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毛远志弥留之际,向上级提一请求,逝世后丈夫发现一封残信

墓史揭秘 2024-01-04 11:02:17

1990年7月6日,中国共产党的一位杰出成员、毛泽民烈士的长女毛远志因癌症在北京辞世,享年67岁。她的一生备受党组织的嘉奖,被誉为“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杰出的共产党员、党的好女儿”。

毛远志,作为毛泽民和结发妻子王淑兰的女儿,童年时光在韶山度过,常与毛岸英、毛岸青玩耍嬉戏。然而,她的一生却鲜为人知,一直保持着低调的姿态。甚至在自己的子女面前,她都隐瞒了与毛主席的亲密关系,直到生命垂危时才向子女透露往事,并恳求他们继承毛家家风,保持毛家的清誉,不做任何有损家族声誉的事情。

毛远志的丈夫曹全夫在整理妻子的遗物时,发现了一本书里的一封信封,里面装有两张泛黄的信纸。当曹全夫打开其中一张只剩下一半的残信时,他的嘴唇不停地抖动,突然放声痛哭:“40多年了,原来你还留着。”

毛远志有着怎样的经历?这两封残信是什么?弥留之际让儿子录音,向组织提出什么要求?留下什么遗言?

毛远志做过童工和童养媳

1923年,湖南韶山迎来了毛远志的诞生。然而,就在她降生的前两年,父亲毛泽民受到哥哥毛泽东的影响,毅然离开韶山,踏上了革命的漫漫征途。

当时,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毛泽民和其他革命者为了党的事业奔波忙碌,家庭生活被无情地挤压。毛远志因此由母亲王淑兰独自抚养,对父亲的模样却一无所知。

1927年,毛远志5岁的那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遭受大规模屠杀。毛家因此受到牵连,被国民党通缉,韶山一片风雨飘摇,毛家祖坟也不幸被挖掘。

那时,毛泽民正在上海担任中共中央出版发行部经理,为了为党创办秘密印刷厂,他奔波于上海和天津之间,根本顾不上家中的妻女。王淑兰深知丈夫的责任重大,于是,她决定带着年幼的毛远志逃离韶山。

在韶山乡亲的掩护下,王淑兰携女扶老,艰难地来到了长沙,继续在湖南境内坚持党的地下工作。毛远志的童年因此注定坎坷。她的成长之路,正是在家庭的革命火炬下,砥砺前行。

在王淑兰的母爱庇护下,毛远志经历了韶山到长沙的逃亡生活。然而,革命的道路充满坎坷。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母女俩常以乞讨为掩护,生活在风餐露宿的边缘,经历了一连串的磨难。

1929年,王淑兰,一位坚定的革命者,因叛徒的出卖被捕,年幼的毛远志也跟随母亲一同进入监狱。让毛远志在年幼时就亲身感受了敌人的残暴。

1930年,红军队伍攻破长沙,彭德怀率领下,王淑兰带着毛远志越狱。自由的背后是无尽的革命责任,王淑兰毅然继续投入革命活动。母女俩生活拮据,依然以乞讨为生,度过了有上顿没下顿的艰辛时光。

然而,苦难并未结束。1931年,毛远志才7岁,童年早早地戛然而止。因家境困苦,王淑兰不得已让女儿从事童工,生活的压力让毛远志走上了童养媳的道路。

1937年,小小年纪的毛远志被迫成为“童养媳”,在别人家干活、打杂。她学会了看别人脸色过日子,每天承受着干不完的家务活和挨骂挨打的痛苦。这样的辛酸生活一直持续到1937年。

那一年,国共第二次合作,毛泽民终于再次出现在延安。牵挂着妻女安危的他,急切地给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写信,请求他们一定要找到妻女并送到延安。

终于在那年年底,工作人员找到了王淑兰母女。得知丈夫的消息后,王淑兰表示要留在华容工作,于是工作人员将毛远志和表姐章淼洪送去延安。

遗憾的是,毛远志并未亲眼见到父亲。当时毛泽民已奉命去新疆工作。然而,延安成为了毛远志与大伯毛泽东团圆的地方。

来到延安的当天晚上,毛主席将毛远志叫到了自己所在的窑洞。面对伯伯,毛远志心中充满了紧张。她拿出了母亲准备好的云片糕递给了毛主席,并说:“这是妈妈让我拿给您的。”

