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Rokid”

青橙财经 2024-05-14 15:41:30

作者丨方诗意编辑丨六子

五一假期前夕,Rokid发布AR Lite空间计算套装,也被外界视为与Apple Vision Pro竞争的一大利器。

*来源Rokid发布会

为什么这么说?去年6月,苹果公开了Apple Vision Pro产品,号称空间计算机,当时也将空间计算概念迅速带了起来。同年8月,Rokid随即推出了Rokid AR Studio,看上去誓要与国际巨头在AR赛道“掰掰手腕”。

但问题来了,有科技爱好者发现,此次Rokid AR Lite产品好像并没有SLAM功能,无法感知空间环境模样和确认现实世界位置,而这一功能是空间计算的核心,因此坊间对Rokid的质疑一时鹊起。是认真搞噱头还是埋头做产品,Rokid仿佛难以自圆其说。

而在今年1月末,Apple Vision Pro产品一经预售就先斩获市场20万台订单,这无疑也将更多压力抛给Rokid。另外,国内品牌中,雷鸟创新、Xreal 等市场份额越做越大,技术和创新能力不断得到证明,Rokid想要赶超二者难度不小。

目前,AR赛道还处在混沌的发展初期,市场虽然十分渴望迎来空间计算时代的“iPhone时刻”,但受制于场景和生态,大部分产品并未在C端消费群体中掀起多大的浪花。而对于Rokid,试错的空间还有多少,或者说能否真的挺到繁荣的前夜,可能还需要先回答下面三个问题。

01「空间“计算”了谁?」

消费者核心体验丢不得

尽管Rokid创始人在多个场合都不忘和苹果的Vision Pro对标,但二者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线。

Rokid走的是OST(光学透视)路线,通俗理解就是通过光学显示模组,将虚拟的图像投影到用户视野中,用户最终既能看到真实世界又可以见证增强现实内容;苹果走的是VST(视频透视)路线,可以简单理解成将虚拟的图像叠加到真实世界的实时视频流上。

两种路线孰优孰劣?其实行业内至今也没有形成统一答案。OST方式视觉体验更加自然,终端设备相对较轻,但图像的稳定性和清晰度还有很大空间;VST方式失真、延时问题较大,头显往往很重,但视野中既有真实内容又有增强内容,用户体验相对自然。在AR赛道还处于一片混战的局面之下,更多的争论本身意义不大。

不过,在多个对外场合上,Rokid创始人兼CEO祝铭明都强调,Rokid不会碰VST的路线,且本质上就不大认可这个路线。显然,祝铭明更看重的还是“做自己”的勇气和定力,即便两种模式都得以验证,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在空间计算时代多上个能称得起“经典品牌”的对手。

而在苹果CEO库克将“空间计算”概念带火后,目前空间计算还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定义。若以苹果对Vision Pro的描述来看,消除原有屏幕框架、数字内容与环境融合、3D交互等都应成为核心关键词。但在Rokid频繁上新背后,空间计算套装产品的核心能力被指缺失,甚至传出了“偷天换日”的声音,属于Rokid的“骄傲”还未撑起就掉到了地上。

此次Rokid发布的空间计算新品AR Lite包括Rokid Max2眼镜和Rokid Station2主机。其中,在Station2主机上,Rokid取消了原有的正面物理按键,新增了多指、多手势触控的人机交互,可更加适配用户在终端上的使用习惯。在Max2眼镜上,Rokid将重量压缩至75g,且宣称能完成“多屏显示和多任务处理”,创新能力也让外界备受期待。

不过,这场发布活动过后,不少人发现,Rokid这套全新的空间计算套装与此前的AR Studio系列直观差距就是去掉了“单目摄像头+手势交互”这一方案。

由于单目摄像头存在尺度信息不足的情况,对手部定位精确性预判存在误差,很多体验者对AR Studio虚拟手部模型和实际手部之间的“违和感”难言满意,所以如果从精确性和体验性角度来看,取消手势互换似乎可以解释得通。

但是,单目摄像头不仅承载着交互属性,更重要的是承担了SLAM和视觉定位功能,而SLAM功能是空间计算的核心。去掉单目摄像头后,Rokid 只是选择了在Max 2眼镜和Station 2机身里各搭载一个IMU单元,并搭载了远距离传感器检测是否配镜,毫无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和锚定能力,且不能确定自身所处的空间位置。

这样的方式还能称得上“空间计算”吗?“计算”的究竟是谁?

此外,有科技爱好者发现,苹果此前发布的Vision Pro上搭载了核心处理器M2和专用传感器数据实时处理器R1这种强力芯片,并且整合了大量传感器,力求向消费者展示在场景扩张上的巨大潜力;但Rokid此次发布的AR Lite系列却选择了高通骁龙6 Gen 1这款多是在千元机上使用的芯片,虽然成本更低,但这是以牺牲用户核心体验作为代价的。

一面高调宣传,一面“暗度陈仓”,Rokid对用户的诚意和发展的判断难免让人怀疑,空间计算的底线究竟在哪?

