出儒家理论之前,春秋各国一直在相互争霸,已经打了上百年的时间。所以孔子小的时候,听到的和见到的都是哪里又打仗了,打仗有多惨。

后来,直到孔子长大一些之后,因为以晋楚为首的几个大国都打累了,所以大家才签订了一个暂时的停战合约。在这之后,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秦、晋、齐、楚那几个大国都暂时进入了和平状态。与此同时,东南地区的吴越两国,则是开始成为了争霸战争的主角。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孔子开始求学,并且开始周游列国,最终提出了儒家理论。这也是为什么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一直就在河南周围转悠的原因。

孔丘‍

很简单,因为当时吴越地区在打仗,秦国那边晋国不让去,楚国那边对文化人不太友好。这样算下来,孔子能去的地方,自然也就只有河南周围了。

而当时的孔子,走过了很多地方之后,经过了大量的思考,最后就提出了儒家思想。在孔子提出的思想当中,一个“仁”字基本上就是思想的核心。同时,孔子还主张完善礼制,然后大家都遵守礼制,这样世界上的所有问题,就都能解决了,最后也就不会有战争了。

从后世的角度来看,孔子的这个理想当然是很好的。但问题是,当他的这套思想拿到现实当中,首先光是执行起来就存在很大的问题。别的不说,光是说服所有人都遵守这套规则,在当时就不太现实。所以最后,孔子思考了一生,也没能真正推广自己的思想。虽然有很多人开始接受孔子的理论,但却始终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真的愿意用孔子的理论来治国。

而接下来,在孔子去世之后,很多他的徒子徒孙继承了他的思想,继续推行儒家学说。就这样,在孔子去世一百多年之后,儒家又出了一个孟子。

孟子在世的时候,历史正处于战国时代,正好是各大诸侯国战争最频繁的时候。同时,这个时代也是诸子百家学说碰撞最激烈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孟子成了儒家的带头人,并且完善了儒家的理论。

孟轲

如果说孔子提出的儒家理论是一个纯理论性质的学问,学问本身比较理想化。那么经过孟子完善之后,儒家理论开始和很多实际问题正式结合起来。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很多诸侯国的国君开始真正思考,要不要把儒家学说拿来当作治国的根本理论。

总之,在孟子之前,儒学更倾向于一个理想化的理论,不太适合实际拿来治国。但是经过孟子的努力推广之后,儒学终于可以作为一种治国之学了。

而在孟子之后,接下来,在战国末期的时候,儒家又出了一位关键性的大儒。这位大儒,就是荀子。

荀子对儒学最大的贡献其实就是以儒学为基础,开始融合其他诸子百家的各种理论。作为当时最有名的大儒,荀子曾经常年在齐国的稷下学宫担任祭酒。在战国末期的时候,稷下学宫曾经汇集了诸子百家的各家学者,大家的思想开始相互碰撞。而作为祭酒,荀子虽然出身儒家,但却并不固执于一家之言,反倒是提倡诸子百家相互融合。所以后来,他门下的学生未必都是儒家门徒,反倒是也出现了李斯、韩非这样的法家代表人。

等到荀子的时代结束,接下来差不多就是秦始皇横扫天下,建立秦朝了。在秦朝的时候,因为秦朝历史太短,儒家基本上没啥太大变化。而且,因为秦朝的时候,秦始皇搞了一场“焚书坑儒”行动。经过焚书坑儒之后,儒家反倒是衰落了不少。

从秦始皇焚书坑儒一直到接下来秦末汉初的混战,这段历史基本上算是儒家的一个低谷期。而等到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出于种种原因,刘邦又选择了以黄老之道作为汉朝的基本治国思想。如此一来,儒家自然更加势弱了。

刘盈

而接下来,真正让儒家开始复苏的,其实是历史上那位不太出名的汉惠帝。

在西汉的历史上,汉惠帝应该算是影响比较小的一个皇帝。因为他在位时间比较短,而且就是这几年里,大部分时间还都是他妈吕后掌权。但就是在这短短的几年里,汉惠帝却做了一件对儒家至关重要的事情。他废除了“挟书律”。汉惠帝四年(前191年)“三月甲子,皇帝冠,赦天下。省法令妨吏民者;除挟书律。长乐宫鸿台灾。宜阳雨血。”

所谓的挟书律,指的是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曾经下过的一道命令。按照这个命令,所有民间的百姓,不允许私藏国家禁止的书籍。而儒家的很多书籍恰好都在当年秦朝列出的禁书目录上。

