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途中,大权在握的蒋介石因何被逼下台

历史观记 2024-01-07 21:10:58

1926年7月9日,蒋介石在广州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誓师北伐。到11月9日蒋介石进驻南昌,出师4个月,已攻占湖南、湖北、江西三个省。

12月,广州国民政府迁至武汉。此时蒋介石与武汉政府的矛盾日趋激烈,蒋力主迁都他控制下的南昌,遭致党内一片反对,后迫于压力同意迁都武汉。随后蒋决定改变北伐路线,率军攻占江浙两省,作为同武汉抗衡的资本。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宁(南京简称)汉(武汉简称)正式分裂。8月12日,相隔不到4个月,权倾一时的蒋介石辞去各职,宣布下野,黯然离场。蒋的下台,是时局所迫,还是以退为进,下野背后又经历了怎样的博弈?

孙中山的接班人之争

1925年3月12日,国民党总理孙中山在北京病逝。由于生前未明确继承人,他的去世在党内留下一个别人难以填补的权力真空。与孙中山关系最密切的是胡汉民、汪精卫,自孙中山1905年创建同盟会起即追随参加革命,被孙视为左膀右臂。

5月初,汪精卫料理完孙中山丧事后立即从北京返回广东。他没有直接回广州,而是先去潮州会见与胡汉民长期不和的粤军总司令许崇智,争取许以及粤军参谋长蒋介石的支持。虽然蒋介石在党内资历相对不深,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时连核心机构——中央执行委员会都没进入,但因担任黄埔军校校长,且已率领黄埔学生军完成第一次东征,手握军权,地位见长。

廖仲恺对汪精卫的支持也非常重要,廖在党内地位仅次于胡、汪,三人同为元老。

此外,当时国民党还执行着孙中山制定的联俄政策,故苏联的态度亦颇为重要。在胡汉民、汪精卫、戴季陶中,他们最后选定了汪精卫。

最终,汪精卫顺利当选新改组的国民政府第一任主席。早期反清革命中,胡、汪情同手足,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至此,关系产生裂痕。

廖案结果,蒋介石成最大受益者

1925年8月20 日,廖仲恺在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口遇刺身亡。廖仲恺坚定支持孙中山的联共政策,被视为国民党左派领袖之一,他言辞激烈的批评党内的一批反共元老,遭到国民党右派的痛恨。

廖案发生后,国民党中央成立由汪精卫、许崇智、蒋介石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全权处理廖案。经过数日调查,确定刺杀廖仲恺的主谋是国民党右派团体“文华堂”,胡汉民堂弟胡毅生是该团体主要成员之一。汪精卫借此打击胡汉民,以赴苏联考察为名,将胡汉民驱逐出广州。同时,汪精卫借口声援五卅运动,派坚决反共的林森、邹鲁率外交代表团北上,亦将二人逐出广州。

查办廖案过程中,蒋介石始终与汪精卫紧密合作,剪除政敌。在汪精卫驱逐胡汉民后,蒋介石也以查到许崇智部下将领梁鸿楷等与廖案主犯通谋为借口,逼迫他的顶头上司、结拜兄长许崇智去职离粤。

廖案后,以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左派控制了中央政权,最大受益者蒋介石成为国民党内真正的军事领袖。汪、蒋合作将广东国民党控制的军队整编为六个军,蒋介石为第一军军长,第二军军长谭延闿,第三军军长朱培德,第四军军长李济深,第五军军长李福林,第六军军长程潜。

林森、邹鲁、谢持等一批坚决反共的国民党元老,于11月在北京西山碧云寺非法召开所谓“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并在上海成立同广州相对抗的中央党部,“西山会议派”由此产生。

汪蒋生隙,中山舰事件中蒋介石的冒进反成其助力

1926年1月,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蒋介石当选国民党中常委(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直接跃升为仅次于汪精卫的二号人物。会后,蒋还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总监,军事领袖地位更显。

汪、蒋关系紧密的同时,矛盾暗生,并逐渐凸显。国民党二大时,蒋介石提出北伐主张,汪精卫表示赞成,孙中山前政治顾问、苏联总顾问鲍罗廷也未反对。会后,苏联军事顾问团长季山嘉突然极力反对北伐,并暗指蒋为新军阀。在蒋、季冲突中,汪精卫支持季山嘉,由此引起汪、蒋不和。

