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种地不交钱遭阻,村主任恐吓、镇干部扣车、警察来抓人

凌安 2024-04-24 01:32:39

随着谷雨的临近,春耕春种的紧迫时刻也随之而来。然而,在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建华镇,一位名叫老张的农民和他的同伴们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他们承包的4500多亩土地本应是这个季节播种玉米的热土,现在却因为无法及时翻耕而处于闲置状态。

老张焦急地表达了他的担忧:“庄稼是讲究节气的,一旦错过最佳种植时间,整个季节的劳动就会付之东流。”尽管时间紧迫,但他们被地方官员以各种借口和手段阻止进场作业,春耕的机会正一点点流失,他们对此感到既无奈又愤怒。

冲突的起因在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建华镇,老张及其同伴原计划在4500亩承包地上种植玉米,但当地村镇干部突然以需要补交“增补承包费”为由阻止了他们的农业活动。

这笔突如其来的费用高达近百万元,是由于村镇政府声称这片土地经过多年改良,已从原先的盐碱地变为了高效益的耕地。村镇干部的这一要求使得原本应该繁忙的春耕季节变得异常静止,老张等人的怒火与无奈在春风中愈发沉重。官员的行为与农民的反应老张等人的春耕工作被意外叫停,心中自然不满。尤其是当地村委会主任和镇政府的干预更是激化了矛盾。据报道,当老张等人试图开动农机进入田地时,村委会主任竟带队阻挡,公然威胁称如果不服从,将动用更多人力来强行阻止。

此外,面对老张等人的质疑,村委会主任的回答简单粗暴:“上面让我敛钱我就敛钱。”

而镇上的干部态度更为强硬,甚至扬言要扣押农机,这些举措无疑加剧了农民们的不满和抗议。

法律与道德的冲突面对这样的局面,农民们求助于法律,却发现自己处于更加被动的位置。

村镇干部援引民法典中的“情势变更”条款,声称由于土地状况的变化,合同需要相应调整。

然而,法律专家对此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土地的改良是承包人多年来不懈努力和投资的结果,不应成为加重承包人负担的理由。

《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规定,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无故收回承包地。这一立法本意是为了保障农民的稳定经营和土地使用权,但现实中的执行却似乎与法律精神背道而驰。农民的困境与呼声随着矛盾的激化,老张等人的处境愈发困难。一方面,他们需要抓紧时间种植,确保食物供应和经济收入;另一方面,面对不合理的官僚行为和法律的灰色地带,他们感到极度无助。村书记把锅甩到镇里,是镇里让我们这么干的,我们得听镇里的。

镇里不认这个锅。明确表示我们镇上可没不让他干。

此外,面对村民和媒体的据理力争,双胜村的党支部书记杨华竟称自己不懂法。

这让村民们感到无奈,他们只能求助于上一级的领导,建华镇的副书记兼政法委员纪云浩。然而,纪云浩的回答更出人意料,他也直言:“我也不懂法”!这样的回答让村民们更加恼火,明明是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却换来了各个领导的这般态度。

对于位政法委员的回答“我也不懂法”,真的是这样吗?公开资料显示,纪云浩2007年12月从军,2009年转业后于2012年7月开始在开鲁县公安局镇郊派出所担任外勤民警。他的职业生涯从一名军人转变为民警,期间他意识到自己在法律和业务能力方面有所欠缺,于是他通过阅读专业书籍、购买法律文献、向资深民警学习等多种方式努力提升自己。

从2017年到2021年,短短几年纪云浩就高升至建华镇的副书记一职。根据目前的公开信息,纪云浩现年大约35岁,已经是科级干部,这位年轻的领导者在专业修养和业务能力方面无疑是佼佼者。这种背景下说出“我也不懂法”,谁信?在多次尝试协商和求助无果后,老张等人的不满情绪逐渐积累,他们开始通过法律途径寻求解决方案,同时也寻求媒体和公众的支持,希望通过舆论压力推动问题的合理解决。老张等人的主要诉求是撤销不合理的增补承包费,恢复他们的耕种权利,同时希望得到的不仅仅是口头的承诺,而是真正的行动和改变。他们的经历不仅仅是单一事件的纠纷,而是触及了更广泛的农村土地管理和相关部门公信力的核心问题。在这场关于土地权益的争议中,老张等人的基本生活和工作权益被置于不公正的政策之下,这种情况下,承包法的实际保护力度及其执行成效被严重考验。此事的进展和结果内蒙古开鲁县做出情况通报,主要提及3点内容,增补承包费问题的说明,以及阻拦不让种地的问题解决方法,还有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

然而,对于这样的处理结果,网友们依然还有很多疑问,觉得处罚太轻了。

如果有一天发现种地能挣钱了,那农民将无地可种。

在这个春天,通辽市开鲁县的农民们面临的不仅是种植的窘境,更是权益的较量。他们的故事凸显了农业生产与地方政策冲突的深层问题,提醒我们必须关注法律与公正的实际应用。随着农民继续寻求法律救济和社会支持,问题的解决将不仅影响他们的未来,还将测试我们社会的契约精神和法治状态。

1 阅读:72

凌安

简介:分享最新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