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能源保卫战,中国当自强!(三)

观察与思考 2024-02-21 23:14:16

2020 年底,中国原油库存总和仅为 11.5 亿桶,相当于 100 天的进口量。相比之下,我们的对手美国已经从 2018 年开始实现了能源自主,石油生产量大于消费量。设想一下,如果未来某一天东南方向发生战事,美国可能并不会亲自下场,但是大概率会借此机会对华进行经济与能源封锁。届时,不到 4 个月,中国原油储备耗尽,绝大多数私家车将被迫停驶,物流效率大幅降低。

二战时期,日本因为没有石油军舰,只能在港口里趴窝的一幕,甚至有可能在中国重演。为了避免这种最糟糕的情况出现,过去 10 年间,中国四处布局与突围,直到最近两年,我们找到了一个新的解决办法,有望一举解决中国的能源难题。

2021年5月,有一则新闻,“美国扣押伊朗油轮,3 个月后卖掉船上 200 万桶石油,获利 1.1 亿美元”。这个看似“世界土匪”的又一次打劫与我们无关,但它反映出一个残酷的现实:美国牢牢掌控着霍尔木兹海峡,即便是地区大国伊朗也无法撼动其地位。近几年由于国内油田开采殆尽,中国石油对外依赖度逐年提升,从 2015 年的 60% 逐步提升到了 2019 年的72%。 2019 年,中国进口约5亿桶原油,全球第一。中东国家占到我国石油来源的 50% 以上,包括沙特、伊拉克、阿曼等等,这些国家大部分都由美国长期经营,周边布满美国的军事基地。

美在中东军事基地

估算一下,除去俄罗斯和伊朗,我们的石油目前 80% 都要向美国的“朋友”或者“小弟”购买。2019 年中国 90% 的能源运输,仍然由国外的游轮船队承担,主要运输航线要经过马六甲海峡(目前由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以及马来西亚三国共同拥有)。这三个国家并不能说是中国的铁杆盟友,特别是新加坡,还把海军基地租借给了美国。 除此之外,马六甲海峡的西出口,分布着一串弧形的岛链,名叫安达曼群岛,属于印度的领土。即便中国海军强大到完全掌控南海,我们暂时也很难西出马六甲,横穿印度洋,深入到美国控制的霍尔木兹海峡和中东腹地。因此,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怎么重视都不为过。它是悬在我们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一朝不解决,我们就一朝无法安心入睡。

过去 10 年,我们为了摆脱美国控制的中东石油和海上运输通道做出过极大努力,我们相继建成 3 条陆路油气通道,分别是:北方——中俄油气管道。这条管道协商了15 年,直到 2014 年,俄罗斯因克里米亚受到西方制裁,走投无路下,才加紧了管道建设。

西方——中哈油气管道。从哈萨克斯坦出发,由阿拉山口进入中国。西南方——中缅油气管道。由于缅甸不产石油,这条管道实质上还是从海上运输,只是为了绕开马六甲海峡,油轮在缅甸港口停靠,通过管道由陆路输往中国。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瓜达尔港和中巴铁路项目, 2014 年,巴基斯坦从新加坡手中收回瓜达尔港,并交给中国经营。瓜达尔港西侧毗邻伊朗,地理位置极佳,石油从巴基斯坦西南角运往东北角,再输入中国喀什。

但上述方案都存在着缺陷,我们所有的油气管道都依赖第三国与我们的友好关系。其中缅甸正在内乱,油气管道频遭袭击。俄乌冲突也还没有结束。既然向外进口靠不住,那我们能不能像美国那样,靠页岩油气增产,达到自给自足呢?答案是不能。

