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奇冤,不寒而栗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2024-05-19 12:23:59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紫禁城 摄影)

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大明朝廷执行了一项这样的人事调动:把原本在京师任户部郎中的大臣石昆玉,调到了苏州府,担任知府。

石昆玉,字汝重,湖北黄梅人,他当时干的这个户部郎中,在中央朝廷不能算是什么重要职务,而下放到地方做了知府,那就是一州之主官,所以这看起来似乎是一种升职。

但其实,这是明升暗降。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苏州虽然富庶,但毕竟天高皇帝远,一把你下放到地方,你的政治资源立刻就变少了,能施展抱负的平台也变小了,很有可能大家就把你给遗忘了,想要重新再杀回奉天殿上,那可就不太容易了。

但如果你能长期在京师上班,哪怕你是个郎中,是个主事,是个御史,是个给事中,那你的人脉,资源,你能接触到的事物跟你在地方那是完全不一样的,别的不说了,每天早朝你也能在皇帝面前刷一刷存在感啊,保不齐哪天就一步登天,到内阁上班了。

对于政治投机者来说,从中央到地方的变化当然是不好的,但是对石昆玉来讲,却没有什么所谓,甚至,他还有点小开心。

因为石昆玉这个人,做官素有清誉,他性格耿直刚正,是个典型的清廉官员。

如他这种人,你让他在朝廷里做一个根本说不上话的郎中,他每天只会闷闷不乐,但把他下放为一州之地的主官,至少他在苏州当地说话算数,可以切实的造福百姓。

石昆玉为官的年代,张太岳已经故去将近十年,我们说命运由上天注定,能力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为官一任,我们当然不可能人人都去做张居正,但是我们至少有选择做海瑞的权利。

(石昆玉 形象)

当然,海瑞同样是不好做的。

苏州本地,士族豪绅居多,他们成分复杂,有世世代代盘亘于此的富家大户,有从政坛上退下来的老干部,这帮人看似已养田园之乐,但其实往往拉帮结伙,欺压百姓,侵占土地,偷逃税赋,如此明火执仗,当然自恃他们和朝廷里仍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比如,今天白天你见到一位苏州乡绅做农夫打扮站在田间地头,晚上他就能一封书信送到内阁。

一句话,哥上边有人。

对于这种士绅集团,一般人能忍,但是石昆玉是个暴脾气,他是绝对忍不了的,所以他一到苏州就大力治理这些欺压生民的土豪劣绅,并且还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但是很显然,士绅们的利益是一块已经被啃食了很多年奶酪,谁动了这块奶酪,谁就很有可能被打击报复。

果然,石昆玉整治完苏州乡绅之后,一个叫做李涞的人很快站了出来。

李涞,字源甫,江西雩都人,时任应天巡抚。

这个应天巡抚,在当时来说权力很大,他可以直接管理南直隶南部的几乎所有的州府县乡,甚至说就从南京城开始向四周辐射,他走到哪里就可以管到哪里。

石昆玉在苏州收拾这帮不法乡绅的时候,李涞也正好巡抚苏州,李涞和石昆玉一个照面没打,二话不说就把石昆玉给弹劾了,还直接把石昆玉给下狱收监了,理由是“擅动吴县库银”,实在罪大恶极,别说我直接让他蹲班房,就是我给他砍了那也是很合理的。

吴县,是苏州府下辖的一个县城,赋税颇丰,衙门里很有钱,李涞的意思就是,石昆玉作为苏州主官,利用职务之便,把吴县衙门里的钱全都给贪污了。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因为石昆玉是那种非常非常典型的清官,可以说是廉洁到了骨子里,一块钱他也不可能贪污朝廷,而且,退一万步数说,你李涞既然都把石昆玉下狱受监了,你至少得拿出石昆玉贪污腐败的证据吧?

(李涞 形象)

账本也好,现银也好,田产也罢,你总得拿出一样来吧?

李涞双手一摊,我的确是拿不出来,但是拿不出来,不等于你没有罪过。

反正先枪毙再调查,保证没有一个冤假错案。

李涞不仅直接在苏州就把石昆玉给下狱受监,而且还一纸奏疏,把这事儿报告给了朝廷。

知府贪污公款,这是大事儿,案件很快惊动了处于熟睡状态中的万历皇帝,毕竟别的事情无所谓,可是谁要是把自己的钱给偷走了,万历肯定是不乐意的。

皇帝震怒,立刻安排了御史陈唯芝去调查石昆玉到底有没有贪污。

这一调查,果然有问题。

石昆玉身子太正了,他这种人,只有他周济百姓,体恤鳏寡的份,你绝对找不到他在官场上的任何污点。

陈唯芝是左查右查,上查下查,查了一个多月,愣是一点证据也没找到。

按理说查到这个份上,李涞就应该放人了,但是问题是,朝廷里的大臣们对这事儿都比较犯嘀咕,鲜有站出来为石昆玉说句公道话的,因为大臣们知道,李涞这个人的身份不简单,他在官场上的后台很硬,李涞的靠山,是时任内阁首辅的申时行。

申时行的祖籍就是苏州,他和苏州本地的乡绅们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苏州这帮乡绅里有不少人都和申时行沾亲带故。

