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戚继光:戎马一生,战功赫赫,最后却因病抑郁而终

卡门的事 2024-05-08 05:32:11

文|卡门的提琴

编辑|卡门的提琴

戚继光,一个熠熠生辉的名字,镌刻在民族英雄的荣耀之林。

这位明代大将军,他亲率大军多次大破日寇,在抗击日本"武士"入侵台州的战役中,建立了不世的卓著功勋。

除了杰出的军事才能,戚继光更以严明正直的品德赢得赞誉,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手刃敌首级;严惩贪暴从简,处事作风刚正不阿。

然而,这位民族英雄的传奇人生,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值得铭记?他是如何在险峻环境中一步步走向辉煌的?

军事胜利

隆庆三年六月,戚继光因青山口战役的胜利,得到朝廷的奖赏。

“以蓟镇青山口拒虏有功,赏总督侍郎谭纶、巡抚都御史刘应节、练兵都督戚继光、镇守总兵官郭琥、兵备副使盖重王之弼等各银币有差。”

这是现有的史料中戚继光戍守蓟镇期间获得的第一次军事胜利。

万历元年(1573年)三月,“兵部奏永平镇堵截功次,总督刘应节、巡抚杨兆、总兵戚继光、兵备孙应元、参将张拱立等各升赏有差。”

这是万历年间蓟镇获得的第一次胜利。

万历元年(1573年),敌人入侵义院口等处,在边官军十分地给力,一个敌人都没有攻进来,这次拒敌有功,朝廷给予了各级将领赏赐。

万历三年(1575年)七月,“赏总兵官戚继光银二十两纻丝二表里,副总兵史震以下有差,论获长秃功也”

这次擒获长秃的经过是这样的,万历三年(1575年)二月,“属夷长昂纠众入扰,我兵逐之,获其叔长秃。其亲属部落相率哀乞,永坚效顺。蓟镇督抚杨兆以闻,兵部谓逆则威之,顺则怀之,驭夷之经也。然必长昂诚心悔祸,归我掳掠,永身诣关补进贡物。而后可许,耳如犹不悛,则牢系长秃,兴师剿殄可也。上然之。”

三月份,“属夷长昂还向所掳我尖夜,缚扰边真夷二名,以献更贡马七匹,以乞长秃,愿保塞效顺。督抚臣杨兆以闻。”

这一次,擒获长秃事件的和平解决,给蓟镇未来的和平制造了契机。

可以说是以蓟镇军事实力的提升为实际保障的,在蓟镇军事能力以及防御工事大大提高的基础上,蓟镇周边的属夷也渐渐的安稳了下来,远方的部落,也会绕过蓟镇的强大防御,选择辽东地区。

所以,从这一方面来看,戚继光的防御工作是做的很好的。

万历七年(1579年)六月,“兵部题,万历七年贼夷炒蛮等两次窥犯,官军奋勇擒斩有功。戚继光、薛虎臣等功应叙录。夷人力儿志火泥赤报信效顺,宜重加赏赉,各军宜分别犒赏。从之。”

万历七年,“虏酋土蛮等频年窃犯,每遭挫衄,于十月内拥众五万余骑,突犯前屯,总兵李成梁、戚继光、参将杨栗等并力拒斩,虏贼始遁。有旨以总督梁梦龙、巡抚周咏、张梦鲤等督率有方。赏赉文武大小官员银币各有差。”

戚继光不仅守卫了蓟镇的安宁,在邻镇辽东遇到危难时,他也会顾全大局,奋不顾身地带领蓟镇士兵冲锋陷阵。

由此可见,蓟镇的军队战斗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蓟军始成规模。

防御工事的建成

如上所述,蓟镇的地理方位决定了它主守的防御策略。

戚继光戍守蓟镇期间,修建空心敌台,意义重大。

蓟镇敌台的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从隆庆三年(1569年)到隆庆六年(1572年)是第一阶段,蓟镇共建成敌台1206座,基本上形成了蓟镇敌台的主体。

隆庆六年(1572年)汪道昆阅示蓟镇后,又上疏建议增筑敌台。

从万历元年(1573)到万历三年(1575年)为第二阶段,蓟镇的敌台增至1337座。

第三阶段到万历九年(1581年),“蓟镇共修敌台1194座,昌镇共修254座,从此在蓟北大地边墙上巍然屹立起1400余座敌台,相互联络,蔚为壮观。”

这种大规模的修建空心敌台是明代边防工事的首创,空心敌台的作用如谭纶所言:“筑台守险,可以远哨望,运矢石,势有建瓴之便,士无露宿之虞,以逸待劳,为不可胜,乃策之最得者。”

敌台的建设、军队战斗力的提升,二者的紧密结合,使得蓟镇的防御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战守结合,才能真正地做好防御工作,将敌人阻挡在边墙之外。

戚继光驻守蓟镇,一守就是十六年,可谓是劳苦功高。

蓟镇的驻守军队已成规模,不再是从前那般一遇大警就仓皇调取京军、外省军队前来支援,蓟镇的驻守军队已经完全可以独当一面,军容为各边之冠;

蓟镇的防御工事更是壮观,“兵部言,二镇拱护京陵,逼近三卫,三卫名虽藩篱,然阴为虏用。自庚戌来,先后边臣止议筑墙而不及修台,故虏至輙得气去。今十四路楼堞相望,二千里声势相援……”

