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岳飞战功更显赫的孟珙:卓越战功背后的军事才华与战略眼光探析

海泽钧 2024-03-03 00:45:59

孟珙(1195年—1246年10月13日),字璞玉,号无庵居士,汉族,祖籍南宋绛州(治今山西新绛),出生于随州枣阳(今湖北枣阳)。他是南宋时期杰出的军事家、统帅,被誉为民族英雄和抗金抗蒙名将。孟珙家族三代皆为将门,其曾祖父孟安、祖父孟林均为岳飞部将,父亲孟宗政在开禧北伐中有出色表现。

孟珙早年跟随父亲戍守边疆,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绍定六年(1233年),他率军击溃金将武仙,因战功卓著被授予鄂州(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副都统制等职。随后,孟珙在蔡州之战中起到关键作用,他率先登城,协助联宋蒙古军攻克蔡州,导致金朝灭亡。

在抗蒙斗争中,孟珙担任鄂州诸军都统制,主持京西湖北路安抚制置使、四川宣抚使等重要职务,期间多次挫败蒙古军的进攻,有效地巩固了南宋中南部的防线。他不仅在军事上有卓越成就,还在军队建设、城防工事、地方治理等方面做出了显著贡献,尤其在湖北、江西、湖南等地区实行“机动防御”策略,取得了显著成效。

孟珙在军事上的一大特点是擅长整合和调度各方资源,他曾独自承担南宋三分之一战线的防御重任,并积极推动了新式军队的建设,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和纪律性。在后勤和装备方面,他注重改善军队的生活条件,提高士兵待遇,同时引进和购置了当时较为先进的火炮、步枪等武器,增强了军队的火力配备。孟家三代招募唐、邓、蔡三州壮士编练的忠顺军,人数达到了两万余人;孟珙延续父亲的政策,一方面积极整军备战,另一方面率军开垦良田、兴修水利。

孟珙生前官至枢密都承旨、宁武军节度使,并获封汉东郡开国公,死后追赠少师,赐谥“忠襄”。他的诸多军功和对南宋军事现代化的贡献,使其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孟珙,以其辉煌的战绩和杰出的军事才能,在抵御蒙古铁骑南侵、捍卫华夏文明的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通过对孟珙战役经历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窥见其卓越的军事指挥艺术和深邃的战略视野。

孟珙出身将门,自幼耳濡目染军事教育,精通兵法,实战经验丰富。在面对蒙古大军压境的危急形势下,他临危受命,多次成功挫败蒙古军队的攻势,展现了非凡的战术指挥能力。如他在枣阳之战中,巧妙利用地形,布阵严密,成功击退蒙古铁骑,保住了南宋边防重镇,彰显了他的战术智慧和胆识。

不仅如此,孟珙在军事战略层面的见解独到且富有前瞻性。他深知单纯防守不足以持久抵抗强敌,遂积极倡导并实施了一系列主动出击、扰敌后方的战略行动。如他策划并指挥了端平入洛战役,意图收复中原失地,虽因各种原因未能完全达成战略目标,但也极大地牵制了蒙古在中原的力量,为南宋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机。

孟珙作为南宋末期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在抵抗蒙古入侵和抗击金朝的战役中,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组织指挥能力。以下是他领导或参与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战斗和战役:

枣阳保卫战:

在蒙古军队对南宋边境城市发起大规模攻势时,孟珙坚守枣阳,成功挫败了金军20万兵马的进攻。他以顽强的防守和精准的反击战术,提振了守军士气,并通过灵活的运动战和夜袭战术,连续破敌寨18座,斩首数千,极大地削弱了敌军实力,树立了南宋抵抗蒙古侵略的信心。

联宋灭金之蔡州之战:

在端平元年(1234年),孟珙与蒙古联手,共同包围了金哀宗所在的蔡州。这次联合作战充分展示了孟珙的战略协调能力和外交手腕,他能够在复杂的政治军事环境下与敌人暂时结盟,共同对付更为紧迫的威胁。蔡州之战最终导致金朝灭亡,孟珙因此战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了决定性角色。

京湖战区的抵抗:

孟珙作为京湖战区的统帅,负责统筹指挥四川、京湖两大战场的抗蒙战事,他能够兼顾东西两线,高效调度兵力,既稳固了南宋中西部的防线,又多次击败了蒙古军队的进犯。特别是在蕲州、江陵、黄州等地的防御与反击战中,孟珙准确判断敌情,灵活调整战略部署,有效地遏制了蒙古军队的南下势头。

孟珙引用三国名将陆抗的话:“荆州,国之藩表,如其有虞,非但失一郡,当倾国争之。若非增兵八万并力备御,虽韩、白复生,无所展巧。”他指出,长江从上游的秭归到中游的寿昌(今湖北鄂州,并非宋时鄂州)防线漫长,既有渡口,又有关隘,处处防守的话令人堪忧,因此必须倾全国之力守住荆襄一带。中游重镇江陵城,四周都是良田,孟珙发现这个情况后认为这样的平原没有阻拦,敌人骑兵能够很快到达城下。他亲手绘制工程图,组织军民在江陵附近以沮、漳、汉三条河流为依托,建起堡垒和隘口。后来襄樊的失守直接导致南宋灭亡,证明了京湖对于南宋政权的重要性。

其次,是屯田。孟珙认为兵以卫民为天职,民以养兵为义务,兵与民相依为命,“立砦栅”与“安耕种”相辅相成。从秭归到汉口,孟珙大兴屯田,调夫筑堰、募农给种,共有十八万八千顷。屯田使得军队的后勤供应得到了充分保障,朝廷也降诏奖谕。

鄂东防线构建与维护:

