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的收割机,得物正在“作茧”

青橙财经 2024-03-21 09:57:15

作者丨方诗意编辑丨六子

一年一度的315,又一次让热搜全面刷屏。不同行业的造假、割韭菜,手段依然层出不穷。尤其是在消费行业,多个品牌和平台进入舆论关注中心。比如,《中国质量监管》杂志3月14日报道称,有消费者在得物平台上购买了10瓶价值16000元的飞天茅台,但溯源发现酒品是出口产品,而得物拒绝提供进货凭证和茅台授权。对此,得物回应称平台产品经过多重查验鉴别,不存在假货问题,并进行了辟谣。单一事件可以辟谣,但得物在舆论上的负面消息,却像滚雪球一样,积压在一起。仍有消费者在社交媒体称,315“能不能打假一下得物”。而在去年315,类似的发言也屡见不鲜。

*来源于小红书,微博用户动态作为一个近年来炙手可热的潮流商品交易平台,得物一方面是年轻人和潮流文化集中地,一方面却非议不断。被质疑最多的,是它原本是脱胎于虎扑的“良心”运动装备鉴定平台,却一路变成站在炒作焦点上的“割韭菜”平台,还总是有售假问题爆出,再加上平台高度商业化、染指金融业务等举措,在不少用户眼中,得物已经变味了。对得物来说,似乎也只有这样,才能支撑自己不断的发展得利。商业化,似乎成了一种原罪。

01

「得物的黑红之路」

“先鉴定,后发货”,自2015年左右球鞋风潮兴起以来,得物的这个口号吸引了不少发烧友,也帮助平台积累了初始用户,最终实现向潮流文化的扩圈。但在这个过程中,得物的那些争议,似乎就扎在它的根上,难以被消除。2015年,运动社区虎扑创始人杨冰发现,不少用户会在平台发帖请求鉴定球鞋真假,潮鞋似乎需要一个专门消除信息差的产品。他迅速组织力量,建立了“毒”APP,并从鉴定功能起家,主打一个让消费者放心,成为国内球鞋市场核心。而这,成为了其口碑和生意模式的来源。2017年,拥有鞋圈忠实用户的毒APP正式上线交易功能,并在2018年到2019年拿到三轮融资,加速成长。2020年1月1日,毒APP正式改名为得物APP,意指帮助用户得到好物,扩充潮流生意,迅速成为年轻人消费集中营。但不难看出,由于在整个潮鞋圈的发展过程中,得物是平台也是裁判,其收益又有一部分来自交易佣金,这个平台究竟是否公正透明,逐渐被不少用户质疑。事实是,得物确实逐渐“变味”了,潮流文化中最核心的炒作问题,一度让它成为被社会批评的“黑红”平台。“先鉴别,后发货”本质对应着得物的寄卖机制,而卖家自主定价,无疑可以人为制造消费热点。鞋圈不少联名或限定产品数量有限,在潮鞋文化初生的几年,炒作之风盛行。“暴涨900%,有人靠炒鞋年入千万”这类新闻屡屡登上热搜。2019年,“毒”APP更成为登上央视的反面教材,央行还发布《警惕炒鞋热潮防范金融风险》一文,直指炒鞋存在极大的安全风险。后续,得物甚至提出“鞋穿不炒”的口号,试图将平台和炒作的印象分割开来。然而,似乎是因为得物平台可以炒高售价的形象太过深入人心,后续的每次互联网潮流,得物都变成了“炒作集中营”——2021年,泡泡玛特与中国航天联名推出的MOLLY大娃月岩被炒到数万元价格,原价两百多的玲娜贝儿在得物上可以实现价格翻十倍,很多潮玩动辄溢价10倍到30倍。甚至在媒体报道中,有专业炒家指名说得物才是“精准溢价分发”的平台。

