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中的“双向奔赴”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举办民建会员企业专场招聘会

新华红 2024-03-26 14:54:17

政府“牵线”、学校“搭台”、企业“唱戏”……为服务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3月25日下午,由民建江苏省委会、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办,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承办的2024届毕业生春季校园招聘会——民建会员企业专场于江苏开放大学应天校区体艺馆举行。 本次招聘会旨在以丰富岗位、精准服务、暖心支持为2024届高职毕业生“送春风”。

民建中央副主席、民建江苏省委主委,省政协副主席洪慧民,江苏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周玖华,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丁荣余、副校长张晓,民建江苏省委社会服务处处长吴丹,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党总支书记缪榕楠,江苏开放大学等领导莅临现场关切指导。招聘会由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牛玉韬主持。

本次招聘会共吸引了56家民建会员企业参加,提供就业岗位156个,拟招录821人,招聘岗位覆盖教育、计算机、金融、管理、智能制造、新能源等多个领域。招聘现场,各企业相关负责人在摊位前向同学们细致地介绍单位情况、行业前景与招聘形势,以期将符合企业发展定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招至麾下;来自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和兄弟高校的1600多名2024届毕业生主动寻求心仪的单位和岗位。“目前已与在场的四五家企业沟通过,其中有两家的薪资待遇、发展前景、薪资水平我个人都比较满意,很期待与心仪岗位的双向奔赴。”当场达成初步就业意向的求职者、设计学院室内艺术专业陶天翔说。

据了解,本次招聘会是民建江苏、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和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为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而携手合作的一次新的尝试。

洪慧民指出,民建作为密切联系经济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充分发挥界别特色和优势,为稳就业、促发展、惠民生贡献力量义不容辞。民建江苏省委会通过此次就业双选会建立起“双向奔赴”的就业桥梁,积极为民建会员企业和即将踏入社会的高校毕业生搭建起选才就业的广阔平台,既助力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地就业,也为企业选用专业技能型人才提供丰富的资源,实现“双选”共赢。希望会员企业彰显企业社会责任,不断激发毕业生创新发展的活力,做到爱才、育才、兴才、聚才、用才;希望江苏城市职业学院能够进一步走向市场、走进企业,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的精准化水平;希望同学们能够大力发扬勤劳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努力成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周玖华表示,省教育厅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落实好国家和省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为毕业生提供更多优质的就业机会和成长平台。此次民建会员企业专场招聘会,体现出民建江苏省委会对青年人才的重视和关爱,也彰显了民建会员企业的社会责任和担当精神。省教育厅将进一步加强与民建江苏省委会的沟通和合作,共同推动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深入发展。他希望学校持续高质量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是大力开展访企拓岗行动,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岗位,满足毕业生多样化的择业需要。二是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高质量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三是要重点关注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等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助力他们尽早就业。

丁荣余对民建江苏省委会和省教育厅表示感谢,对参加招聘会的企业表示欢迎。他表示,学校高度重视统战工作,在民建江苏省委会的指导下,民建江苏开放大学支部在推进学校事业发展中做出了积极贡献,获评了2023年度江苏省直优秀基层组织。本次招聘会充分发挥了民建密切联系经济界的优势和民营企业在促就业中的生力军作用,为学校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做好统战工作提供了新路径。学校十分重视就业工作,严格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深入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全省办学系统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连续多年超过95%,并连续四年被评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量化考核A等高校。学校发挥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以培养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将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产业发展需求融入学校各类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创新人才培养路径,为企业输送具有工匠精神、精深专业技能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期望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校企双方共同在深化合作、产教融合上持续发力,携手助力我省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和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民建江苏省委企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现代服务业委员会主任,江苏享佳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肖俊方代表企业致辞,表示要密切关注青年学子的成长与就业问题,展现民建会员企业的高尚品格和担当精神,珍惜校园招聘机会,为青年学子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让优秀人才为企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另据了解,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以高质量就业创业为导向,不断从“访企拓岗、基层岗位就业、政校企合作”等方面加大就业市场的拓展,着力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职业发展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学校近年来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教育,构建了高效、便捷、多元就业创业服务平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多年均保持在95%以上,人才培养质量广受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好评。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段世静

(通讯员/丁苏怡 宋智华 图/王济宇 刘祖宏)

主编:潘瑞凯

责任编辑:于萌萌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