孟珙在鄂东地区的军事行动中,除了直接指挥的战役,他还致力于构建稳固的防线体系,通过加固城池、整顿军纪、增强军备,形成了一道坚实的屏障。其高效的组织能力和细致的备战工作,使得这一区域在面对蒙古军队持续不断的冲击下依然能够坚守阵地,保护了南宋腹地的安全。藩篱三层理论。他奏请朝廷,准备设立三层防线,第一层设在川东的涪州、万州,第二层设在湘西北的鼎州、澧州,第三层则设在湘西南的辰、靖及广西的桂州一带。全称“藩篱三层”。宋理宗对此也深表赞同,为了能更有力地支持孟珙的工作,宋理宗还特地撤销了四川宣抚司,将孟珙的四川宣抚使改为夔州路制置大使兼屯田使。(宋制,宣抚使高于制置使)这样四川制置司就只管利州、潼川府、成都府三路,四川成了三川,而剩下的一川被纳入了孟珙的直接管理下。

“藩篱三层”是具有远见卓识的,尤其是当时不被重视的第三道防线。孟珙已经指出蒙古军从云南、广西迂回进攻湖南的可能性。但是他反对朝廷随意向广西边境派兵的做法,认为那里遍布少数民族部落,只需要择人分布数地,“使之分治生夷,险要形势,随宜措置,创关屯兵,积粮聚刍,即可。”就算蒙古人入侵,如果得不到当地土著的支持,必然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而一味增兵,不但空费粮饷,甚至可能会激化同当地人的矛盾。果然,在孟珙去世六年后,忽必烈、兀良合台等人过吐蕃、灭大理、入湖南,便得到了应验。

孟珙在其军事生涯中展现出的不仅仅是优秀的战术指挥技巧,更包含了战略规划、战场机动、协同作战、后勤保障等一系列综合军事才能。他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是一位既能运筹帷幄之中,又能决胜千里之外的军事统帅。

孟珙在治理和整训军队方面亦表现出卓越才能。他主张从严治军,强化训练,提高军队战斗力,并重视后勤补给和情报收集,确保了前线军队始终保持高昂斗志和良好状态。在他的领导下,南宋边防力量得以有效整合与提升,构筑起了坚固的防御体系。

创办书院:宋朝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顶峰,读书氛围浓厚。孟珙身为武将,也非常注重文教事业。在挥师抵御蒙古入侵的同时,他不以武备费文事,于战乱之际兴建公安、南阳书院,影响深远。该二书院是没收官僚田庄建起来的,各建房层六十间,“在公安者即名‘公安书院’,实维寇祠旧址;在武昌者曰‘南阳书院’,取武侯躬耕之地以名。” 书院建成后,孟珙奏请宋理宗为其题匾。

为了办好书院,孟珙虽然承担着京湖地区防御重任,但仍亲自选择有学问品行者为山长,全面负责书院的教学及日常管理工作,建立了自上而下书院管理体制。每旬有课,每季有试,空闲时间则学习骑射,大家都在努力学习以成就事业。书院的设立和开放式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孟珙天生低调,不骄不躁,即使战功显赫也依然谦虚有礼,就像他被称为南宋擎天柱,论战功,他的成就高于岳飞,然而为什么却不如岳飞出名呢?

归根结底,是因为孟珙深知树大招风的道理,经常带兵打仗的他,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在朝堂之上与群臣相争,同时他也非常明白皇帝对武将的防范,所以每次战后,孟珙都会主动上交兵权以表忠心诚心,并且从来不会对自己的战绩,夸夸其谈大肆宣扬。而和岳飞的比较中,低调处事的孟珙并没有流传出让人记住的故事,同时他的故事也没有岳飞的一生让人叹惜,所以即使勇猛如孟珙,依然没有被后人所广泛熟知。

慧眼识英:在多年的戎马倥偬中,孟珙发现和培养了大量人才。这些人在孟珙去世后都发挥了巨大作用,很多都成为了南宋各战场上的顶梁柱。孟珙的几位兄弟自不必说,都是一时良将。袭扰河南之战的王坚、刘整,前者指挥了闻名世界的“钓鱼城之战”;后者主管潼川府路,可惜,被排挤后,投降蒙古,成了灭亡南宋的主谋大将(王曾瑜语)。而处决败将梁栋的监斩官,就是日后京湖战场大名鼎鼎的名将高达。

嘉熙四年(公元1240年),孟珙收留了一位叫李庭芝的青年,对他十分器重,任命其为主管机宜文字。果然,李庭芝于南宋末年成为淮东的主帅,与蒙元军展开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岳飞的岳家军涌现出张宪、岳云、杨再兴、李宝等名将,孟家军的人才也不遑多让。

值得一说的还有南宋最后一位权相贾似道,也是孟珙推荐的。淳祐五年(公元1245年),时任沿江制置副使、知江州兼江西安抚使的贾似道,在淮西筑城,政绩斐然、名声鹊起。孟珙在了解情况后,认为是个人才,向宋理宗建议让贾似道接任京湖安抚制置大使的职务,并把初露头角的李庭芝推荐给了贾似道(至于贾似道后来的变化此处不讨论)。至少在孟珙最初推荐时,贾似道身上表现出的才华,绝对超过了秦桧当年在靖康之变时的一张嘴皮子。至少在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的鄂州之战,贾似道还是充分发挥了才能的。

孟珙以其卓著的战功、出色的战术运用、深谋远虑的战略布局以及严谨务实的治军之道,堪称南宋末年抵抗外侮的民族英雄。他的事迹不仅揭示了个人卓越的军事才能,更体现了在国家危难之际,坚定信念、勇于担当、智勇兼备的崇高军人品质。孟珙的事迹与精神,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战争策略,以及培养当代军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0 阅读:55

海泽钧

简介:你能在浪费时间中获得乐趣,就不是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