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和孔子都说过“无为而治”,但二者的角度并不相同

史海撷英 2024-02-02 10:29:05

老子主张“道法自然”,而“无为而治”是由此演绎出来的治国理政的道家理念,在老子看来,“道”是自然而然运行的,因而,顺“道”的行为,才是正确的行为,因而,在治政方面,应该是“无为”的。

孔子也说过“无为而治”,他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孔子在此在时赞叹无为而治者,比如舜就是这么做的,不过,孔子是从静心修德的角度去阐述“无为而治”的,所强调的是体仁修德,也就是后来儒家学者所阐述的“内圣”那一套,比如,孟子就强调“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而老子所阐述的“无为而治”与孔子完全不一样,老子是从顺其自然的角度来阐述治国理政方面应“无为”的。其中,最为重要的观点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这一章包括四层意思:一是指“道”是本真实在,是本然运行的,无欲望,无目的,无意向,无外来干预,它是自然而然运行的。所谓的“无为”不是“不动”,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其自然;而所谓的“无不为”是指“无为”的效用,即使一切事物本然而然地获得其各自的存在本质和运行本性,该展现的都能展现。二是指诸侯们如果能遵守“道”的顺其自然的本性,民生的秩序便能在自然化成,即达到了治理天下的极致效果。这其实是说明“道”在政治管理领域的显现,诸侯们必须“无为”才能达到“无不为”的效果。三是当万民化生而有人想有所作为时,“吾”便以“道”的本真法则来安抚和制止他。所谓的“无名之朴”,即是指不可名状的“道”的本真存在,在这里,本真存在被当成本真法则来使用,“道”显现为“器”,用来安抚和制止那些有欲望想作为的人,使其“无为”。四是以“道”的本真法则来安抚民众,民众就不会起贪欲,而不起贪欲便能安宁清静,天下也自然能归于安定。这是强调遵“道”而行“无为”的社会效果。

无为而治

显然,老子从四个方面来阐述道家“无为而治”基本原则,强调治政之事要遵循“道”的本然运行本性,顺其自然。这就是说,“道”体现在治理方面,就是要求治理的基本法则是不干预,以便使社会事物自然而然运行,而若是有人想随欲而作,便以本真自然法则来安抚他,使其不贪欲,使社会回归安宁清静。

显然,“无为而治”不是不作为,而且顺自然之道而为,是对于社会运行不做没有必要的干预,治国理政之所“为”是为了维护“无为”,即社会政治的发展顺其自然趋势。治理者只有能“无为”才是有“无不为”的效果。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所说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也就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展开,讲的也是“无为而治”的深刻道理。

0 阅读:67
评论列表
  • 2024-02-27 13:28

    小骗不要为贴金而乱挂各种羊头了。孔子主张"克已复礼",主张以仁治世。去看看老子与孔子的对话,老子说"不任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则本性 羁绊 。功名存于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则烦恼之情增。” 孔丘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 日月 无人燃而自明, 星辰 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你还能说孔子主张 无为 而治吗?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