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年毛主席到十三陵视察,途中,李敏问:我是不是和妈妈一样?

兴衰五千年 2024-02-19 14:20:52

前言

建国后,由于贺子珍和毛主席不能再和在一起生活,因此在李敏的心中一直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在父亲的心中,母亲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地位???

有了这个想法后,李敏总想找机会搞清楚这个问题。然而,由于毛主席不是普通人家的父亲,这样的机会是非常难找的!

李敏:爸爸,我是不是和妈妈一样

1949年,毛主席率领中共中央机关进驻北平后不久,李敏在母亲贺子珍的同意下,回到了父亲的身边生活。

那时候,李敏还叫做娇娇。用李敏自己的话说,她是有名字的,叫做:“毛娇娇。”

在见面的那一刻,毛主席将女儿搂在怀里,高兴地说:“我的娇娃,你终于回来了,爸爸可想你了!”

回到毛主席的身边后,李敏终于再次获得了父爱,而这种父爱,也是包含着许多宠爱。这是因为,在毛主席的心中,觉得亏欠这个女儿太多。

虽然毛主席对李敏十分宠爱,但绝不溺爱,对李敏谆谆教导,对李敏严格要求。那时候,毛主席总是不厌其烦地教育女儿说:“你不要把自己当成是毛主席的孩子,你只是我毛泽东的孩子。”

虽然毛主席和毛泽东是同一个人,但这两个意思却全然不同,因为毛主席是一个职位,更是一个敬称,而毛泽东却是一个家庭的成员,也是一个慈爱的父亲。

可以看出,毛主席教育孩子,总是可以融入到每一个细节当中。然而,毛主席也不是一个古板而严肃的父亲,他总是不吝夸赞致辞,在人前笑着说:“我有个会说外国话的洋宝贝!”

李敏的国语说得不好,与他在年幼时的成长环境有关。那时候,由于贺子珍在苏联过得不好,毛主席强忍着父女离别之痛,将女儿送到莫斯科与贺子珍作伴。

在李敏离开祖国的时候,还不满四岁,刚刚接受了不长时间的托儿所教育。在苏联,虽然贺子珍也会说国语,但李敏在儿童院与人交流主要是俄语。因此,李敏几乎不会说国语。

后来,贺子珍被强行送到疯人院,李敏更是孤零零地在儿童院生活,所用的语言已经完全成了俄语。

1946年,在王稼祥的努力下,李敏才与走出精神病院的贺子珍重逢。1947年,在毛主席的批准下,李敏跟随母亲贺子珍回到祖国。

在路上,想到女儿的中文不好,为了让女儿能够尽快适应在国内的生活,贺子珍在回国的火车上特意请了两位同志,教李敏学习中文。

那时候,李敏虽然掌握了一些简单的词语,但想要与人交流,还是有困难的。甚至在给毛主席写信的时候,使用的都是俄文。

因此,在李敏回到自己身边后,毛主席经常抽时间与女儿说话,希望对她学习中文有所帮助。

后来,为了让女儿上学,毛主席特意为他取名为李敏。对此,李敏感到十分好奇,望着父亲问:“我不是叫毛姣姣吗?为什么要取大名?还要姓李?”

对此,毛主席又耐心地做了解释。听了毛主席的话,李敏点了点头。此后,便一直使用李敏这个名字了。然而,毛主席却依然喜欢叫女儿的爱称,总是称呼她:“娇娃”“我的娇娃”……

临上学前,毛主席将女儿搂在怀里,嘱咐道:“到了学校,不能跟别人说你是毛泽东的女儿。”

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李敏茁壮地成长着,中文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1958年5月的一个周末,李敏正在闷热的房间里学习,毛主席突然走了进来,对女儿说:“走,跟爸爸出去走走。”

李敏虽然不知道毛主席要去哪儿,但想到可以离开这个闷热的房间,还是十分高兴的,立刻将桌子上的书本收拾好,跟着父亲出了门。

随后,李敏便跟随着毛主席来到中南海怀仁堂,和一大批党政军领导人一起上了5辆公共汽车,朝着十三陵水库便出发了。

这时候,李敏才知道毛主席要到十三陵水库,去视察工作。

一路上,李敏坐在毛主席的身边,两人聊得十分开心。毛主席一会儿问李敏在学校的功课学得怎么样,一会儿又问她的生活过得好不好。

对于毛主席的问题,李敏一一做了回答,还向毛主席讲述了在学校遇到的新鲜事。对此,毛主席听得十分开心,并不时笑着插话提出问题。

见毛主席的心情很是愉快,李敏突然想到和父亲这样的相处机会并不多,便问出来藏在心底的关于“在父亲的心中,母亲到底是什么样的”的问题,问了出来:“爸爸,我是不是和妈妈一样?”