戚继光的到来,一改蓟镇的颓势,十六年间,蓟镇的百姓安居乐业,正是因为戚继光积极地提高军队战斗力,加强防御,做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

原因分析

戚继光戍守蓟镇的十六年间,蓟门晏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隆庆和议的达成。

隆庆五年,俺答封贡,明蒙互市开始,宣府大同以西的俺答控制的地区,和明廷修好,几乎不再有战火。

这一部分就使得蓟镇面临的敌人少了许多。

第二是戚继光的经营。

戚继光在蓟镇期间,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工作,每样工作都能看到到实效。

对蓟镇自己防御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最后是李成梁驻守辽东,牵制了土蛮。

当时土蛮时明朝北边最大的威胁了,而李成梁骁勇善战,从未让其深入内地。

蓟镇作为九边中位置靠里的边镇,得到了辽东的庇护。

“动无掣肘。由于有张居正、谭纶、刘应节等支持,得以施展所为。”

世事难料,万历十年张居正因病去世。随着张居正的故去,人亡政息。对张居正的清算也开始渐渐酝酿。

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有一节“功高震主”,叙述了张居正被万历清算的原因:“受遗元老,内挟母后以张威,下迎权珰以助焰,要挟圣上,如同婴孺,积愤许久而后发。”

朝中的倒张风朝愈演愈烈,后来就波及到了戚继光。

虽然朝廷并没有给戚继光立任何罪名,却已经十分不信任他,自然不会将他放在蓟镇总兵这样重要的位置了。

“被视为张居正同党的戚继光于翌年二月被调离蓟镇,改任广东总兵官。无战可打的戚继光郁郁寡欢,逾年上疏引退,不意又遭小人弹幼,竟被罢归。过了三年,得到御史傅光宅的疏荐,却反遭夺傣,遂卒于家。一代将星,就这样悄然陨落了。”

万历十一年春,戚继光就被南调到广州任职。彼年的戚继光已是花甲之年,这样莫须有的罪名让一生为国家效力的他十分心寒。

万历十二年十一月,“罢广东总兵官戚继光为兵科给事中,张希皋等劾也。”

在广东任职期间,他也是一再地受到排挤。万历十五年,一代名将戚继光病逝。

明实录中并没有记载,也没有给戚继光任何的荣誉。

戚继光一生征战南北,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晚境却这般悲凉,不禁让人倍感心痛。

戚继光忽然从蓟镇调走,虽然蓟镇的防御能力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毕竟是军事重地,蓟镇总兵的位置由谁来坐?

在这样的情况下,蓟镇的副总兵杨四畏就只能硬着头皮上任了。

“会朵颜长昂屡扰边,蓟镇总兵官杨四畏不能御,乃调四畏保定,而徙臣代之。长昂雅惮臣,使其从母土阿、妻东桂款关乞降,乃抚赏如初。”

杨四畏在任期间,蓟镇的属夷开始作乱,他没办法控制,所以就调张臣来。

张臣是一位非常勇猛的将领,在辽东曾带领一支队伍穷追土蛮,获得了崖子岭大捷。

在蓟镇时,也是屡立奇功。所以蓟镇才又得到了暂时的安宁,刹住了属夷群起的势头。

从这里也看得出,戚继光在蓟镇立下了汗马功劳,蓟镇的军队,以及蓟镇的属夷都十分地敬服他,戚继光的声威能够震得住属夷。

戚继光被调离蓟镇,它中断了蓟镇良好的发展路线,给蓟镇的未来发展带来了诸多的不利影响。

总结

戚继光镇守蓟镇十六年,正如《明史·戚继光传》所说的,“亦赖当国大臣徐阶、高拱、张居正先后倚任之。居正尤事与商榷,欲为继光难者,辄徙之去。诸督抚大臣如谭纶、刘应节、梁梦龙辈咸与善,动无掣肘,故继光益发舒。”

因为他本人具有卓越的军事才华,再加上在与其他各级官员的互动中,他积极地争取了大家的认同与支持,使得工作的展开颇为顺利。

张居正作为当朝首辅,对戚继光十分地信任,不仅支持他工作的展开,而且还会照顾到他的情绪变化,鼓励他积极投身边防事业,不要被一时的困难打倒。

还从人事安排方面,尽量安排与戚继光熟识的或是自己的门生故吏,让戚继光顺利开展自己的工作。

谭纶作为戚继光多年的战友,在蓟镇的工作中,与戚继光也是站在同一占战线上,积极讨论练兵、修敌台、建立车营等问题,是戚继光的益友,更是良师。

刘应节、汪道昆等人,为了蓟镇的长远发展,也是积极地支持戚继光的工作。

他们对戚继光工作的支持是蓟镇防御实力得以提升的重要原因。

戚继光戍守蓟镇期间,虽然没有立下赫赫战功,然而却使得蓟镇数十年间没有战事,京师安宁,这就是莫大的功劳了。

“大抵蓟镇之势,与他镇不同,其论功伐,亦当有异。盖此地原非边镇,切近陵寝,故在他镇以战为守,此地以守为守;在他镇以能杀贼为功,而此地以贼不入为功。”

蓟镇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戚继光必须采取防守策略,尽管如此,在戚继光防守蓟镇期间,仍有一些值得指出的军事胜利。

藉此,我们可以看到蓟镇的防御能力大大提升,军事战斗能力也比以往有很大的提高。

0 阅读:22

卡门的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