而随着汉惠帝废除挟书律,很多民间学者开始重新研究儒学,并且重新整理儒家的典籍。就这样,在汉惠帝时代之后,儒家终于彻底复苏了。

与此同时,在儒家这次大规模复苏的时候,儒家内部有一条文脉也开始成为儒家的主流。这条文脉就是荀子那条文脉。而荀子的思想主张则是以儒家为主,融合其他诸子百家,最后精炼出一门可以拿来治国的显学。就这样,接下来经过整个文景之治以后,儒家又传了好几代人。最终在汉景帝时代,荀子的这条文脉终于影响到了一个读书人。这个读书人,名叫董仲舒。

董仲舒早年求学期间,曾经求学于多位大儒,并且深受荀子思想的熏陶。所以后来,董仲舒就提出了一整套自己的儒学理论。他的这套理论是以过去的儒家学说为主,以道家和阴阳家为辅,同时吸取了其他诸子百家的诸多理论之后的新理论。所以,严格来说,董仲舒的思想其实和当年孔子提出来的思想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了。

董仲舒

再之后,等到汉景帝驾崩,汉武帝登基。因为当时西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力已经相当雄厚。所以汉武帝即位之后就想大规模对匈奴开战。但同时,汉朝之前是以黄老思想作为治国思想。而这种思想又不适合大规模集权,不利于汉武帝对匈奴开战。所以后来,汉武帝掌权之后,马上就召集了很多人,让大家提一套新的思想作为以后汉朝的治国理论。而在这个关键时刻,董仲舒就参加了这场考核。而且在考核当中,他提出的这套理论体系让汉武帝最满意。

就这样,等到考核结束以后,汉武帝召见了董仲舒,听董仲舒系统汇报了整个理论体系。这次汇报之后,汉武帝觉得,董仲舒的这套理论确实很好用。所以最后,汉武帝就下令,全面推广董仲舒提出的这套理论,同时开始压制其他所有学派的理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而在罢黜百家的同一年,汉武帝还推行了一个新的制度,那就是所谓的察举制。而察举制推行之后,因为以后考试就考儒学,儒家在汉朝的地位就进一步提高了。而察举制的存在,后来也成了儒家学说的一个根基。

就这样,经历过整个汉武帝时代之后,儒家成了汉朝的治国之学。

不过,在汉武帝驾崩之后,儒家这门学问很快就遇到了一个问题:按照当年董仲舒提出的这套理论,世界上地位最高的不是皇帝,而是天。至于皇帝,只是天给的一个爵位而已。所以,如果皇帝无道,其他人是可以取而代之的。这其实和墨子的理论差不多。

有理由相信,儒家学者最初提出这个观点的时候其实是好的。他们在提出这个观点之前,其实就已经预料到改朝换代的问题了。而这个问题第一次暴露出来,则是在汉武帝驾崩之后的汉昭帝时期。

霍光

汉昭帝在位时期,因为汉昭帝年幼,无法处理朝政,国家都是那个大权臣霍光说了算。所以这个时候,就有儒家学者眭弘提出,霍光可以直接做皇帝,接受老刘家的禅让。对此,霍光当时自然没敢做,反倒是第一时间杀了眭弘。“孝昭元凤三年正月,泰山、莱芜山南匈匈有数千人声,民视之,有大石自立,高丈五尺,大四十八围,入地深八尺,三石为足。石立后有白乌数千下集其旁。是时,昌邑有枯社木卧复生,又上林苑中大柳树断枯卧地,亦自立生,有虫食树叶成文字,曰‘公孙病已立’,孟推《春秋》之意,以为‘石、柳,皆阴类,下民之象;泰山者,岱宗之岳,王者易姓告代之外。今大石自立,僵柳复起,非人力所为,此当有从匹夫为天子者。枯社木复生,故废之家公孙氏当复兴者也。’孟意亦不知其所在,即说曰:‘先师董仲舒有言,虽有继体守文之君,不害圣人之受命。汉家尧后,有传国之运。汉帝宜谁差天下,求索贤人,禅以帝位,而退自封百里,如殷、周二王后,以承顺天命。’孟使友人内官长赐上此书。时,昭帝幼,大将军霍光秉政,恶之,下其书廷尉。奏赐、孟妄设袄言惑众,大逆不道,皆伏诛。”“殿中尝有怪,一夜群臣相惊,光召尚符玺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郎按剑曰:‘臣头可得,玺不可得也!’光甚谊之。明日,诏增此郎秩二等。众庶莫不多光。”

但在这之后,这个问题显然彻底暴露了出来。所有人都开始思考,皇帝这个位置,到底能不能换人呢?