*来源于娱乐资本论万物皆可炒,得物的鉴定功能就变得尤为重要。但得物的鉴定服务不时会出现一些负面舆论,平台公信力一直在慢慢崩坏。在新浪黑猫投诉平台上,得物收到的投诉也多集中在售价或鉴定出错上。举例来说,2020年6月,得物被质疑鉴定水平、假冒伪劣、鉴定费等问题,被中消协点名;当年4月,消费者在唯品会购买的GUCCI项链在得物被鉴定为假,双方一番口水仗让外界看不懂到底平台怎么定义真假。2023年3月,消费日报报道称,邯郸一名消费者1月在得物上购买Nike Air Force系列女鞋一双,但购买后送到得物和识货APP(与得物同为虎扑旗下软件)鉴定竟然均为假货。同期,IT时报也报道了多起得物买来的货被得物鉴定为假、或被专柜鉴定为假但得物拒绝承认的事件。

*来源于消费日报旗下消费舆情观察室得物在2022年和中检集团达成合作,但中检集团对外表示:“中检集团不直接参与得物的鉴定,只帮得物鉴定少量的疑难商品,往往是得物无法鉴别的,或者是针对高危品牌,合作研究检测标准,帮得物进行鉴别人员培训拿证等。得物不是品牌方,所以它出具的鉴定证书是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只能作为一个参考。”可见,得物所称的权威与安全,本质上也只是平台自己的说法。在潮流商品这个圈子中,即使是品牌方自身都不一定能保证正品,完全杜绝假货更像是一种奢望。有这些事实的存在,便不难理解得物为什么走上“黑红”的路子:一个裁判平台无法保证公正真实,消费者自然也就没有安全感。而要细究得物越来越不注重平台生态的原因,摆在第一位的是商业化——管理平台免不了长期投入,但相对于这种没有止境的投入,“能抠则抠”地减少维护平台生态的成本,显然更能适应对利润的需求。在更长远的业务布局上,得物还将手伸到了金融领域,试图模仿互联网大厂们一本万利的生意。在当前发展路线上,得物要消除舆论的声讨,并不容易。

02

「逐利的得物不修“内功”?」

2022年,彭博社曾报道,得物估值三年翻十倍,突破100亿美元,资本和管理层无疑都会对它寄予厚望。不得不承认的是,虽然脱胎于虎扑社区,有不少情怀因素的支持,但得物最终的目的一定是商业化。为了挖掘电商和其他业务的潜力,它不可能永远保持初心。利润,势必在得物的战略版图中成为核心词语。让人担忧的就是,从得物现在的舆论表现看,相对于利润,同样需要平台关注的“责任”二字,得物关心的程度并不够,以至负面消息不断。一方面,除了前文提到的鉴定业务不可靠问题,得物内部还存在涉及买家和卖家权益的其他问题。在买家方面,上海法治报去年12月报道,得物提供的球鞋洗护服务,虽然承诺洗护过程中鞋子损坏,将按照实际物损情况进行赔付,但按其规则最高只能赔付300元。用户姜先生的一双耐克“Air Force 1 HING中国年烟花”价值3000元,因送洗过程中只支付了67.88元的费用,得物最初只愿意赔付50元。至于赔付标准,实际损坏程度由客服决定——得物,又一次当了裁判,这明显有助于节省售后成本。而在卖家方面,得物寄卖模式下,表面上看用鉴定等手段保护着买方用户权益,实际上却出现了“甩锅”之嫌,单方面忽略卖家的权益。浙江卫视1818黄金眼去年就报道,平台卖家将一双“小迪奥”通过平台寄卖,并选择了“售后无忧”服务,也就是卖家不再参与售后问题,由得物代为处理。结果,在买家因为鞋子出现开胶问题要求退货的情况下,得物并没有承担责任,反而联系卖家强行要求退款。甚至在买家起诉得物要求负责的情况下,得物单方面将卖家追加为被告,拉入诉讼漩涡。此外,也有不少卖家表示,得物对平台在售产品的审核和对自己产品的审核严格程度完全不同,只关注把产品卖出去,但在上架方面十分严苛,对瑕疵的鉴定也很模糊。这样一来,得物便能最大程度在增加销售的同时,让平台尽量避免再收到品相一般的商品,减小后续出现问题的可能性。

