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起步区已回迁居民9000人,805万平方米安置房计划2025年全建成

新黄河 2024-04-25 23:10:56

4月25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发布会,介绍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获批成立三周年建设发展情况。新黄河记者获悉,获批三年来,起步区主要经济指标保持高速增长态势,省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作用加速释放。2023年,起步区全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0亿元,较2020年增长101%;固定资产投资较2020年增长201%;规上工业总产值较2020年增长227%。起步区累计引进产业类项目278个,其中500强企业项目60个。

已回迁居民9000人,805万平方米安置房计划2025年全建成

2021年4月25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起步区建设实施方案,正式拉开了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起步区的大幕。三年来,起步区对标建设实施方案,系统谋划、加快建设,各领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从开局起步快速转入成形起势的新阶段。

发布会上,济南市委常委,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孙斌表示,2023年,起步区全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0亿元,较2020年增长101%;固定资产投资较2020年增长201%;规上工业总产值较2020年增长227%,主要经济指标保持高速增长态势,省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作用加速释放。

三年来,起步区聚力加快规划编制和新城建设。“1+4+16+N”的规划体系整体落地,总体进入实施阶段。发展空间方面,稳妥有序推进征地拆迁,规划建设安置房805万平方米,计划2025年全部完成建设,现已回迁居民9000人。城市副中心示范区全面启动建设,崔寨产业新城初具规模,孙耿太平组团布局重点园区、强化产业带动,形成了一体推进、重点突破的组团发展格局。

累计引进产业类项目278个,其中500强企业项目60个

三年来,起步区系统构建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锚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方向,编制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产业机会清单,加快引入和培育优质产业,塑造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

在发展中,起步区聚力“搭建”产业链条,确立“3+1”主导产业,累计引进产业类项目278个,其中500强企业项目60个,外贸出口“新三样”齐备。初步形成了新能源汽车、“泛航空”、新材料三条产业链。

新能源汽车方面,起步区集聚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弗迪电池、比亚迪半导体等项目,系统布局全方位智能汽车产业链。2023年比亚迪项目生产整车24万辆,今年计划生产30万辆。

“泛航空”方面,依托临空经济示范区,起步区开展机场客货运服务、航空维修服务、航空运输物流服务。2023年该产业链服务业规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14亿元。

新材料方面,依托济南新材料产业园,起步区重点发展光伏新材料和新型复合建材材料。2023年该产业链产值已达70亿元。

同时,起步区加快构建半导体、新能源装备制造、核技术应用、会展经济4条产业链。在新能源装备制造方面,已落地国电投黄河流域氢能产业基地、爱旭太阳能高效电池组件等重大项目,总投资超过460亿元。其中,黄河流域氢能产业基地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3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产值超100亿元。

在发展中,起步区聚力“培育”科创动能。落地了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计算技术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碳中和研究院4家“中科系”科研院所,启动了“天地互验动力推进”大科学装置预研,承担了高功率密度燃料电池电堆等国家级重点研发项目。

在发展中,起步区聚力“谋划”未来产业。在崔寨片区规划了5200亩的未来产业园,聚焦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空间等方向,打造“源头创新-成果转化-产品开发-场景应用”的未来产业链群。

21处跨河通道已启用9处,黄河齐鲁大桥预计年底建成通车

综合配套方面,轨道交通7号线、有轨电车T1线加快施工。起步区累计开工市政道路212公里,具备通车条件125公里。山大二院北院区、省实验中学鹊华校区等公用配套加快建设,智慧城市运营指挥中心建成投用。

孙斌表示,新城崛起,交通先行。起步区发展,第一步就是要突破黄河交通阻隔。为此,在黄河起步区段42公里的河道上,整体规划了21处跨河通道,跨河通道平均间距缩小到2公里,积极纳入“全市交通一张网”,融入“全市发展一盘棋”。