对于这个问题,接下来首先给出答案的就是西汉的汉宣帝。在霍光死后,汉宣帝重新替老刘家夺回了权力,而且他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汉宣帝晚年的时候,他开了一场“石渠阁会议”。

在这场会议上,汉宣帝召集了十几位当时最顶尖的大儒。然后大家聚在一起,从儒家学说当中找各种理论,证明篡位是不对的,皇位只能由老刘家人来做。

因为儒家学说当中也有很多分支。之前董仲舒提倡的那个“有篡位漏洞”的分支叫“公羊派”。而在这次石渠阁会议之后,汉宣帝就开始废止这个有漏洞的“公羊派”,改为推行没有漏洞的“谷梁派”儒学。

就这样,在汉宣帝时代之后,谷梁之学开始兴盛起来。

同时,在这场石渠阁会议上,为了给老刘家的皇位增加合法性,大家开始把儒家的理论往神学方面靠拢。所以经过这次整理之后,天被他们逐渐神化。而皇帝本人则是成了天在人间的化身。

因为皇帝本人开始神圣化,如此一来,其他人自然就不能篡位了。而这样一来,当年原本单纯作为一种思想体系的儒学,在经过董仲舒融合阴阳家的理论以及这场石渠阁会议之后,就开始逐渐向宗教的方向转变了。

而这场石渠阁会议结束之后,没过两年,汉宣帝就驾崩了,然后汉元帝接班。在西汉的历史上,汉元帝是第一个从小开始就一直接受儒家正统教育的皇帝。所以汉元帝掌权之后就开始大力推行儒学。

之前的汉朝,虽然名义上已经“罢黜百家”,但皇帝本人接受的教育其实还是外儒内法的教育,所以走的也是这个路子。唯有汉元帝不一样,因为汉元帝从小接受的就是完整的儒学教育,所以他后来推行的也是完整的儒学,而非外儒内法的理论。

以上这些就是王莽出生之前儒家的大致发展历史。而在王莽出生的时候,儒学在西汉的地位就已经开始逐渐创新高。同时,王莽小时候接受的也是正统的儒家教育。所以在他的观念当中,儒家学说就是绝对正确的。

王莽

就这样,在经过了儒家理论的教育之后,王莽逐渐长大成人。而王莽长大之后,也严格按照儒家的那些礼制来严格要求自己。所以后来,王莽就逐渐得到了很多儒生的支持。在这些儒生的眼里,王莽就是一个典型的君子,甚至可以说是几近圣人。

与此同时,在政治斗争方面,王莽的手段也比较厉害。最开始的时候,王莽利用自己出身外戚的身份,很顺利地跻身汉朝高层。后来,王莽又在王家内部通过竞争,成了王家在朝堂上的代表人。就这样,绥和元年(前8年),王莽正式升任大司马,成了汉朝当时的第一大臣。

不过,从王莽正式升任大司马开始,王莽就逐渐发现:大司马这个位置似乎并不足以让他完成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王莽升任大司马的时候,西汉已经到了朝代末期。当时整个西汉土地兼并问题极为严重,人口越来越多,逐渐超过了国家的承受上限。而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王莽肯定要解决这些问题,让国家变得更好,百姓安居乐业。但随着对问题的了解逐渐深入,王莽又发现,想要解决问题就必须得动土地的所有权。必须得从那些达官显贵手里把原本属于他们的土地要出来,分给那些底层百姓。但这样一来,不管王莽用什么样的手段,不管他是强制执行,还是半强制半赎买,都一定会激起整个地主阶层的抵触。然后,当国家抵触改革的人越来越多,西汉这个政权就会变得不稳定,很多地方会出现叛乱。

到那个时候,作为第一大臣的王莽,一定会被推出来平息民愤。在他头上的老刘家皇帝为了国家的稳定,一定会把王莽推出去承担责任!

王莽

有理由相信,如果牺牲一个王莽就能吸引所有地主阶层的仇恨,顺利完成改革,王莽大概率会主动献身。作为一个虔诚的儒家门生,王莽绝对有那种“为天下人赴死”的决心。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就算王莽承担了这个责任,依然还是解决不了问题!在他被推出来承担责任之后,下一步,老刘家的皇帝为了平息众怒一定会废止他的改革。如此一来,王莽的所有努力,就都没意义了。

既然连主动牺牲,都无法完成改革,那该怎么办呢?当时的王莽,经过仔细思考之后,最后就只想到了唯一一个答案。既然皇帝一定会推他出来承担责任,那他就必须得反过来控制皇帝,确保头上再也没有人管着他。既然第一大臣的分量不够,那他就必须得再进一步,成为真正的皇帝!

