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互设导航站,两国导航卫星密集入轨,俄军离用上北斗不远了

有妹一说 2022-10-11 08:39:52

中俄两国宣布互设卫星地面导航站后,中国开始将增强北斗系统导航精度的卫星送入轨道,而俄罗斯却在发射格洛纳斯-K卫星补齐导航星座。两国互设导航站看似是在战略互助,但从技术角度上讲,实际上更多的是是中国单方面支援俄罗斯。

来自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的消息显示,俄罗斯已于近日成功发射了一颗格洛纳斯-K型导航卫星。而就在俄罗斯发射卫星前3天,中国也使用长征11号火箭以一箭双星的方式将2颗微厘空间北斗低轨导航增强系统试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中国发射长征11号运载火箭

结合此前中俄两国签署导航站互设协议一事来看,两国正在积极增加导航卫星数量,以提高导航系统的精度。

只不过,中国是在北斗满足现有需求的情况下进一步增加导航精度,而俄罗斯还停留在让格洛纳斯能够满足导航需求的阶段。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现有的格洛纳斯导航系统不仅无法满足民用需求,甚至连俄军的军用定位工作都做不好。而此次俄罗斯发射的格洛纳斯-K卫星大概率是一颗增强星,用来增强俄军在乌克兰地区的定位精度。

俄罗斯发射格洛纳斯-K导航卫星

之所以这么推测,是因为俄军目前主要的远程打击手段只有伊斯坎德尔-M、伊斯坎德尔-K、口径以及KH-101这几种弹道与巡航导弹。这些导弹在攻击地面目标时都需要使用导航卫星来提供末端制导数据,一旦定位数据出现偏差,就会导致导弹无法直接命中目标甚至直接脱靶。

如果是攻击没有防护的软目标,这个问题倒是可以用战斗部威力来弥补。但如果攻击的是机场跑道、加固指挥所等不直接命中就无法摧毁的加固目标的话,哪怕只是相差几米的距离都可能导致整个导弹打击行动失败。

在俄乌冲突爆发初期,俄罗斯发射的伊斯坎德尔导弹就曾因为定位数据有误差,没能直接命中跑道,导致俄军只摧毁了停机坪上的乌军战机而没能彻底摧毁机场。让幸存的乌军战斗机得以快速转场到后方保存实力。

脱靶的俄罗斯导弹

由于格洛纳斯系统的导航精度不如GPS,以至于俄罗斯的导航芯片往往会采用双模设计,通过同时接收格洛纳斯和GPS的导航数据来提高导航精度。

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不仅在民用导航设备上使用双模导航芯片,连军用导弹和单兵定位设备用的也是可以兼容GPS导航数据的芯片。

一些部队甚至干脆直接使用GPS作为主要导航手段,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反而成为了俄军最不喜欢用的卫星导航系统。

使用GPS导航系统的俄军苏-34飞行员

但GPS毕竟还是美国的导航系统,谁也不敢保证美国会不会突然关闭GPS的民用频段,让俄军在乌克兰的大街上“迷路”。

因此俄罗斯在俄乌冲突爆发后就一直想办法提升格洛纳斯系统的导航精度,作为应对GPS失效的备份手段。

不过有备份手段是一回事,这个手段管不管用就是另一回事了。因为格洛纳斯系统导航精度不佳是因为卫星数量不够,而俄罗斯并没有能力在短期内填补上这个缺口。

要知道截止卫星发射前,格洛纳斯导航系统只有26颗卫星在轨,22颗处于工作状态,其中19颗还是老式的格洛纳斯-M导航卫星。

格洛纳斯导航系统纪念邮票

根据美国建设GPS导航系统的经验,想要实现初步的全球定位需要至少24颗卫星,而如果要进一步提升特定区域内的导航精度,则需要再增加4-8颗增强型导航卫星。

考虑到俄罗斯目前只有22颗卫星处于工作状态,即便放弃全球定位需求,想要将格洛纳斯系统的导航精度提高到军用水平,至少也还需要发射3颗卫星作为增强型卫星用于提高欧洲地区的定位精度。让格洛纳斯的定位精度达到“能用”的标准。

格洛纳斯-K导航卫星

当然,俄罗斯还有别的选择,那就是全面铺开使用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虽然由于中俄尚未开放军用级别的导航频段,北斗卫星能向俄罗斯提供的也只是民用级别的导航数据,但由于北斗卫星的在轨数量多达35颗,比GPS还多,卫星自身的技术水平也是世界领先,实际上已经能够为民用设备提供米级的导航精度,足以满足基本的军事需求。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要知道连亚太地区的美军在日常飞行任务中使用的都是北斗卫星导航而不是自家的GPS,足见北斗系统有多优秀了。

而这也是为什么俄罗斯会突然选择与中国宣布签署互设导航站协议的原因。因为对于俄罗斯来说,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单独一个格洛纳斯系统只能解决俄罗斯在卫星导航领域中的有无问题。

但如果能够让格洛纳斯与北斗系统联动的话,俄罗斯的卫星导航能力将得到极大提升。别说民用需求了,连军用需求都能一起解决。

而且这种互设导航站的做法还能避免其他国家谴责中国支持俄罗斯,因为中国向俄罗斯开发的只是民用导航频段,虽然精度很高但确实是民用频段。至于俄罗斯会怎么利用这些“民用导航”设备?看一看前线的民用无人机,结果不言自明。

0 阅读:95

有妹一说

简介:妹妹的育儿有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