目前,已建成使用的跨河桥隧共有9处,“8桥1隧”的平均间距约4.6公里。

在建的跨河通道共有5处。其中,济南黄河齐鲁大桥目前主桥已完工,正在开展后续施工,预计今年年底建成通车;黄河大桥复线桥目前正在推进南北岸匝道施工,预计年底具备通车条件;济滨高铁(308国道)公铁两用桥已完成主桥钢塔施工,预计今年年底前完成主桥钢梁合龙,计划2026年9月完成建设;济南黄河黄岗路穿黄隧道,目前已完成北岸始发井、机架段围护结构施工,计划2026年9月具备通车条件;济南黄河航天大道隧道正在推进东岸始发工作井施工,预计2027年9月具备通车条件。

孙斌表示,以上5处通道建成后,起步区范围内跨河桥隧平均间距将缩短至3公里。下一步,起步区将继续按照前期规划,谋划推进奥体西路通道、腊山通道、顺河通道、东城通道等跨河桥隧,以及鹊山通道、华山通道、药山通道等跨河慢行通道,实现“桥隧缝合两岸”、南北联动发展。

2023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在建绿色建筑超过1300万平方米

三年来,起步区坚定不移深化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新城建设全过程、各方面。

具体而言,起步区夯实绿色基底。规划蓝绿空间占比超过70%,开工建设黄河生态风貌带和7条生态廊道,绿地总面积达到258万平方米。扎实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率高于全市2.2个百分点,水质综合指数同比改善13.4个百分点,成功入选国家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

起步区加快打造绿色之城。2023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9%。现有公共建筑、安置房均采用清洁能源供暖,在建绿色建筑总面积超过1300万平方米。

起步区加快建设节水典范城区。2023年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61%。累计敷设污水管道180公里、再生水管道130公里。新建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公园绿地等工程项目均按照海绵城市标准管控建设。

与南洋理工大学组建中新绿色科技研究院,计划于5月底挂牌

三年来,起步区持之以恒深化改革创新开放合作。着力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将行政层级压缩为“管委会—工作部门—责任主管”3级,建立“控制数+编制池”模式,开展管理人员全员竞聘,打造干事创业攻坚团队。目前管委会干部平均年龄35岁,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占比41%。

起步区着力完善产业支持政策,制定产业、人才、金融等一系列支持政策、细化制定6大产业52条定向支持政策,推出108项“免申即享”政策清单,系统构建“1+6+108”产业政策服务体系。

同时,着力推进审批制度改革。承接13项省级经济权力事项,归集市区行政职能4000余项,审批环节进一步压缩,效率进一步提高。

在发展中,起步区着力拓展区域协作和对外开放合作。落地“中国-加勒比发展中心”,与新加坡合作取得系列成果。当前,起步区正在系统谋划推进中新(济南)绿色智慧示范区规划建设。其中,起步区与南洋理工大学组建中新绿色科技研究院,计划于5月底挂牌;与吉宝集团共同推进中新(济南)绿色智慧示范区项目开发、“中新未来公园”建设运营、国际智慧中心项目建设;与雅诗阁公司签约落地雅遇公寓,5月份将试营业。

国际学校2026年秋季学期有望招生,黄河体育中心计划2026年底竣工

起步区成立以来加快导入优质公共服务资源。

比如,作为标志性公服配套设施之一,黄河国际会展中心项目投用后,起步区积极对接汉诺威等国际组织、行业协会,积极引进国家级、国际性展会,今年将举办展会活动35场,同步加强会展与高端商业、物流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会展经济的综合效益,预计今年有望形成80亿元的产值。

济南黄河体育中心总体布局为“一场两馆”,整体计划2026年底达到竣工验收条件。其中,专业足球场总建筑面积19.7万平方米,是全省唯一一个6万座席的专业足球场,达到举办世俱杯、亚洲杯等国际足联A级赛事及国内大型赛事标准。目前正在进行二次结构施工。

起步区国际学校位于都市阳台片区,办学层次主要为国内初中、高中,按需设置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建成后将成为全市设施水平一流的国际学校。目前已进场施工,计划2025年底竣工,2026年秋季学期招生办学。

新黄河记者:黄敏 校对:刘恬 编辑:刘梅梅

0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