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支付服务堵点,让老外不再有钱难花|新京报快评

新京报评论5 2024-02-27 01:20:30
多种支付并存的基础上,也需加强现有移动支付对外籍人士的兼容性。 ▲ 在首都机场T3航站楼,多家店面已在结账处立着一块印有可接受支付方式的牌子。 新京报记者姜樊 摄 文 | 信海光 老外在中国有钱难花?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在华生活的加拿大人大卫和同事发现,只能在酒店刷卡消费,出了酒店之后就没有可以刷卡的地方,大部分地方都是只支持扫码支付,使用现金也不方便。 2月23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此次意见就强调,要聚焦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支付不便问题,加强协同配合,加大必要的资源投入,多措并举打通服务堵点,推动移动支付、银行卡、现金等多种支付方式并行发展、相互补充。 曾几何时,人们广泛关注的还是如何在传统支付的“顽抗”中为移动支付的推广打破壁垒,而今天所面对的问题却是因为移动支付过于强大,要如何适当回归现金及银行卡支付等传统方式。这当然是一种“否定之否定”式的进步,也是和谐社会之必须。 近年来,随着移动支付席卷天下,却也造成了一些新的数字鸿沟。这条鸿沟,体现在青年人和老年人群体之间,也横亘在中外消费群体之间。 随着中国免签的“朋友圈”持续扩容,再加上疫情后跨国旅游业的恢复,来华旅行的外籍人士日趋增多,这也使得“老外在中国有钱难花”的问题日显突出。中国移动支付太发达,而国外很多国家和地区仍以刷卡和现金作为主要支付形式,不同的支付习惯造成了境外人士入境的支付难题。 解决新的支付难题,当从移动支付内外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在移动支付以外下功夫,适当回归现金及银行卡支付,推动移动支付、银行卡、现金等多种支付方式并行发展、相互补充。 这项工作其实并不简单,因为智能意味高效,高效意味着利润,很多商家对使用现金并不积极。“拒收人民币现金是违法行为”作为一种常识须广泛普及,并以相关罚则辅之。而在银行卡的使用上,则可以通过收单费率的适当调整来刺激商家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是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创新来加强移动支付本身的“适外化”。2022年,央行会同有关部门曾制定了“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再加强现有移动支付对外籍人士的兼容性。这包括加速推进金融服务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也包括从政策上适当放宽身份认证相关审核等。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支付方式需要一定程度的回归,但这并不意味着移动支付普及的停滞。相反,两者需要并行推进,既不能以新兴的支付方式完全替代旧的支付方式为荣,也应注意到全社会仍有大量的移动支付死角需要清扫。 比如,少数部门仍然坚持只收现金和银行卡。这同样与打造多元化支付体系的目标相悖,也需要予以重视。 撰稿 / 信海光(媒体人)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杨许丽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