为了诱导毛主席多说一些,李敏还铺垫了许多,说:“妈妈这个人,性格开朗……”

对于女儿提出的问题,毛主席没有回避,而是温和地说:“当年,你妈妈的组织能力很强,特别擅长做宣传鼓动工作。毛笔字写得娟秀端正。干起工作来风风火火,可有股子泼辣劲头,而坐下来后,还真是一个温柔贤淑的姑娘。”

紧接着,毛主席又说:“我的娇娃温柔俊俏、端庄秀气,很像你妈妈当年,就是小嘴巴笨了些,只会说洋话,讲不来中国话,当不了宣传鼓动家哟!”

听了毛主席的话,李敏知道,父亲这是说她的中文表达水平还不够好,想让她更努力些呢!

随后,毛主席主动向李敏提到了遵义会议期间的事情,说:“那晚,你妈妈等我等了好久。当我回到房子里还未坐稳,她就问。我想给她卖个关子吧,可我的心里也高兴,总也憋不住。”

听了毛主席的话,李敏点了点头。

接着,毛主席继续说:“人一高兴,话就多起来。我背着手在房子里踱着步,慢慢地说:‘这个会议,大家都觉得我这个菩萨又有用了,把我抬出来,承蒙大家捧场,选我进中央政治局常委。大家看得起我老毛,认为还是有一点本事。惭愧,惭愧!进入中央领导层,滥竽充数而已。’不过,我也没有谦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嘛!你妈妈两眼紧巴巴的望着我,听得那么入神。”

最后,毛主席回味着说:“那晚,我们好高兴哟!”

听着毛主席的讲述,看着毛主席的表情,李敏知道,母亲贺子珍在毛主席的心中,一定还有着特别的地位。

然而,由于是新社会了,国家的《婚姻法》也规定了“一夫一妻”制。所以,毛主席一定会遵守。因此,母亲和父亲终究是不可能再走到一起了。

对此,李敏的心中有些失望,便望着窗外,看着一排排树木和古建筑飞驰而过。

突然,李敏看到前面有一个乌龟驮着一座石碑,感到十分好奇,便问毛主席:“爸爸,那是什么?”

为了满足女儿的好奇心,毛主席特意让司机将车停下。紧接着,毛主席领着女儿走下汽车,来到石碑旁边,开始仔细观察。

看完石碑上的碑文后,毛主席对李敏说:“小外国人,你知道王八为什么要驮石碑吗?”

对于毛主席的问题,李敏是不知道的,便摇了摇头,望着毛主席,希望父亲给她解惑。

于是,毛主席解释说:“这里有个故事哩,有一支歌子,唱的就是这个故事,歌子的名字就叫王八卖烧酒。”

说着,毛主席用家乡话唱了起来:“望望东来望望西,望见王八驮石碑。我问王八犯什么罪?王八说,因为我呀上辈子卖酒兑凉水。”

听了毛主席唱的歌,李敏笑了起来。

接着,毛主席又说:“娇娃,你这个被你妈掺了凉水的烧酒,将来会不会有人要呢?嫁不嫁得出去呢?将来会不会让你妈把你驮着呢?”

这时,李敏才反应过来,若有所思地问:“因为它掺水,就让它驮石碑了?”

随后,毛主席在汽车上对女儿说:“驮石碑的不是王八,也不是乌龟,它的真名叫赑屃(bi xi)。神话里传说,赑屃是龙王的儿子。龙王有9个儿子,9个儿子中就数它的力气大,而且性格好,又能背很重的东西。它的身体形状和其它兄弟也不一样,形体像个龟,可头部又像龙。”

说着,毛主席看了看李敏,继续说:“古人为死者立碑时,就想:怎么才能让石碑经久不倒,保存千秋万代呢?于是就想到了它,就把它请来,把碑立在它的背上,想借助它的力气,让人名传千古。明代十三陵的石碑,是功德碑。就是靠它这龙首龟身的赑屃给驮到现在,它还要继续驮下去。有的石碑上面还盖着亭子,叫碑亭。”

随后,毛主席语重心长地说:“以后,别竖那么多碑,叫它驮得太累了。还是多建些亭子好。人们可以夏季避雨乘凉,冬季可以避风雪嘛!”

听了毛主席的话,李敏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这时,十三陵水库工地到了。毛主席走下汽车,一边往前走,一边笑着和围拢过来的工人们招手致意,与他们握手问候,并询问十三陵水库的建设情况,还为十三陵水库题了字……

后来,毛主席还亲自拿起铁锹,与工人们在一起,参加了劳动。李敏看到,和劳动人民在一起的父亲,才是最开心的毛主席!

那一刻,李敏对父亲说过的、一般人无法分清的“毛主席”和“毛泽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0 阅读:32

兴衰五千年

简介:莫问历史多少岁月,一切尽在五千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