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王莽的野心开始进一步提高,开始有了篡位的念头。

不过接下来,当王莽有了这个念头之后,王莽却发现:如果他真想篡位,必须得找到新的权力基础才行。因为在这之前,王莽的主要权力来源就是外戚的身份。

因为他是太后王政君的侄子,代表了王家,所以皇帝才愿意提拔他做第一大臣。但接下来,如果他想篡位,他的姑姑王政君,是绝对不会支持他的。

这个问题解释起来比较复杂。简单来说,太后是否支持外戚,表面上来看,是在爹和老公之间做选择。但实际上,其实是在儿子和侄子之间做选择。很多年之后,那位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武承嗣、三思营求为太子,数使人说太后曰:‘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太后意未决。狄仁杰每从容言于太后曰:‘文皇帝栉风沐雨,亲冒锋镝,以定天下,传之子孙。太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太后曰:‘此朕家事,卿勿预知。’仁杰曰:‘王者为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备位宰相,岂得不预知乎!’又劝太后召还庐陵王。王方庆、王及善亦劝之。太后意稍寤。他日,又谓仁杰曰:‘朕梦大鹦鹉两翅皆折,何也?’对曰:‘武者,陛下之姓,两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则两翼振矣。’太后由是无立承嗣、三思之意。”

王政君

总之,如果王莽敢篡位,王政君绝对不会支持他,甚至会带头反对他。而从后来的历史来看,情况也确实如此。当王莽想要篡位的时候,绝大多数高层官员都支持他,唯有王政君,宁死都不愿意把玉玺交给他,还当场被玉玺给摔掉了一个角,从此留下了一个“金镶玉”的说法。“初,汉高祖入咸阳至霸上,秦王子婴降于轵道,奉上始皇玺。及高祖诛项籍,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玺,世世传受,号曰汉传国玺,以孺子未立,玺臧长乐宫。及莽即位,请玺,太后不肯授莽。莽使安阳侯舜谕指。舜素谨敕,太后雅爱信之。舜既见,太后知其为莽求玺,怒骂之曰:‘而属父子宗族蒙汉家力,富贵累世,既无以报,受人孤寄,乘便利时,夺取其国,不复顾恩义。人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天下岂有而兄弟邪!且若自以金匮符命为新皇帝,变更正朔服制,亦当自更作玺,传之万世,何用此亡国不详玺为,而欲求之?我汉家老寡妇,旦暮且死,欲与此玺俱葬,终不可得!’太后因涕泣而言,旁侧长御以下皆垂涕。舜亦悲不能自止,良久乃仰谓太后:‘臣等已无可言者。莽必欲得传国玺,太后宁能终不与邪!’太后闻舜语切,恐莽欲胁之,乃出汉传国玺,投之地以授舜,曰:‘我老已死,如而兄弟,今族灭也!’舜既得传国玺,奏之,莽大说,乃为太后置酒未央宫渐台,大纵众乐。”“传国玺是秦始皇初定天下所刻,其玉出蓝田山,丞相李斯所书,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高祖至霸上,秦王子婴献之。至王莽篡位,就元后求玺,不与,以威逼之,乃出玺投地。玺上螭一角缺。及莽败,李松持玺诣宛上更始;更始败,玺入赤眉;刘盆子既败,以奉光武。”

如此一来,在原有权力基础不愿意支持自己的情况下,王莽又能找谁呢?这个时候,王莽就想到了儒家学派。或者更准确一点来说,是广大的儒家官员。

王莽很清楚,自己如果想要找到新的权力基础,那么这个新的基础,至少得满足两个条件。第一,这群人得有足够的力量,能够支持他完成篡位的任务。第二,这帮人得愿意进行改革。在王莽登基之后,他们得支持王莽的改革方案。

按照这两条标准,王莽找了一圈,最后就找到了当时西汉的儒家官员团体。

和后世很多人的认知不一样,西汉末年的时候,官员阶层其实并没有那么无药可救。甚至有些出身儒家的官员,还愿意拿出自己的财产,去周济穷人,去帮助那些无家可归的百姓。甚至于当时很多高层的儒家官员,他们也知道西汉此时的症结在哪里。他们甚至自发制定了不止一套改革方案,只是这些方案实际推行起来,可操作性太低,所以后来就没下文了。但是从内心深处,很多儒家官员其实还是愿意让国家变好,让百姓安居乐业的。当然,这种变好,是在不伤害他们自身的根本利益的情况下。

就这样,在王莽逐渐掌握了国家大权之后,他开始尝试拉拢整个儒家官员集团作为自己新的权力基础。但这样一来,一个新的问题就出现了。如果只是想拉拢一两个大臣,王莽可以用钱用名用官职,用各种诱惑,来搞定这几个人。但如果面对一个团体,面对一个覆盖全国的超大阶层,王莽该怎么拉拢呢?

