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在晚年回忆录曾说道:一对一交战,我不是此人对手!

历史照片馆 2024-02-01 17:01:48

淮海战役是中国解放战争的三大决战之一,于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在中国东部的淮河地区进行。这场战役通常被分为三个局部战役:碾庄之战、双堆集战役和陈官庄战役。淮海战役的成功不仅标志着国民党在徐州附近的三大集团军的全面崩溃,也预示着他们制定的“徐蚌会战”策略的彻底失败。

碾庄之战主要针对的是国民党的第七兵团,由黄百韬指挥,这个兵团大约有十余万人。尽管黄百韬并非蒋介石的嫡系将领,且他的部队在纸面实力上不如黄维的第十二兵团,但他们在碾庄地区与人民解放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黄百韬在平原地区无险可守,面对华东野战军的包围,他奋力抵抗,给人民解放军造成了六万余人的伤亡,这在整个解放战争中是非常罕见的。

粟裕在晚年回忆录中提到了淮海战役中的碾庄战役,并对黄百韬给予了高度评价。粟裕说:“如果一对一,我不是他的对手。”这表明黄百韬在军事指挥上具有过人的才能。

黄百韬出生于1900年,早年参军后,在北洋军阀李纯手下担任传令兵。他通过李纯的提拔逐渐上升,在张宗昌的部队中担任旅长。后来,他投靠南京的蒋介石派,成为一名杂牌军师长。在陆军大学学习后,黄百韬在顾祝同的指挥下担任参谋长。1941年,他在皖南事变中率部阻击新四军,此后逐渐晋升为25军军长,并最终成为第七兵团的司令。

粟裕,具有深远战略眼光的中国共产党高级将领,主动转移战场焦点至淮海地区。他迅速向中央军委报告了自己的计划,意在趁敌军未能集结完成之际,在长江以南地区将其歼灭。中央军委经讨论后,认同了粟裕的计划,并决定首先以第七兵团作为歼灭目标。

黄百韬当时的大部分部队驻扎在新安镇附近。按照常规战术,他本应及时撤退,避免被解放军分割包围。但黄百韬犯了两个严重的错误:一是未能有效利用工兵资源,在新安镇快速架设浮桥,导致部队撤退效率低下;二是为了掩护44军的撤退,黄百韬在新安镇耽误了宝贵的两天时间,最终导致了他的命运。

值得一提的是,44军在此期间还参与了私盐贸易,影响了撤退效率。同时,他们还带着大量的官员家属和物资,使撤退速度变得极为缓慢。黄百韬在考虑44军与刘峙(徐州“剿总”最高指挥官)之间的利益关系时,陷入了两难境地。

华野迅速得知黄百韬的动向,命令部队快速追击,并将这股已经开始溃败的庞大兵团围困。黄百韬预感到危险的临近,请求友军李弥提供掩护以撤退,但李弥只是表面上应允,实际上已经开始向徐州撤退,留下黄百韬孤立无援。

华野利用夜行军的策略切断了黄百韬的南下逃路。随后,在曹八集地区展开的战斗中,第七兵团完全被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被包围在碾庄地区,面临着两个选择:全军覆灭或投降起义。戴笠坚决不向华野投降,依靠之前李弥留下的坚固防御工事,等待援军。

碾庄地区的地形对华野进攻构成了挑战,只能从正面进行强攻,导致伤亡惨重。为了减少伤亡,粟裕采用土工作业策略,挖掘战壕以缩短与第七兵团的火力范围。华野还动用了大量重武器,包括大炮和一些坦克,协助步兵进行进攻。最终,黄百韬所部渐渐不支,整个部队被我军消灭,黄百韬本人在战场上战死。

黄百韬在战场上战死。他的死被认为是愚忠的象征,成为时代变迁的牺牲品。淮海战役中,第七兵团的消灭对国民党军队构成了重大打击,为人民解放军在淮海战役中取得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淮海战役是中国解放战争中的重要转折点。通过这场战役,人民解放军展示了其强大的战斗力和高效的指挥能力。同时,战役也揭示了国民党军队的内部弱点,特别是在战略指挥和军队士气方面。黄百韬兵团的覆灭不仅是淮海战役的关键,也是整个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一步。

23 阅读:13796
评论列表
  • 2024-02-04 13:50

    战争是极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兵员素质,基层军官的战术水平和执行力,武器装备,后勤保障,友邻部队协同和指挥员的排兵布阵,岂是简单的统帅交手

  • 2024-04-04 13:03

    粟大将军真够谦虚的!自己在淮海战役,稳抓战机!随机应变!创下天大的战功,而对手却连生两大失误而战败!怎么可能比自己更高明?

  • 2024-02-09 01:25

    你说这小编也不学点基础知识,图片是胡琏将军不选黄百韬[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用户10xxx18 回复:
    还有错误呢,把黄伯韬写成戴笠
  • 2024-02-16 13:02

    粟裕是个战略家,军事家。

  • 2024-04-16 00:52

    国民党输就输在 人心不齐 上下不一心 在加上委员长瞎指挥[得瑟]

历史照片馆

简介:历史古今是非多,说天谈地你我乐。畅言所想,无话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