美国能如此做,是因为地质条件好,开采难度低。而中国页岩油储量,名义上排名世界第三,但大多数都位于北方水资源匮乏的地区。而页岩油开采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而且页岩油开采过程中,还有损害地层,造成人工地震的风险。至此,所有的方案都不能完美解决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现实透露出一丝绝望…… 在美国多年经营下,石油安全问题对中国似乎就是一个死局。但是天无绝人之路,我们还有另外一招,就是掀翻石油这盘棋,不在美国布下的陷阱里继续和他纠缠。我们的石油产能天生没法和中东、美国或者俄罗斯相比,但石油并不是唯一的能源产品,如果提到更广泛的电力行业,那我们的腰杆就硬了许多。

2018 年我国的发电量就占了世界的 1/ 4,比第二名美国多60%。煤炭与火电占到中国能源供给的近七成。除了煤炭,中国清洁能源的潜力也是巨大的。世界最高的地方在中国,青藏高原的东边又是四川盆地,海拔落差极大,雪山融水带来的河流众多,是水利发电的天赐福地。世界十大水电站之中有 4 个在中国。此外,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海岸线长,风能资源也比较丰富,东南地区及其岛屿是我国最大的风能资源区。

目前,中国的风电装机量世界第一,占全球风电厂装机容量的 1/ 3。除此之外,越高越干燥的地方,太阳辐射越强。青藏高原、西北戈壁是全世界阳光最充足的区域,光伏发电潜力巨大。根据发改委公布的中国光伏展望 2050 的报告预测,到 2050 年,光伏将成为中国的第一大电力来源,占全国总装机的59%,占全社会用电量的39%。

既然电力自主的问题我们能够解决,那么为了实现能源安全,如何把石油消费转化成电力消费?我们发现,汽车占到了石油消费的57%。假设今天把中国所有的燃油汽车全部换成新能源汽车,那么加上目前已有的俄、哈、缅陆路油气管道,中国就能基本摆脱中东石油,实现能源自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抢先发展新能源汽车。

过去几年里,中国政府为了普及新能源汽车,提供了慷慨的产业投资和购车补贴,以至于行业内滋生出不少涉嫌骗补的“怪胎”。也因此,补贴政策为不少人所诟病。但能源安全问题对中国来说是亟需解决的重病。是重病,就要下猛药,哪怕有一些副作用。从结果来看,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扶植战略效果显著。

先说市场,中国市场是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毋庸置疑的绝对第一,连续 8 年销量蝉联世界第一。再看技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就是俗称的三电,即电池、电机和电控,其中又以电池最为重要。通常一辆主流的电动汽车,电池成本占据整车成本的 40% 左右。

提到电池,就绕不开福建的宁德时代,这家公司就占全球动力锂电池产能的 1/ 4。早期宁德时代是隶属于日本公司ATL。 做的是手机电池,但在嗅到国家扶植新能源汽车带来的商机之后,公司果断独立,成立宁德时代。此后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中国电池企业,最终成长为宝马、特斯拉等国际客户核心供应商,相继实现腾飞。

2017 年,仅创立 6 年的宁德时代,动力电池销量超越松下,首次成为该行业的全球龙头,并将龙头地位一直保持到了今天。同期,尉来,比亚迪、亿纬锂能、当升科技等一众新能源企业的崛起,无一例外都与中国政府早期的支持政策脱不开关系。

国产新能源车

孙子兵法里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几年我国军事实力飞速增长,海军开足马力“下饺子”,两个航母编队能让我们在近海不被宵小之辈染指。但对中国来说,“和平崛起”始终才是最好的结果。然而要实现和平崛起,就必须要让对手看到,中国全方位没有短板。因此,我们另辟蹊径,弯道超车,从新能源领域开始,绕开美国经营多年的石油封锁,尽快补上能源短板,实现能源自主。直到有一天,我们完全摆脱了对外部石油的依赖,到那时中国就真正离“和平崛起”不远了。

关注我,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讨论。

大国能源保卫战,中国当自强!(一)

大国能源保卫战,中国当自强!(二)​

1 阅读:46

观察与思考

简介:社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