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法多样“小众”受宠!“五一”假期文旅消费热潮涌动

中国城市报 2024-05-06 19:38:58

马蜂窝供图

去哪儿平台供图

携程供图

继春节、清明假期之后,“五一”假期,消费者出游需求更是迎来全面释放,文旅消费井喷式爆发,全国旅游市场也呈现多点开花、全面繁荣的态势。

记者从文化和旅游部获悉,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95亿人次,同比增长7.6%,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28.2%;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668.9亿元,同比增长12.7%,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13.5%。

综合各大在线旅游平台数据,“五一”假期,国内旅游市场在去年同期高位基础上保持稳中有增的态势,市场内部结构性变化也开始显现,入出境游增速高于国内游,下沉市场增速高于一、二线市场。两股力量交织也正成为影响中国旅游市场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一”假期,不少年轻人既要去掉“班气”,又要远离传统目的地超高的人气,寻找宝藏小众旅游目的地。同程旅行数据显示,全国三线及以下城市的景区及酒店客流量涨幅显著高于三线以上城市。除了传统热门目的地保持着“人从众”的超高旅游热度外,部分小城旅游热持续升温。同时,县域旅游表现亮眼,“小县城跑赢大都市”,下沉市场增速超越一、二线城市。携程数据显示,在该平台旅游订单同比增速方面,一、二线城市小于三、四线城市,三、四线城市小于县域市场。

“下沉市场基数较小,增长空间更大。再加上游客追求更松弛的游玩状态和更具性价比的体验,加速了下沉趋势。”携程研究院行业分析师王亚磊分析,相比一、二线城市的“人挤人”,下沉市场为游客身心放松地度过假期提供了可能。而且,相比一、二线城市假期高企的住宿、餐饮费用,下沉市场也更有性价比,县域市场酒店间夜均价仅为一、二线热门城市均价的一半。

不同于资源丰富的大城市,小众城市仅依靠一个出圈标签,便可成倍带动旅游经济增长。去哪儿大数据研究员粗略计算,吃一顿天水麻辣烫人均消费30元,带动当地消费650元;体验一次泉州簪花仅需40元,带动当地消费900元;去平潭追蓝眼泪高铁大约40元,带动当地消费700元……以此计算,火“出圈”的小众网红城市,在旅游达人打卡下整体消费放大近20倍。

同时,演唱会、音乐节、艺术展等文化演艺活动在激发文旅消费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推动旅游经济发展的流量密码。“五一”假期,凤凰传奇、杨乃文、张杰、薛之谦、潘玮柏、苏打绿等知名歌手的演唱会以及草莓音乐节、咪豆音乐节、太湖湾音乐节等活动,相继在北京、南京、杭州、成都、太原、常州等城市举办,吸引了大量年轻游客参加。据途牛数据,上述相关目的地的交通、住宿、餐饮、旅游等消费热度均显著提升。

这个假期,“味蕾游”也成为年轻人出行的热门选择,带动多地餐饮消费。美团数据显示,假期前三天,全国餐饮堂食订单量较去年同期增长超73%,部分餐厅排队等位超过1000桌。其中,成都、杭州、北京、重庆、上海位列全国异地游客堂食订单量前五。

马蜂窝目的地研究院院长孙云蕾称,在目的地选择、行程线路规划、当地避坑指南等常规问题之外,小众景点、热门目的地新玩法以及当地最地道美食小店成为年轻人关心的重点。体验感正在取代目的地成为年轻人旅游出行的第一诉求。

值得一提的是,南方地区的降雨天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不少人的旅行计划,但也让以博物馆为代表的室内文旅场景热度飙升。本就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博物馆在假期一票难求,“五一”期间,首次展出睡虎地秦墓出土的29件竹简和木牍的湖北省博物馆成为马蜂窝热度上涨最快的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紧随其后,热度涨幅均超过300%。

而随着各地气温的回升,夜游及夜市也成为假期的一大热门。在消费者青睐的夜游打卡地中,既有充满烟火气的夜市,也有富有人文气息的夜间游园。例如,石家庄正定夜市在同程旅行平台的搜索热度周环比上升了近70%;“五一”期间开放的苏州“青靛甪直”夜游景区的搜索热度持续攀升,开园首日仅夜游入园客流量就接近景区最大承载量。

此外,伴随出入境便利化措施相继落地,中国旅游与世界的连接更加紧密。入境游方面,携程数据显示,该平台相关订单同比增长105%;中国单方面免签及相互免签的国家,累计入境游客同比增长约2.5倍。

与此同时,出境游继续以接近翻倍的速度增长。据飞猪数据,其出境游酒店预订量同比去年增长约1倍;租车自驾游从国内火到了海外,预订金额同比去年大增超3倍;国际邮轮供给快速恢复,邮轮游迎来大爆发,预订量同比去年激增超15倍。数据还显示,出境游性价比继续小幅提升,预订均价同比去年微降,其中国际机票、国际酒店降幅更明显,均在10%以上。

携程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五一”假期文旅态势火爆的同时,也发生部分景区接待能力不足、游客负面情绪较重的问题。可以预期,旅游市场增速将逐步平缓,而旅游市场的下沉趋势及入出境旅游的发展,将更加考验国内旅游市场的发展质量。一、二线目的地如何在高位基础上创新旅游项目,持续增强吸引力?三、四线城市及县域市场如何应对暴涨的客流?地方政府及企业如何把文旅质量提上去?这些问题都值得持续深入思考。

■中国城市报记者 张亚欣

0 阅读:22

中国城市报

简介:用专业视角发掘新闻,城市观点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