汪、蒋另一矛盾冲突为王懋功。当时蒋介石实际控制的军队只有第一军,下辖两个师,第一师师长何应钦,第二师师长王懋功。王在政治上接近汪精卫,是汪可以控制的一支军队,这自然成为蒋的心头大患。后因军费和军队序列编排事宜,引起蒋的猜忌,遂于2月26日以雷霆手段扣押王懋功,并于次日解送上海。驱逐王懋功后,汪、蒋矛盾逐步公开。

广州的国民党右派趁机利用汪、蒋矛盾,煽风点火、挑拨离间,不断制造谣言和事端。因中山舰出现“异常调动”,蒋介石疑心并误断为汪精卫、季山嘉等阴谋倒蒋,便于3月20日命令第一军实行广州全城戒严。蒋的此举立即引发各方强烈不满,汪精卫甚至准备组织反蒋同盟,后因未能取得苏联顾问团的支持而告吹。季山嘉自然是支持汪精卫的,然而当时恰好有一位比季地位更高的苏共中央委员、苏联考察团团长布勃诺夫在广州,布决定对蒋退让,并在蒋表示此事件仅针对部分顾问而非苏联后,撤换了令蒋不满的苏联顾问。以苏联为主要靠山的汪精卫,失去支持后,于22日“迁地就医”,不告而别。

4月16日,蒋介石接替汪精卫担任军事委员会主席,谭延闿接任中央政治委员会(注:孙中山鉴于四十余人的中央执行委员会运转不灵,加之孙有意削减中执委内一批保守的国民党元老的掣肘,于1924年7月设立。一段时期内,中政会隐隐取代中执委成党内最高决策机构)主席。6月5日,国民政府任命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7月6日,蒋介石接替支持他的张静江任中常会主席,但北伐期间仍由张代理。蒋介石过激的冒进举动,不仅未能酿成严重后果,反而助其独揽军权,并成为国民党名义上的最高领袖。不得不感慨乱世政治具有不可预测性和戏剧性。

北伐进展顺利,蒋介石与国民党中央的冲突乃至决裂

北伐前,湖南省主席赵恒惕是附属于直系军阀吴佩孚的,唐生智是赵手下的师长。1926年3月,唐欲代赵,引吴不满,遂出兵讨唐。唐自知不敌,转而向广州国民政府表示效忠,唐师被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军。

5月,李宗仁率第七军先行进入湖南支援唐生智。7月中旬,北伐军攻克长沙。随后成立湖南省政府,唐生智任省主席兼军事厅长。

8月12日,北伐军众将在长沙举行军事会议。唐生智提议他率领第四、七、八军进攻武汉,蒋率第一、二、三、六军警戒江西,待攻下武汉后再出兵江西。期间,唐野心勃勃、飞扬跋扈,处处以自己为主而视蒋为从属,一度令蒋痛苦不堪,他在日记中写道:“吾今竟处于四面楚歌、前后挟攻之境,耻辱悲怜,痛苦抑郁之情未有甚于此者也。最恨以下凌上,使人难堪也。如此奇辱岂能忘乎?”

唐生智率部一路势不可挡,顺利攻占武汉,并控制了当时中国最大的兵工厂——汉阳兵工厂,军力大为扩张。实力的极度膨胀、声望的日渐增高,让唐急欲取蒋而代之。

反观进攻江西的蒋介石,损兵折将,进展缓慢,还一度受阻于南昌城下。最后不得不调第四军和第七军一部入赣支援,才转危为安。

为遏制唐生智的坐大,10月22日,蒋介石致电张静江、谭延闿,极力主张广州国民政府迁往武汉。广州开始筹备迁都后,蒋喜不自胜,心情轻松。

然天算不如人算,蒋此举却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蒋介石在警惕唐生智的同时,广州也忌惮重兵在握的蒋介石建立军事独裁。12月10日,先期到达武汉的鲍罗廷、徐谦、宋子文、孙科、宋庆龄等人,决定在中央政治委员会未迁来之前,由在武汉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和国民政府委员组成临时联席会议,行最高职权,并推徐谦为主席。组织临时联席会议不仅未同蒋介石商量,而且还没有他的位置,这让蒋愤恨不已。

