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年程序员勇闯华为云:比我想象的生活「卷」一点

TechForWhat 2024-03-18 20:43:09

作者 | 葛覃

编辑 | 阿文

大学本科毕业即就业,让彪彪错过了华为天才少年的头衔。

“面试华为,我投的是天才少年,前几轮面试都通过,但是当时我的论文还没有正式发布,华为对本科生天才少年的要求特别高,所以只能给部门最高待遇。”彪彪的语气并没有多少遗憾,像是在聊一件稀松平常的事。

2021年,彪彪面临保研、出国搞科研还是就业的分叉口,就读于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求是科学班(计算机)期间,他获得过国奖,保研推免成绩专业第一,也在国外知名大学的实验室做过暑期科研,继续学术生涯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但是,彪彪却有些出人意料地选择了直接就业。“我总是沉迷于钻研科研难题,没法维持好工作和生活的平衡,自我感觉不适合搞科研。我问了很多学长和教授,如果你觉得自己能力强,本科去工作也完全OK。”

过去三年,彪彪从初出茅庐的程序员到华为内部的专家人才,软挑赛也见证了他的成长。

“别人家的程序员”养成记

1999年生于浙江,彪彪自小就显露出超凡的学习能力,小学期间,他的数学老师在业余时间搞编程,成为彪彪编程的启蒙,初中接触到全国青少年信息学竞赛,他也开始了自己的竞赛之路。

每年信息学全国竞赛前50名,将被保送至清华和北大,彪彪的目标十分明确,但是最后总决赛上,在一道“简单”的题目上失误,彪彪没有拿到金牌。

“我当时觉得自己实力很强,高一高二基本上全力冲竞赛,争取保送的资格,然后没有能拿到保送,回去重新学习高中所有的文化课,高三裸考进了浙大。”彪彪云淡风轻地说。

浙大求学时期,彪彪依旧是各种竞赛的常客,曾获2021华为软件精英挑战赛总决赛第四名;2017-2018 ICPC/CCPC区域赛全金(包括 CCPC亚军和ICPC区域赛季军),2019 ICPC World Finals 21st;本科期间,以共一身份在ACL(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发表论文。

图中右五为彪彪

大四那年,彪彪和两位学长组队参加华为软件精英挑战赛,两位学长此前均有参赛经验,拿过冠军,也获得过第四名,大家开玩笑说,根据控制变量法,要是进不了决赛或者决赛打不到第四,彪彪就是那个要负责任的“变量”。

毕业季,彪彪收获了不少大厂的offer,但起初,云计算并不是彪彪的优先考量,反而是当年火热的自动驾驶,更吸引应届生们的关注。

通过华为面试到了选择部门的阶段,结合个人简历和兴趣,华为为彪彪推荐了四个部门,他最终选择了华为云。“面试的两个同事后面是我的主管和导师,他们两个人本身的水平特别高。当时我的主管跟我说了一句话,他说想打造一个超牛的工程师团队,要把所有很聪明很厉害的人,全都招到他的部门下面。”彪彪的兴趣被撩拨起来。

“还有一个小插曲,面试的办公室大屏、沙发、躺椅各个硬件条件都特别好,华为设施都比较一流,特别是这个部门,绿化都做得很好。当时就有点向往的感觉(笑)。”彪彪说。

随后彪彪如愿加入华为云,任于华为云资源治理域的 Identity and Access Management (IAM) 服务,致力于云上身份验证和权限控制。

团队里有很多参与过ICPC全球总决赛或软挑决赛的同事,而且年轻人居多,有着朝气蓬勃的工作氛围,大家多次斩获公司内外比赛的冠亚军。彪彪自己获得过华为公司内部举办的2021华为云金代码大赛冠军、2023年度Hackathon软件难题挑战赛二等奖,也获得了公司外部的2023 DIMACS 挑战赛CVRP赛道冠军和VRPTW赛道季军。

华为云的“守门人”

从目不识“云”到担纲新产品的核心组件,彪彪几乎没有适应的时间,入职华为云之后,华为云的IAM产品就迎来了一次大升级:众多产品和技术专家集体脑暴了一个月,将整个升级的路径一点点描摹出来。

“看起来只是迭代一个新版本,但是所有的架构体系、技术底座全都换掉了,相当于完全独立的一套体系。IAM产品团队招募了很多新成员,采用了业内公认的领先思想和技术,力求把整套体系一次性做好。”彪彪说。