与毛主席对话的青涩岁月

在与毛主席的一问一答中,毛远志表面漫不经心,实则思考着父亲的去向。毛主席敏锐地捕捉到了她心中的疑虑,小心疼地问:“你是不是在想:爸爸去哪了?”毛远志点点头。

毛主席温暖地安慰她:“你爸爸已经离开延安三个多月了,现在在新疆工作。虽然他不在,但你放心,只要你在延安,就一定有机会见到他的。”

然而,毛远志渴望为国而战,她向毛主席提出了一个坚定的请求:“我要当八路军,上战场杀日本鬼子。”毛泽东没有直接回应,而是在纸上写下了五个字,随后问:“这几个字你认识不?”毛远志尴尬地摇摇头,毛主席笑了笑:“想加入共产党没有错,但不要心急,要先学好了文化知识,才能为人民服务。”

经过毛主席的安排,16岁的毛远志进入延安鲁迅小学,从零开始学习。她的努力与才智让她在一年半内完成了别人需要五年才能完成的课程。之后,她被派去军委二局做机要工作。

在工作岗位上,毛远志牢记伯伯的教诲,她待人诚恳,工作积极主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领导和同志对她都颇为欣赏。从小随母流浪,毛远志养成了坚强的性格,虽然文化基础不如其他人,但她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总是付出更多的努力,结果长时间的辛苦使她的身体逐渐垮了下来。

有幸与君结缘

1941年,毛远志正式转为中共党员。然而,她的旧病头痛却再次复发,毛主席特批她入院治疗,嘱咐她务必在延安医院养好病再投入工作。在医院里,她与一位志同道合的战友曹全夫结缘,共同追求共产主义理想。

曹全夫是病友们公认的“老师”,毛远志常向他请教,喜欢听他解读伯伯的《新民主主义论》和辩证法,两人还一起练太极,加强身体锻炼。在理想和追求的共鸣下,年轻的两人慢慢走到了一起。

1945年10月,毛主席回到延安,毛远志带着男友曹全夫前去拜访。这一刻,她既是来看望大伯,也想让大伯认识自己的男友。

毛主席留下他们一起吃饭,还做了一碗扣肉。在共进晚餐的时候,毛主席看到毛远志已成为坚强的革命战士,才忍痛将弟弟牺牲的消息告诉她。父亲的死讯犹如晴天霹雳,毛远志脑子一片空白。

“伢子,你父亲他已经被反动派杀害了……”毛主席用瘪嘴表达着沉痛,将消息告诉毛远志。再次提到弟弟的死讯,毛泽东也无法掩饰内心的悲痛,眼眶也红了起来。

毛远志的脸色苍白,内心涌上来的悲痛让她感觉一切都变得沉重。然而,她强忍悲痛,站起身对大伯说:“大伯,我一定能忍住悲痛,好好投入工作。”言语中哽咽着,表达出她对革命事业的坚定决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你父亲是为了伟大的事业而牺牲,你一定要继承父亲的遗志。”毛主席深情地看着侄女,内心也无法遮掩的难过。

这一刻,毛远志不仅是一个革命战士,更是一个经历悲痛洗礼后坚定信仰的新时代女性。她将以更加坚强的姿态,继续她在革命事业中的不懈奋斗。

毛远志与曹全夫于同一月份正式完婚,得到了毛主席的同意,并获得了一匹棕色的老马作为伯伯的特别赠礼。告别毛主席后,他们按计划加入军队,向东北进发。

尽管工作任务频繁,他们的爱情愈发坚定。生下孩子后,为不影响任务,他们将孩子托付给当地人,并请组织照顾。这彰显了他们的坚韧和责任感。

曹全夫和毛远志在不同的地方工作,但他们从未公开自己与毛主席的亲属身份,也自觉约束孩子不利用特权。他们低调、兢兢业业地完成各自的工作,坚守着革命信仰。

这段婚姻不仅是两个人情感的交融,更是对革命信仰的坚定承诺。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着革命者的责任和担当,用默默奉献的方式支撑着共产主义事业。

李敏的婚礼,毛主席的生日

1959年9月29日,毛主席的女儿李敏与孔令华结婚,毛主席一向喜欢勤俭节约,因此婚礼规模不大,仅邀请了身边的亲戚和家人。然而,在毛主席的眼中,婚礼名单上缺少了一个重要的名字,毛远志。

毛主席对李敏说:“你泽民二叔的女儿,也就是你们的远志姐姐一定要请。” 毛远志得知后,急忙赶往北京,参加了李敏的婚礼,时隔十多年再次见到了毛主席。

敬酒时,毛主席用家乡话询问毛远志的近况,不断鼓励她好好学习,为党和国家再做贡献。婚礼结束前,毛主席主动拉着毛远志的儿女,与大家一起合影留念,成为一段难忘的家庭时光。