如果仅仅是李涞自己要整治石昆玉,那还好说,一个应天巡抚,得罪也就得罪了,李涞本来就属于是诬告,他根本就不占理,申时行做官的时候最喜欢和稀泥,他肯定不会拉偏仗,只会弃车保帅。

(明神宗朱翊钧 绘像 局部)

可话又说回来,万一申时行不仅仅是李涞的后台,还是苏州士绅们的后台,而石昆玉到苏州惩治乡绅的行为恰好触动了申时行的根本利益,所以李涞对石昆玉的诬告不过是申时行在拿李涞当枪使的话,这个时候您要是替石昆玉说话,可就有点不太妙。

怎么不太妙呢?这万历皇帝整天深居简出,一个月他总有四个星期不想上朝,明王朝的政务工作全靠内阁班子来主持,而内阁一把手就是申时行,你把申时行给得罪了,你跟他对着干,少不了贬谪岭南,来个排挤打压一条龙服务。

这样的例子不是没有,给事中黄大城指责申时行工作态度和人品都有问题,被罢官,内阁中书黄正宾也早就弹劾过申时行表面老好人,实则暗地里排挤同僚,打压臣公,结果也被罢官。

孰轻孰重,大家心里都有数。

当然,有不敢说话的,就有敢说话的,当时一个叫做李用中的御史就慷慨陈词,矛头直指申时行,说调查石昆玉这么长时间都没问题,内阁还不赶紧把石昆玉给放了,这不完全是首辅申时行和巡抚李涞相互串通,故意构陷石昆玉么?

对于这样的质疑,一向老谋深算的申时行也有着自己的解释,他说,首先这件事儿不是空穴来风,不仅应天巡抚举报石昆玉贪污,吴县知县周应鳌也联名作保,我是首辅,我的态度就是秉公处理,可是如果你们怀疑我有问题,那么干脆这个首辅我也不干了,我直接就告老还乡了。

(申时行 绘像 局部)

不管申时行到底没有参与迫害石昆玉的行为,他这招以退为进,那的确是挺高的。

万历忙着怠政,当然不可能把申时行给辞退了,所以皇帝赶紧安慰申时行,说何至于此啊,你还是好好干吧。

皇帝很满意,申时行也很满意,李涞也很满意,因为现在这个事情名义上是属于研判阶段,但实际上已经结束了,案子只要这么一天一天拖下去,李涞有信心把石昆玉给关到死。

但是,有一个人不满意,这个人就是苏州府的推官袁可立。

袁可立,字礼卿,明朝著名大臣,有十大清官之一的美誉,同时也是民族英雄,抗金名将。

当然,这都是袁可立后来的荣誉,石昆玉案发当年,他初出茅庐,不过二十多岁,可他尽管年轻,却一腔热血,敢为人先,那个时候他在苏州做推官,正属石昆玉的部下,他对石昆玉的人品十分了解,更是完完全全的目睹了这一场冤案的诞生。

人们说,做官要懂得三思,要思安,看一看自己做一件事之后还能不能处于安全的位置,要思变,要懂得和光同尘,要懂得顺应官场的潮流,要思退,要懂得谨言慎行,明哲保身。

为官之道,似乎就在其中。

是啊,一个是大明首辅,一个是应天巡抚,他们联起手来对付一个小小的知府,如果石昆玉不是那种特别干干净净的官员,那么他就很有可能被这种压力强,力度大的政治打压给斗倒,哪怕抓到你石昆玉一点点的小瑕疵,也可以被无限放大成杀头的罪过。

(袁可立 塑像)

又或者,即便你没有罪过,想要杀你也不是办不到,因为早就有人研究出了“莫须有”的罪名。

朝廷里有权有势的大官多了去了,他们都选择了三缄其口,你袁可立一个小小的推官,你怎么有这么大的胆量跟申时行,跟李涞较劲?

你就不怕万劫不复,粉身碎骨?

孔子有云:凡事不问能不能做,只问该不该做。

一个为官清廉,惩治豪强,爱民如子的官员无端的受到迫害而身陷囹圄,袁可立不允许自己袖手旁观,这和胆量无关,袁可立只为践行自己心中的正义,他认为,这事儿该做。

所以,袁可立为石昆玉写下了一封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奏疏,强而有力的证明了石昆玉实属冤屈,不久后石昆玉就被无罪释放了。(四郡推公秉笔,公伸牍尽雪其冤)

更加有意思的是,袁可立的这一份奏疏送上去之后,不仅让石昆玉沉冤得雪,似乎在冥冥之中,还引发了一场微妙的蝴蝶效应,不久之后,首辅申时行下台,告老还乡,而应天巡抚李涞则在申时行下台四天之后,竟然也主动辞职了。

西风落日,残阳晚照,不知道申时行车马潇潇,返回苏州老家时,脸上会是什么表情。

参考资料:

《苏州府志》苏州.苏州府

《明史·卷二百一十八》列传第一百六

《大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三十七

刘莹莹,白燕斌. 试析万历朝首辅申时行的性格因素及成因.《CNKI》,2009

19 阅读:3776
评论列表
  • 2024-05-19 20:10

    申时行是密信泄露被骂的没法干了

  • 2024-05-31 09:25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太岁头上动土啊?打断骨头连着筋![鼓掌]

  • 2024-05-19 18:46

    受冤屈可以增加福报功德。

猜你喜欢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简介:趣说历史,带你看点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