因为历史遗留问题,新旧版本会在一段时间内共存,既要革新,又不能除旧,保持兼容性比全新开发一套软件还要难。

IAM的核心是云上的身份认证和权限控制,可以连接华为云的各种产品和服务,不同产品的交互直接关系到客户的业务安全。早期IAM采取了更符合当时用户习惯的架构,方便之余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新版本就是要当好华为云的“安全守门人”,成为LandingZone 特性最坚实的底座。

在此期间,彪彪承担了其中两个核心微服务的开发owner。“做了这些工作我的成长特别快,刚进来大讨论的时候还比较懵,只能听懂百分之七八十,甚至当时这两个任务交给我,我还有点忐忑,觉得对业务理解不是很深,开发时候没有特别强的领域的见解。一边开发一边不断收到各种新的反馈,开发完产品,我也逐步成为这方面的一个小专家。”他说。

IAM增加了五大控制维度,客户的权限配置变得更加安全和灵活,但相应地提高了理解成本和运维成本。彪彪和他所处的团队就是要先解决所有的安全风险,再进一步提高尽可能好的体验。

最近一年里,彪彪腾出精力去做了更有挑战性的工作。他凭借在安全领域的形式化验证相关技术的积淀,主导开发了IAM Access Analyzer这个高阶功能。

客户在编写策略时能获得不同级别的告警或建议,也能在资源策略生效后收到详细的跨信任域分析结果。更难能可贵的是,短短一年里,IAM Access Analyzer在求解速度、复杂条件之间的关联性、误报率等方面显著超越了业界其他厂商。

从做题人到出题人

一年一度的华为软件精英挑战赛,是华为公司面向全球在校大学生举办的大型软件编程竞赛,覆盖了国内外超过1000所高校,吸引了近20万大学生参与,其中超2000名软件精英通过大赛加入华为。

软挑赛在华为公司内部极其重视,一般每年的最后一个季度就开始筹备下一年的软挑,彪彪曾担任2023届的主力出题人,基本上参与宣讲、答疑、查重、评选等整个过程。

软挑项目不会给出题人带来多少工作分摊或绩效收益,参与出题的同事往往是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怀着热爱和情怀来出题。

与一些竞赛不同的是,软挑赛并没有所谓的最优解,只能不断地优化,即使今天登顶排行榜第一,第二天也有可能被拉开一大截,参赛者始终处于精神紧绷的状态。彪彪成为出题人的建议之一,便是缩短比赛总周期,同时为选手提供初赛和复赛的休息空间。

谈及做题和出题的不同,彪彪表示,做题的时候就想一门心思解题,努力优化到极致,出题的时候要考虑更多因素,比如要思考考题用到的计算机知识,或者是数学建模知识,是不是能尽量让全国各大高校参与进来,甚至非计算机专业的同学也能参与。

同时考题不能考得特别偏,在各个方面都要注重公平性,最后的优化空间要尽量大,让真正优秀的选手脱颖而出。

每年软挑赛题目出来之后,华为内部员工都会组织试做,有时和选手的结果不相上下,有时比不过选手的创造力,这也是软挑赛的魅力所在。

写在最后

彪彪是一个能说会写的非典型程序员,或者说,无关乎程序员,他就是新时代的少年模样。工作热情饱满,却又不囿于无止境的加班;热爱各种运动和健身,也上过很多艺术培训班,努力做到work-life banlance。

“华为还是比我想象中要更‘卷’一点,在高效工作的同时,要时刻思考如何迅速提升自己,在领域工作中如何能够发挥更大的个人价值。”彪彪说。

“也希望借这个机会向大家发出倡议,投身工作的同时也要多锻炼,在本职工作之外,最好能有另外一份爱好或者特长,拥抱自己理想的生活状态。”他在最后特别强调。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少年》中写道,少年就是少年,他们看春风不喜,看夏蝉不烦,看秋风不悲,看冬雪不叹,看满身富贵懒察觉,看不公不允敢面对。只因他们是少年。

自信且清醒地认知自己,理性且踏实地认真工作,热情且乐观地拥抱生活,彪彪所代表的少年群体,正符合外界对新时代年轻人的想象。

0 阅读:0

TechForWhat

简介:数字时代,技术当立。关注行业数字化转型实践与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