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唯有知足,才能常乐

大道知行 2024-05-16 12:12:55

庄子在《逍遥游》里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人又何尝不是,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人生本不苦,苦的是欲望过多;人心本不累,累的是索求太甚。其实人这一生,赤条条来赤条条去,万般皆带不走,唯有知足,才能常乐。

《不知足》

清·胡澹淹

终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

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

盖下高楼并大厦,床前却少美貌妻。

娇妻美妾都娶下,又虑出门没马骑。

将钱买下高头马,马前马后少跟随。

家人招下数十个,有钱没势被人欺。

一铨铨到知县位,又说官小势位卑。

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想要登基。

一日南面坐天下,又想神仙来下棋。

洞宾与他把棋下,又问哪是上天梯。

上天梯子未坐下,阎王发牌鬼来催。

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还嫌低。

知足者,贫贱亦乐

知足并非不进取,而是一种“知止”。只有在物质足够的情况下及时止住物欲,才能将生活的重心转移到注重内心的快乐上。

北宋诗人林逋舍去名利,远离高屋广厦和市井繁华,隐居西湖孤山脚下,“梅妻鹤子”,生活朴素,也怡然自乐。

他在草庐前后种满梅树,平时倚在梅树旁看白鹤起舞;或驾一叶扁舟,往来烟水之间;有时诗兴大发便随口吟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生过得诗情画意。他说:“知足者贫贱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贫贱也能快乐,恰恰源于内心知足。

明代刘元卿曾撰写《王婆酿酒》的寓言。王婆以酿酒为生,有个道士常到她家借宿,喝了几百壶酒也没给钱,王婆也不计较。一天,道士说,我喝了你那么多酒也没钱给你,就给你挖一口井吧。井挖好后,涌出的全是好酒,王婆自然发财了。而后道士又问王婆酒好不好,王婆说,酒倒是好,就是没有用来喂猪的酒糟。道士听后,笑着在墙上题了一首打油诗:“天高不算高,人心第一高。井水做酒卖,还道无酒糟。”写完之后,这口井再也不出酒了。

佛家讲,人生不快乐有贪、嗔、痴三大根源,其中贪字为首;道家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法家韩非子也有言,“有欲甚,则邪心胜”。这些观点都将不良的、失控的欲望当做人生的大敌。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人们最大的灾祸是不及时终止无穷的欲望,只有知道满足而获得的富足,才是长久的富足。如果欲望是一匹野马,那么知足便是一根缰绳,唯有用它来驾驭贪念,及时知止,才不至于迷失在物质的荒野,成为欲望的奴隶。

知足者,自在逍遥

古语有云:“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刘禹锡在巴山楚水凄凉地待过23年,但一生并不凄惨,反被称为“诗豪”。因为无论到哪,他都能心游天地,自在逍遥。

有一次他被贬至安徽和州,知县的官职虽比他低一级,但对贬官却毫不客气。本来他应住衙门三间三厦的标间,知县偏让他住到偏远的城南门,面朝大江,一片荒芜。可他却说: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有江可望,有帆可看,是可以静思的“江景房”。

知县恼羞成怒,又让他搬到城北。房间小了一半,旁边只有一条小小的德胜河,但一到春天,河边杨柳依依,让他仿佛身在长安,于是又说: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他还是悠然自得,又把他移至城中一间小小的斗室。可刘禹锡依旧很满足,还写下了《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心若被困,天下处处都是牢笼;心之所安,矮瓦斗室也是天堂。这天地人间,是拘不住一个知足者的心的,因为知足者无愧于天,不求于人,内心自有更广阔的天地。

曾国藩说:“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局促的现实并不能困住知足者那颗宽广的心,因为他尚可心游天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知足者,才能常乐

知足者,可谓这个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生活可能经常会欠我们“如意”,但我们却欠生活一个“知足”。因为生活不会事事如意,心却可以因知足而常乐。杨绛先生曾在《一百岁感言》里说: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它能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

很多人说:生在世家、家财万贯真好命……但生命无常,沧海桑田,万贯家财终散尽,而人生的丰盈、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富有,恰恰藏在最简单的知足里。

如此说来,知足的人,才是最好命的。

◎本文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