当中常会代理主席张静江、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国民政府代理主席谭延闿等北迁人员到达南昌后,蒋介石于1927年1月3日召开会议,决定党中央和国民政府暂驻南昌,这实际否决了武汉临时联席会议行最高职权的地位。

蒋介石的行为立即引起武汉的激烈反对。武汉方面随即联络、游说各方力量,要求国民政府迁往武汉,蒋介石承受的党内压力越来越大。最要命的是蒋的军费仍需武汉筹集,他可以置各方舆论不理,但没有军费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他来说无疑釜底抽薪,悲愤交加之余不得不同意迁都武汉。

1927年3月10日,武汉召开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会议决议取消中常会主席一职,代之以九人常委;取消军事委员会主席一职,代之以七名成员组成的主席团。蒋介石的权力几乎被收缴干净,且会议还决定迎汪抑蒋,身在海外的汪精卫缺席当选中常委、国民政府常委、中政会委员、军委主席团成员等职,在此情况下,汪决定启程回国。蒋亦未出席大会,当他从报纸得知消息后,深知还不足以与武汉对抗,无奈之中决定改变北伐路线,转攻富庶的江苏、浙江。

3月下旬,蒋介石进驻上海,在吴稚晖、蔡元培等部分国民党元老的支持下,蒋决定公开反共,实行“清党”。

此时,汪精卫回到上海。蒋介石自然不愿汪精卫前往武汉,力邀汪在上海主持“清党”。汪深知与蒋相比没有军权,故一心想抓住国民党党权来重返高位、压制蒋介石。4月5日夜,汪精卫不辞而别,赶赴武汉。汪一到武汉就成为中心人物,让正同蒋介石硬刚的武汉政权欢欣鼓舞。

4月12日,蒋血腥“清党”,屠杀共产党人。18日,成立南京国名政府与武汉分庭抗礼。

多方博弈,蒋最终以黯然下台收场

汪精卫拒绝同蒋合作后,蒋介石便抬出胡汉民来抗衡汪精卫,并推反共的胡汉民为中政会主席、南京国民政府代理主席。此后,南京和武汉互称对方为非法政权,口水仗不断。

正当宁汉双方相持不下时,孙传芳残部联合直鲁军主力向宁方反攻,西线也由张学良率奉军准备南攻武汉。李宗仁积极调解宁汉之争,提议分道北伐,再开会解决党内纠纷。于是双方分头北伐。

5月下旬,汉方与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在河南会师。6月1日,汪精卫与冯玉祥在郑州会晤,为争取冯的支持,汉方将河南让与冯,并决定令唐生智、张发奎东征蒋介石。

素有“倒戈将军”之称的冯玉祥不会轻易被哪方收买,只会争取自己利益的最大化。6月19日,冯便又亲赴徐州同蒋会晤,权衡蒋开出的条件。冯玉祥在接受了蒋介石巨额款项后,转头要求武汉“分共”,这对汪精卫和武汉政府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打击。

此时的武汉由于蒋封锁长江,货物进出口几为停滞,经济接近崩溃。且唐生智、何键等主要将领表示只有“分共”,才执行东征。于是,武汉政权于7月15日实行“分共”。

后武汉为解决经济危机,求得生存,继续东征蒋介石。而李宗仁等宁方将领并不愿同汉方开战,李联络宁方将领致电汪精卫,提议和平解决党内纷争。

内忧外患之际,蒋介石在军事上遭遇了惨败。7月,直鲁联军和孙传芳残部反攻徐州得手。蒋不顾李宗仁的反对,执意夺回徐州,结果大败。

当时宁方主要军力就是李宗仁的第七军和何应钦的第一军,他们均主张对汉缓和,实际是在逼蒋介石退让。亲信何应钦也未施以援手,而力挺蒋的只有吴稚晖等几位无实权的中央监察委员,下台已成大势所趋。

8月12日晚,蒋介石辞职下野,前往上海。支持蒋的国民党元老胡汉民、吴稚晖、蔡元培、张静江等自知无力回天,随同蒋一同辞职。

宁汉之争最终以汉方胜利告终。宁汉合流后,重返政坛、一心想恢复过去权位的汪精卫,却未能如愿以偿,一个多月后也宣布隐退,引起党内新一轮的权力之争。    

15 阅读:2190

历史观记

简介:分享史事力求真实、客观、通俗,带点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