在1963年12月26日,毛主席的70岁生日,毛远志决定陪伴大伯度过这个特殊的日子。毛主席得知后亲自派车接她们到中南海。毛远志与曹全夫带着孩子来到中南海,重逢的场面充满了亲情和思念。

“这么多年怎么都不来看伯伯呀?”毛主席的慈祥声音让毛远志感慨万分,仿佛回到了旧日在延安的岁月。毛远志握着毛主席的手,感受着岁月流转的温暖。

毛远志解释道:“怎么会呢!我是怕打扰伯伯工作,又怕事情做得不谨慎,带来不好的影响。”毛主席微笑着点头,似乎理解了毛远志的心情。

在愉快的谈话中,毛主席拉着毛远志和在场的工作人员拍下了合影,这张照片成为一家人幸福时刻的永恒记忆。毛远志的陪伴,使毛主席的生日更加温馨,也为这个家庭增添了一份难以忘怀的珍贵时刻。

1976年毛主席辞世的消息传来,全国陷入悲伤之中,而毛远志更是深陷悲痛之中。广播里的消息让她的内心沉浸在无尽的悲伤中,失去了心灵的依托。

自此之后,毛远志每年都前往毛主席纪念堂,向伯伯祭拜。她选择在签名簿上默默无闻,不留下自己的名字。轻轻来,又静静去,如同一缕温柔的风,不引起外界的关注。

弥留之际向上级提出一请求:我想见我弟弟

1982年,毛远志步入退休生活,开始着手编写父亲毛泽民和母亲王淑兰的传记。尽管与父亲相见不多,但她心系家国,时刻怀念着父亲。

晚年的毛远志身体逐渐不佳,频繁住院。尽管身体羸弱,但她仍渴望为党工作。在住院期间,尽管身体不允许,她仍坚持帮助护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1990年,毛远志身体状况急剧恶化,她提出想见一见弟弟毛远新。感受到时日无多,毛远志在病榻前向儿女讲述了自己的家事,回忆了伯伯毛主席对她的关爱与教导,最终落泪表示思念。

临终前,毛远志说:“我永远是韶山的毛伢子。”这句话表达了她对家乡的深厚情感。然而,有一个未能实现的心愿——回韶山冲,瞻仰毛主席故居。

毛远志知道毛主席临终前也曾表达过回韶山的愿望,因此她想替毛主席完成这一心愿。遗憾的是,由于自己的身体状况,她未能实现这个心愿。

临终前,毛远志向家人提出唯一的请求:“我死后,请把我葬回韶山,安葬在伯伯毛主席故居跟前。”这是她对家乡、对伯伯的深深眷恋,也是对毛主席的最后敬意。如同她晚年一样,毛远志在最后的时刻仍然怀揣着家国情怀与对伯伯的深深思念。

1990年7月6日,毛远志离世,但她的家国情怀却在离世后得以实现。在她离世后,家人将毛远志的遗愿上报中央,中央批示同意。

冬日的1990年,毛远新一家和曹全夫齐聚一堂,共同完成了毛远志的最后愿望——将她的骨灰安放。这位曾离别故乡长达52年的游子,最终回到了毛家人的怀抱。

一封残信让人泪目

毛远志逝世后,她的丈夫曹全夫在整理衣物时,意外发现了一封泛黄的书信,上面是毛主席标志性的书法,这让他深感震撼。

40多年前,毛远志和曹全夫决定结为夫妻,为了得到毛主席的祝福,他们写了一封信并送交给代为转交。毛主席的回信承诺同意他们的婚姻,并祝福他们一路顺风。

然而,为了防范途中可能遭遇的危险,毛远志和曹全夫决定将这封信裁为两半,只将其中一半随身携带。40多年后,曹全夫发现这封残缺的信,激起了深深的感慨。

曹全夫回忆起当年裁剪信件的情景,眼眶湿润。这份曾被割裂的信件,成为了两人爱情坚贞的见证。

不久后,毛远志的儿子曹洪整理了她生前的记录,曹全夫协助校对,共同完成了一篇万余字的文章《怀念伯伯毛泽东》。毛远志虽已离世,但她对毛主席的怀念和深沉的爱情精神将永远流传下去。

毛远志对家庭、对伯伯毛主席的深深眷恋,同时也见证了一段爱情的坚贞和毛主席对他的后人的祝福。这份真情书信,成为了家族历史中一段珍贵的回忆。

3 阅读:133

墓史揭秘

简介:人生如戏,只关注考古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