*来源于IT时报微信公众号用户评论而这其实就要联系到得物对平台生态建设的投入——表面上看,得物有联合中检集团、引入AI鉴定等提升自身业务水平的操作,但在IT时报等媒体的报道中,得物却是一个收了钱找临时工的形象。据报道,得物会抽取份额不小的佣金,但质检人员流动快,实际上形成了由长期招聘的临时工作作为鉴定群体的状况。再结合中检集团提到的只是为得物提供鉴定人员培训,得物鉴定能力到底扎不扎实,也颇受用户质疑。

*来源于IT时报这样的做法能节省成本,但对业务真实质量的提高是不利的。打铁还需自身硬,得物如果无法强化平台硬实力,其长期口碑将更容易受到负面影响。如今回头看,正如电商发展到今天依然难逃假冒伪劣的拷问,得物所处的潮流商品赛道,本身就有着内在的脆弱性,注定需要承担更大的建设压力。所以,和其他电商平台相比,得物能选对道路、选对用户群体,定位无疑是幸运的。但如果不利用好这份幸运,掉进灰色地带业同样容易。在它瞄准的金融领域,这个问题会更容易冒头。

03

「挥舞金融镰刀砍向年轻人」

易观千帆曾统计,得物用户的年龄结构中,35岁以下用户占比超八成,其中有消费能力又有消费欲望的24到35岁用户占比63.87%。所以,得物的一个特殊优势是,掌握了95后、00后为主的高中生、大学生,他们有强烈的“变潮”的精神消费需求,从而更愿意在得物付费购买相应的产品,完成对人设的打造。因此,除了用限量产品、正品鉴定这种商品手段激发消费外,互联网行业常见的金融激励消费的手段,自然也是一条路子。去年末,自媒体禾金财经报道,得物以500万年薪挖走数禾科技COO文嘉,出任得物金融CEO一职。但让外界担忧的是,文嘉在数禾科技时,推动旗下信贷产品还呗实现36%的高利率。如果得物也想从用户身上拿到高额潜在利润,金融就有可能成为一把新的“镰刀”。去年6月,得物关联公司睹煜(上海)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用8亿元成本,拿下瀚华金控旗下四川瀚华小额贷款有限公司100%股权,并在后续更名佳物小贷,作为得物消费金融的运营主体。再往前数,得物还设置了线上借款服务、订单分期服务等,瞄准了用户旺盛的消费欲望。不难理解,由于平台用户群体年轻,本身就容易冲动消费,加上得物平台主要销售的潮鞋、潮玩等客单价较高,金融业务的长期利润明显可观,所以得物会对这方面格外上心。但是,金融本身是强监管领域,得物的用户群体又是受到重点关注、消费金融发展风险较大的年轻人,这条路看似美好,实则有许多“坑”暗藏问题。

*来源于黑猫投诉例如,政策方面,早已有《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得物势必要在风控方面加强建设。而目前,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已有用户投诉称得物违规向在校大学生放贷。其次,得物寄卖式的消费模式决定了,它必须先行接收买家的付款再在鉴定后打款给卖家。但得物没有支付牌照,它对外宣称交易资金由支付机构、银行提供资金清结算服务和提供支付解决方案,实际上资金依然是由平台指定向各主体分发,其中就会藏有监管部门严格关注的“二清”风险——即资金在平台二次清算分发,平台会形成资金池。当然,和平台生态关系最密切的是,一旦得物将金融作为重点盈利业务去发展,它很可能也会和其他互联网大厂一样,陷入更多的舆论漩涡——包括但不限于利率、知情权、用户信息等方面。金融行业是一个人性驱动的行业,这和潮流文化有太多重合之处,这种重合对心智容易被外界影响的年轻人来说并非好事,用户被诱导贷款、贷款了却“不知情等新闻早已屡见不鲜。得物是否能在利益诱惑下守住本心?目前来看,这是对得物价值观的考验。最终,无论得物对商业化的追求有多迫切,它都需要把平台责任和用户权益放在醒目的位置。不然,平台的影响力,说不准就会在某一天带来反噬。

- END -

0 阅读:22

青橙财经

简介:了解有价值的财经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