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货币政策》——读书笔记(二)

椰子看财经 2023-08-18 17:36:01

近期一直东奔西跑,晚上阅读再次停滞,目前仅有早晨一小时读书,同步整理笔记。

本文为个人读书记录和心得,第一未完全按照原书结构进行,第二存在较多个人理解和拓展内容,可以作为了解本书的一种方式,慎重作为学习资料。第一篇《》。

第三章 格林斯潘和繁荣的90年代

“笨蛋!谁当总统都无所谓,只要让艾伦当美联储主席就成”。——1996年美国大选前夕《财富》杂志封面的一句口号

1987年,里根总统任命艾伦·格林斯潘为第十三任美联储主席,他的任期跨越6届美国总统(1987 - 2006),长达18年半。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美联储主席的连续性将对信心构成支撑。在他人生的巅峰时刻,他被称为全球的“经济沙皇”、“美元总统”。在他任职结束后,恰逢2008年次贷危机,对他的质疑层出不穷。人们开始追问在他主政期间的种种失策,褒贬不一,很少有人能够对他进行全面客观的评述。有一句有趣的评价,“如果说他懂经济,不如说他懂人性”,前有心灵导师卡耐基,后有格林斯潘。

黑色星期一

格林斯潘上任第一年便遭遇了“黑色星期一”。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道琼斯指数下跌508.32点,跌幅达22.62%。从美国到日本,再到英国和墨西哥,全球股市都出现了严重下跌,并且此次股市崩盘并没有特别明确的原因。在星期二交易开始前50分钟,格林斯潘发表了一个一句话声明:“美联储将充分践行作为国家央行的职责,随时准备提供流动性以支持经济和金融系统的平稳运行。”由于经济预期放缓,美联储在危机发生后的几个月内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了75bp。

最终,股市崩盘并没有对美国的经济造成很大的损害,到1988年春天,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便开始关注日益增长的通胀压力,并启动了一系列的加息,在一年内提高了约300bp。道琼斯指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便超过了崩盘前的峰值。

87年股灾已经证明,只要杠杆率不高,信贷市场也没有发生大范围混乱,股市崩盘可能只会对经济产生轻微影响。

恶性通胀——同期的我们

1988年通胀率达到18.5%,远高于当时的银行存款利率,所以在1988年的前三个季度,居民在银行的存款不仅没带来收入,就连本金的购买力也在下降。因此在1988年夏天发生了银行挤兑和抢购之风,银行存款急剧减少。

1988-1989年,名义利率达到25%左右。1988年第四季度,对储蓄存款实行“保值贴补”,将名义利率大幅度提高,以此对通胀进行补偿。

格林斯潘愿意以较低的利率来回报那些愿意实施赤字削减的政客。

1990年10月他说服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只要国会通过削减赤字计划,美联储便会宣布最多两次、每次25bp的降息。他在货币政策之外涉足财政问题,遭到了国会和美联储同僚的批评,但他对自己的政治技巧充满信心。如今看来,他介入财政事务不仅是政治上的越界,更像是一次错误的分析。

1994-1996,经济软着陆

对货币政策制定者来说,最理想的情况是“金发姑娘”,即维持适度增长和低通胀。(引用)

格林斯潘帮助美国经济实现了软着陆,软着陆与菲利普斯曲线密切相关。在一个需求强劲、不断扩张的经济中,工资和物价的上涨往往会更快。

1994年经济增长,失业率快速下降,且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相对较低的3%,扣除通胀因素实际利率约等于零。在此背景下,1994年2月温和加息25bp,到1995年2月则提高了一倍从3%提高到6%。

为什么要在通胀率仍然较低,失业率仍然较高的时候就开始加息?货币政策对通胀的影响有着滞后效应,可能在一年或更长的时间才会在物价指数中显现出来,先发制人避免日后采取更极端的紧急措施。“先发制人”的策略与20世纪50年代著名的“当聚会渐入佳境时收走酒杯”的名言相互呼应。回顾2022年至今的全球经济,中美双方的周期和政策背离巨大,美联储一直致力于预期管理。

1995年加息导致债券市场反应强烈,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1993年底不到6%,到1994年底升至近8%。1995年底降息至5.5%,经济反应良好,失业率逐步降低,通胀稳定在3%以下。同时,强劲的经济帮助克林顿在1996年连任。

分税制改革——同期的我们

同一时期,我们正在经历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的第一次通胀。1992年-1997年,实体经济的需求爆发强劲,带来投资规模迅速扩张,信贷快速扩张导致金融领域首先发生通胀。1992年M2增速为31%,1993年上升至37%;固定资产投资在1992年和1993年分别达到44.4%和65.5%;社零增长达到30.5%,物价持续走高从1992年的8.8%推高至1994年10月的27.7%。货币政策方面,1993年央行将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提高至10.98%,这是1990年以来的最高利率。

1994年发生的另一件大事,则是实行分税制改革,强化税负调控作用,通胀在1996年得以控制。经过分税制改革,今天的中央对地方比20世纪90年代更加强势。成功的政策背后是成功的协商和妥协,而不是机械的命令和执行,所以理解利益冲突,理解协调和解决机制,是理解政策的基础。

我国自从1990年以来出现过的五轮通货膨胀,,

政策倾向

围绕经济“风险平衡”构建语言体系,如果经济看似走弱,则声明风险“主要集中在可能导致经济疲软的因素”;如果经济看似过热,则讲风险“主要偏向可能导致通胀压力升高的情况”。

前一段时间有一则流传的笑话,如下:

两口子都是经济学博士,他家儿子小学语文课学习反义词,老师问“积极”的反义词是什么,其他小朋友都说“消极”,他家儿子说“稳健”。

本书第一部分使用较大篇幅,着重介绍了90年代的经济和格林斯潘的施政纲领,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美联储在当今背景下所扮演的角色,即美联储主席与“华盛顿”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合作。

第二部分 全球金融危机和大衰退

第四章 新世纪与新挑战

“由于收入远低于乐观预测,许多互联网公司正面临现金枯竭。”——2000年3月《巴伦周刊》的一篇封面文章

进入2000年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过低的通胀和超低的利率成为发达经济体央行官员的主要担忧。2000年上半年,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提高了100bp至6.5%,这是近10年的最高值。纳斯达克在2000年3月见顶,到年底下跌47%,到2022年10月触底时,总市值跌去72%。

泡沫破裂时由于市值蒸发和市场情绪恶化,消费支出降温,科技行业投资急剧下降,像极了2023年的我们。

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避免通缩。

2023年,我们有很多声音讨论日本“资产负债表衰退”,在我看来,我们暂时不能与90年代的日本相比,或者说仅是参考,而非参照物。在20年前的美国,已经发生过通缩恐慌,对陷入“日本陷阱”的担忧。

2003年5月,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声明中有这样一段话:“通胀不受欢迎的大幅下降的可能性虽然很小,但超过了通胀从已经很低的水平回升的可能性”。仅个人理解,这段话放在当下,也是颇为恰当。

2003年6月,联邦基金利率降至1%,这是195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我们在今年的两次MLF降息仅间隔2个月,合计下调25bp;上一次短期内连续降息发生在2020年2月和4月,MLF利率共计下调30bp。想必大家已了解到,今年以来我们的实际利率持续走高,抑制了投资意愿。我们在降息周期,美国在加息周期,我们的库存见底逐步转向补库,美国库存见底还需时日,中美存在时间上明显错位。

“中性利率”——当经济处于充分就业且通胀稳定时的利率。

自2001年1月至年底,利率从6.5%降至1.75%。短期内,央行可以调控利率,但从长期来看,经济因素决定了利率的“正常”水平。中性利率随着时间变化,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1980年15%的峰值,降至2020年的2%,如今的中性利率比几十年前低得多。

根据费雪方程式,通胀下降会降低中性利率,可以较好的解释中性利率下降趋势,1975-1980年核心通胀接近7%,2015-2020年约1.5%,通胀水平持续下降。人口增长放缓、技术创新速度下降,共同导致对新的生产资料的需求疲软,有限的生产性投资机会反过来会抑制对投资资金的需求,进而降低了中性利率。以上文字翻译成白话文,即“低利率是由基本面决定的,并非由单一事件所导致,这将长期存在”。

全球储蓄过剩

当今,全球储蓄总量远超新资本投资的需求,储蓄过剩的观点着眼于资金供给和投资流动。储蓄供给过剩和投资需求疲软成为新常态,一是导致“长期利率走低”,二带来“投资回报率走低”。传统观点中的我们一直有高储蓄倾向,近些年储蓄的最大来源还包括欧洲,尤其是德国。

储蓄有两个出口,即政府赤字和新资本投资需求。公共政策会影响人口结构和生产率增长的趋势,其中,公共投资就是扩大财政赤字的一种方式,也是储蓄的出口之一,“大基建”属于其中一种手段。此外,近两年我们正在优化政策,重新树立新的导向,但通常需要很长的时间。

房地产泡沫

房地产泡沫的三个因素,从众心理、金融创新、监管不足。

格林斯潘在任时,被称为“经济沙皇”;卸任之后,却是毁誉参半。从1987年黑色星期一,到俄罗斯金融风暴,再到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每一次危机,格林斯潘都用降息稳住美国经济。加息美元回流,降息让美元资本出海收割,这一派做法使得美元资本信息大增。互联网泡沫之后,资本进入房地产市场,房地产泡沫像攀附在大树上的蔓藤,不知不觉已成尾大不掉之势,为2008年次贷危机埋下祸根。

人们是在享受房地产泡沫。

2004年6月,美联储开启加息周期,购房成本随之水涨船高。截止2005年底,已经连续加息13次,从1%到4.25%。2005年《经济学人》的一项调查显示,购房者对未来10年内房价上涨的预期为每年上涨22%,创业不如买房,这种意识像病毒一样传播。2006年的房价对比2000年上涨了72%,进入2006年后,美联储再次连续加息4次,至5.25%,很快房地产链条在承受力最差的地方出现了裂缝。

最初,房地产是优质抵押资产。随着房价持续上涨,在资本、影子银行的推波助澜下,房贷准入形同虚设,贷款条件不断放宽。1994年次级贷款不到总贷款额的5%,到了2005年占比已经达到20%。

华尔街在抵押贷款的基础上创新出名目繁多的金融产品,从底层的抵押贷款证券(MBS)、资产支持证券(ABS),到担保债务凭证(CDO)、信用违约互换(CDS),琳琅满目。根据国际互换和衍生品协会的数据,美国衍生品市场的交易额从2001年的70万亿飙升到2007年445万亿,远超次贷余额千倍。这就是裸奔的风险敞口,投机者都在赌房价持续上涨。

无论房地产泡沫的源头在哪里,一旦形成,货币政策制定者都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对我们而言,房子依然是最优质的抵押资产。

宏观在左,交易在右,资本永不眠!

本文由爱撸铁的程序猿原创。

文|爱撸铁的程序猿

0 阅读:12
评论列表
  • 2023-08-18 21:28

    知识没信息扩布快

椰子看财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