王莽

对此,王莽最后得出的答案就是继续提高儒家的地位。儒家地位提高,这是所有儒家官员都想看到的。而当他这么做了之后,他自然就得到了那些儒家官员的支持。但同时,因为之前儒家的地位,已经很高了。之前经过汉朝几代人的提高,儒家已经成了汉朝唯一的“国学”。单从学术角度来说,地位已经不可能更高了。所以最后,王莽能做的,就只能是把儒学再抬高一步,从儒学变成儒教。儒学只是一种学问。但是儒教则是一种近似于宗教一样的东西了。

正是因为以上这些原因,在王莽掌权之后,儒家开始大力支持王莽。同时后来也就看到了很多有趣的操作。

首先,当时的汉朝开始把天具体化。很多具体的神仙开始逐渐出现了。后来经过整个东汉以及魏晋时期的谶纬之学演化,这套系统终于被彻底完善。在这套系统中,地位最高的神灵,叫做昊天上帝。然后再往下,依次是五方、七曜以及二十八星宿之类的神仙。而皇帝则是天的嫡长子。皇帝是代表天来管理天下的。

但同时,王莽和当时很多儒家学者又推崇《左传》一派的儒家思想。在这套思想当中,是存在合法禅让制度的。这也是后来王莽篡位的时候,最大的理论依据。

其次,王莽开始给儒家的那些前辈,大肆封爵。元始元年(1年),王莽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同时,孔子的后人可以继承一个“褒成侯”的爵位。通过抬升孔子的地位,王莽也提高了儒家的地位,让很多儒家学者对他的好感大增。

与此同时,在提升孔子的地位之后,王莽还主动对一个关键人物示好。这个人叫孔光,他是孔子的十四世孙。因为孔子是儒家的象征,而孔光又是孔子的直系后裔。另外,孔光还是当时儒家学派内部最有威望的大儒之一。所以,在得到了孔光的支持后,王莽就可以进一步利用孔光的影响力,为自己造势,得到更多儒家学者的支持。

王莽

此后,王莽又做了其他很多事情。比如说,在长安修建太学宿舍,供那些儒家学子求学。通过这类手段,王莽博得了很多中下层儒家门生的好感。

总之最后,经过十多年的经营,王莽不但在汉朝高层彻底架空了皇帝,真正做到了大权独揽。同时到了后期,他还建立起一个以儒家官员为基础的权力系统。而这套系统的老大不是老刘家的皇帝,而是王莽本人。

就这样,元始五年(5年),已经完成绝大部分工作的王莽正式自称假皇帝,开始了他的篡位之旅。

与此同时,随着王莽逐渐篡位成功,整个儒家也开始支持王莽进行下一步的改制。

儒家团体之所以愿意支持王莽,从根本上来说,其实还是因为他们和王莽的利益一致。除了王莽提升了儒家的地位,个人表现很好之外,最关键的,其实就是王莽能满足他们的改革需求。而儒家追求的改革,就是全面恢复儒家典籍里描述的那些美好制度。当时很多儒生都认为,只要国家按照儒家典籍里的那些制度来管理,所有的问题就都能迎刃而解!

按照儒家圣贤书当中的教诲,推行所有好的制度,以此来解决问题。这其实是所有儒家学者最高的理想。而王莽篡位其实就是大家对于这个理想的一次实践。

王莽

但接下来的历史证明,不管是王莽,还是当时的儒家学派,他们都错了。

此后的几年里,王莽力主推行改革。但这场改革却直接导致整个国家崩溃,继而开始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最后推翻了整个王莽政权。

不过,这场失败的改革,对后世的意义依然是巨大的。因为这次失败至少证明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王朝后期土地兼并的矛盾不是换一两个明君就能解决的。因为土地兼并的矛盾,说到底就是过多人口和有限资源的矛盾。一个皇帝就算再英明,他也不可能凭空变出更多的土地,满足绝大多数人的需求。

0 阅读:30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