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毛泽东为何要写《别了,司徒雷登》?一石三鸟真高明!

文学小新 2023-11-26 23:11:21

1876年夏天,一个名叫司徒雷登的美国男孩出生在中国杭州。

之后,这位美国人在中国生活了整整五十年。

他是传教士,创建了著名学府燕京大学,还担任过美国驻华大使。

他在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引发了巨大的争议。甚至有人说,司徒雷登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有争议的外国人。

对于今天的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大家知道司徒雷登这个名字,是通过毛泽东的文章《别了,司徒雷登》。

这篇文章曾被收入中学教科书,因此司徒雷登在中国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

毛泽东为何要写《别了,司徒雷登》?欲知详情,且看下文。

司徒雷登全名约翰·雷登·司徒,虽然是美国人,但出生在中国杭州,父亲是传教士。

青少年时期,司徒雷登回美国完成学业,之后作为美国基督教南长会的传教士与妻子再次回到中国。

1919年,司徒雷登离开南京,去了北京出任燕京大学校长。

在他的一生中,燕京大学是他最为倾注心血,也最为成功的事业。

对于起步中的中国高等教育而言,燕京大学的成功也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司徒雷登坚持学术自由原则,聘请的教师群体中既有出色的洋教授,也有坚持中国儒学传统;既有虔诚的基督教徒,也有典型的天主教、佛教徒。

曾在燕大学习以及任教的冰心曾说:如果将燕大比作一个大家庭,那么司徒雷登无疑是这个大家庭中最令人尊敬的家长。

从客观上讲,司徒雷登对提高中国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人文修养都是有帮助的,也培养出一批人才。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推行美国的政治制度,始终是司徒雷登的主要目的。

1946年,70岁的司徒雷登向燕大提交了辞呈。

作为“燕大之父”,此时的司徒雷登不仅赢得了燕大师生的尊敬和爱戴,而且也获得了中国社会的普遍赞扬。

在抗战期间,司徒雷登因拒绝与日本人合作,则被捕入狱三年零八个月。

抗战后,这段不为日寇强权所屈服的经历为司徒雷登赢得了中国各界的口碑。

然而,在马歇尔的劝说下,司徒雷登出任了美国驻华大使,主要负责调解和谈。

从教育家到大使,这样的转变着实有些让人出乎意料。

而在中国推行美国政治制度,更让司徒雷登成为了美国侵华的象征性人物。

司徒雷登选定在中国实现他理想的人物是蒋介石。

在“调停”期间,司徒雷登特别热衷于帮助蒋介石开“国大”。

谈判破裂之后,他积极帮助改组国军,给蒋以技术援助,将美国的狼子野心暴露无遗。

虽然司徒雷登一向以中国人民的朋友自居,但却一直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执行美国的侵略政策。

“别了,司徒雷登”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一语双关,明言司徒雷登离开中国,隐喻美帝对华侵略政策的失败。

它尖锐地嘲讽了司徒雷登的滚出中国和美国对华侵略政策的彻底失败。

一针见血,直指美国侵华的本质。

1949年8月5日,就在司徒雷登一行抵达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所在地珍珠港的当天,美国国务院发表题为《美国与中国关系——着重1944——1949年时期》的白皮书。

与白皮书同时见于公众的还有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给杜鲁门的一封信。

从这封信中,我们能了解到美国国务院发表白皮书的用心所在。

例如,在谈到抗战胜利后美国政府派马歇尔使华的原因时,艾奇逊指出:

“我们当时的政策是基于两个目的,一个目的是在政府能趋于稳定并沿着民主的途径进步的条件下,使中国得到和平;另一个目的是协助蒋尽可能在中国广大的地区上建立其权威。”

所以《白皮书》一经问世,立即遭到了中国人民的抨击。

在白皮书发表的一周后,新华社以《无可奈何的供状——评美国关于中国问题的白皮书》为题,发表了第一篇评论文章。

紧接着,毛泽东又亲笔撰写了5篇评论文章,以新华社社论的形式陆续公开发表,对白皮书进行了透彻的分析与批判。

毛泽东把白皮书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引导那些对美国仍然抱有幻想的人透过现象看本质。

通过毛泽东那些文章,人们认识到美国当权者向蒋提供多达21亿美元的援助,支持其打内战,导致中国老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真实面目。

一方面争取到了更多的中间派人士对革命的支持,另一方面进一步激发解放区广大军民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意志和决心。

“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祝的。”

毛泽东这段生动的文字着实高明至极,起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一是直白而又形象地描绘出了司徒雷登离华时的尴尬与无奈。

二是影射和讽刺了美国对华政策的失败。

三是明确地表达出了中国人民对司徒雷登的最终看法。

司徒雷登自1946年7月出任大使后,几乎所有的行动都是与抵制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的知识界曾对司徒雷登的印象很好。但司徒雷登当上美国驻华大使不久,他那“爱中国也爱美国”的形象就开始崩塌。

1946年11月,司徒雷登与国民党政府经过谈判,签署了使中国进一步陷入半殖民地的不平等条约《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这个条约使中国在经济上更加依附于美国,受到国内各方面人士的强烈谴责。更令中国人愤怒的是司徒雷登对美国的扶日反共政策的坚决支持。

1948年6月,当中国爆发了大规模的反对美国扶日政策的爱国运动时,司徒雷登公开发声,力挺美国扶日政策。司徒雷登在公开讲话中声称,扶日是为了“制止共产主义”。

对此,全国的知识分子,特别是大、中学生纷纷表示极大的不满。燕大学生自治会决议联络各校罢课以示抗议,并要求司徒雷登辞职。

1949年,国民党政权崩溃在即,司徒雷登意欲通过一些民主人士的朋友关系、燕京大学的师生关系,影响新中国的政策,继续维护美国在华利益。

后来司徒雷登又准备访问北京,想与毛泽东、周恩来直接面谈,遭到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否决,司徒雷登只得离开中国。

白皮书中曝光了许多司徒雷登写给美国国务院的报告,其中不乏他对中共的偏见,所以才有了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以及“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颇能迷惑一部分中国人”这样的说法。

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真实地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心声。人民大众已经看清了司徒雷登虽然一向以中国人民的朋友自居,却一直在更为积极主动地执行着美国政府的侵略政策。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