肤施是延安以前的名字,这两个名字哪个更好听?

毛豆皮了 2024-04-14 12:14:03

现在的红色根据地延安,在以前还有个更加洋气的名字。那就是肤施。在秦汉时期,延安属于上郡,秦昭王时期,秦在延安一带置高奴县。到了西魏时期,延安被称为延州。隋代时期,延安郡被设立,地名肤施。

唐代时,延安属关内道延州。宋代时期,延安升为延安府。金代时,延安属于鄜延路延安府。元代时,延安属陕西行省延安路。明代时,延安属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延安府。清代初期,延安属陕西行省延安府。

延安名字的变化过程就是上郡-高奴-延州-延安郡:肤施-延安。上郡一听就能和很多历史事件联系起来。

上郡是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行政区划,商鞅变法后,秦国开始在新征服的地区设置郡县,其中就包括上郡。这标志着一种全新的土地区划管理制度。战国时期,秦国东进扩张,上郡成为秦国对抗魏国和楚国的重要前哨基地。上郡的设置有助于秦国巩固对河西地区的控制。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上郡成为秦朝三十六郡之一,进一步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并在北方起到了防御匈奴的重要作用。秦朝末年,上郡也是农民起义的发源地之一。东汉初年,铜马等农民军在上郡立孙登为帝,反映了秦末民变的广泛性和对秦朝统治的不满。

汉朝时期,上郡继续作为北方的重要军事和行政中心,特别是在汉武帝时期,上郡是对抗匈奴侵扰的关键地区。隋朝时期,上郡被改为鄜州,这一变更反映了隋朝对行政区划的调整和对地方管理体系的改革。

唐朝时期,上郡的行政地位有所变化,但在唐初仍具有一定的军事和行政意义,尤其是在唐太宗时期,上郡作为边疆地区,对于维护唐朝的边疆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古代上郡的作用不可小视。他在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人的精神层面非常丰富,不然不会想出这么好听的名字。肤施,一听是不是能和美好的事物联系起来。

其实古人起肤施这个名字,有很多传说。大概有这几种说法和版本。有说是释迦牟尼的一个弟子在延安地区传教时,因体力不支而停留在清凉山头等待死亡。一只饿鹰在他身边等待,弟子于是割下身上的肉喂鹰,自己因失血而死。为了纪念这位弟子的自我牺牲精神,人们将这座城市命名为肤施。

还有人更为直接的说肤施是指旗帜或军旗。不过还有人和美人联系起来,说是一个美丽的女子经常与男人运动,尤其是穷人,并且不收费用。她死后,一位和尚为她哭泣,并告诉当地人她是削骨菩萨转世。当地人于是为她建庙,并以此命名该地为肤施。

还有说是一个名叫尸毗王的人,他割下自己的肉来救助一只受伤的鸽子。这个故事被称为“肤肉施恩”,后来这个城市因此得名肤施。

赵灭中山后,将中山王迁至肤施,这里的肤施被认为是地名。不过这个有资料能够显示,肤施最初是赵国的邑,后来成为秦国的县。

说句题外话,陕北当地人还对三个地方称为肤施。分别是鱼河或党岔、绥德或绥德南50里铁茄坪、延安。这三个地方都是军镇所在地,其中鱼河、党岔肤施最早,是魏国、赵国和秦国的军事重地。

肤施这个词,现在只有老一辈的人还偶尔会说起。年轻人大多已经不知道,延安还有这么好听的一个名字。在更多的现代资料中,已经很少提及肤施这个词。如果你翻开历史文献,就经常能找见肤施这个词。

历史是向前的,肤施这个词以后只能是大家美好的回忆。这个对现在年轻人陌生的词汇,在当时见证了历史岁月的变迁。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