02「做软件还是做硬件?」

不能既丢“面子”也少“里子”

自2014年成立以来,Rokid好像一直都钟情于回答一个问题,自身究竟“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Rokid创始人兼CEO祝铭明曾多次强调,Rokid明面上看是一家人机交互的平台企业,但本质上是一个藏在硬件产品背后的系统软件公司,“目前Rokid更多的还是从空间计算的本质来寻找最适合的载体,而AR眼镜恰巧是最好的载体”。

从推出智能陪伴机器人Alien,到智能音箱问世,再到Glass、Air系列的AR眼镜全面销售,十年过去,Rokid更多是在硬件层面推陈出新。不过,从行业来看,想要从底层一点点构建完整生态,不仅要在硬件能力上适应水涨船高的要求,在场景拓展上更要足够出色,持续得到反馈。那么,Rokid真的具备这种能力吗?

硬件方面,Rokid目前以AR眼镜为代表,品种相对单一,未能呈现出集聚效应。在国内消费级AR市场表现上,以CINNO Research统计的2023年数据为例,Rokid仍落后于雷鸟创新39.1%和XREAL29.7%的市场份额,仅以13.7%屈居第三位,这也间接导致Rokid AR Lite的应用场景相对不足,生态系统构建上缺乏强有力的市场反馈。

把目光放到全行业看,2023年国内消费级AR设备销量22.7万台,同比增长138.9%。尽管CINNO Research预测2024年行业将保持乐观增长,但几十万台的规模即便大涨,可供想象的空间能有多大,市场上又能掀起多少浪花,这些要被打上问号。

此外,在生态场景上,Rokid主要挖掘的是文旅、教育、娱乐等领域,但以AR眼镜普遍涉猎的游戏赛道来看,Rokid还只能支持一些小游戏,像《和平精英》《王者荣耀》等“主流”游戏暂时还无法完成适配。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用户的购买意愿,即便早期发烧友或爱好者选择尝试,但从闲鱼等平台来看,大量的“闲置”似乎说明着问题。

*来源闲鱼App

做软件还是做硬件,Rokid好像丢了“面子”,更少了“里子”。

毕竟,没有内容生态支撑,产品描述再好也无法长期打动人。而一旦陷入这种“陷阱”,对企业来说,未来的商业化也都将不复存在。

03「发力C端还是B端?」

看看巨头,也看看自己

目前,AR厂商对技术突破十分执着,但在生态和场景拓展上并没有太好的办法。究其原因是,空间计算概念才刚刚被行业认知和接受,距离完全落地尚有很长的距离,而每一项能力的突破都不仅依赖于技术本身。雷鸟创新创始人兼CEO李宏伟也表示,无论从消费市场,还是从供应链、应用生态的角度看,AR市场整体都还处于比较早期的阶段。

在不久前的一期专访中,祝铭明曾表示,生态是靠所有人,包括所谓的友商都发展起来,至少把整个行业的土壤施肥做好,然后我们作为行业的头部才可以第一批受益,而不是说我们一个人在那敲鼓,喊破喉咙也没什么用。

因此,从长期来看,完善消费级AR眼镜使用场景并不能仅依靠眼镜厂商,产业链上下游及各方都有机会参与进来。但是,能明显感受到,祝铭明的呼吁不仅是表面上的积极声音,更隐藏着背后深层次的焦虑。

相对国际品牌来说,Rokid自始至终都缺乏产品形态和内容生态的优势。今年1月,Apple Vision Pro开启预售,不足半小时就全部售罄,再次展现强大的市场号召力。消费者愿意为产品买单,哪怕价格相对较高,这也从侧面验证了苹果在内容生态丰富性上拥有足够忠实粉丝。随着Vision Pro在中国区发售,行业也将迎来新一轮产品和口碑的淘汰赛,Rokid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另外,相对国内其他主流品牌和新生品牌,其背后往往有手机厂商支撑,因此在后期的产品适配上,Rokid也没有太多“抢占”的胜算。

在这种前后夹击下,Rokid对业务路径的判断却出现“失真”。比如去年,祝明铭曾在朋友圈宣布,6W台Rokid Air全部售出,称把“AR行业带入消费者时代”。但据业内人士分析,6W台中的大部分应该都流向了B端(主要包括博物馆等场景)。

一个并没有太多生态能力的厂商,扬言“在全球也是为数不多拥有全栈能力的公司”,一边吃着B端的饭,一边望着C端的锅,甚至要在“未来3-5年把所有人的眼镜换成智能眼镜”。这不禁引发新的疑问:Rokid难道不怕透支消费者对产品的好奇心和信心吗?

回头看来,强如苹果这样的巨头,也在老老实实加码B端的能力,等待时机反哺C端。

在5月7日晚召开的苹果春季发布会中,苹果CEO库克展示了Vision Pro自2月正式上市以来的阶段性To B成果,尤其在医疗健康、教育培训、设计协作上展示出全新水准,还帮助保时捷等车企工程师实时可视化汽车数据,将关键指标与赛道状况和汽车仪表盘上的实时视频结合在一起。

其实,面向C端,空间计算时代的所有玩家们都在等待“iPhone时刻”般爆发的节点,但是目前的设备距离大众化仍然很远。即便价格不是问题,缺乏生活化的应用场景也无法形成接二连三的转化复购。

有些心急的Rokid,到底应该发力C端还是布局B端?抬头看看巨头的操作,也要把更多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耐心去做时间的朋友。

- END -

0 阅读:3

青橙财经

简介:了解有价值的财经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