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老人挖到“铜坐龙”:夜里怪声频出,10元转卖,今成镇馆之宝

律令9章 2024-05-04 13:58:27

哈尔滨有个地标性雕塑,远看是条“龙”,近看却有点像虎、狮模样,这东西究竟是个啥,难不成是传说中的瑞兽,麒麟?

有类似疑问的并非一两人,因为这座雕塑实在奇怪,乍一看是条“龙”,却又不像其他“龙”一样曲身飞天,而是像狮子、老虎一样,身形蹲坐着。

不合情理呀,都知道“飞龙上天”、“虎踞龙盘”,坐着的“龙”该怎么形容?

这就引出了一桩怪事。

这里多说两句,历史上的黑龙江“阿城”大大有名,这里曾是金朝都城“上京”,虽说已过800年,至1965年依然残留着不少老城墙。

今天看,“老城墙”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但在1965年,这些半坍塌的老墙有些“碍事”,更没人修缮、理会。

如此一来,当地百姓本着“废物利用”的好意,谁家修房用土,都到老城墙根下自取,其中也包括一位姓裴的老爷子,“怪事”就此拉开大幕!

说起来,“裴老”就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打小就在老城墙根下玩耍。

自己都成了花甲老人,“老城墙”居然还没有被人挖完,可见其规模之大。

当时“裴老”见惯不怪,拉着班车又到城墙根下取砖土,本想修一修家里的牲口圈。

一切看似那么自然,哪料“裴老”正刨土,就听“咣当”一声,震得老人两只膀臂发麻,这是挖到砖疙瘩了?

1965年的农具都是宝贝,“裴老”心疼手里的铁耙,硬是蹲下身,用手去扒拉砖土检查。

这一查不要紧,老人竟从土堆里扒出一条“龙”来。

当然,并非真的“龙”,而是造型似龙非龙,沉甸甸的一大块铜疙瘩,可把老爷子乐坏了。

也不奇怪,1965年的生活条件一般,能白捡一块铜疙瘩,卖到废品站也算发了一笔小财,不止呢!

当时的“裴老”年逾花甲,老辈人思想浪漫,挖出铜疙瘩事小,挖出一只“龙”事大,这可是祥瑞之兆!

说到这,或会有人站出来纠正“用词不当!龙者‘身如长蛇,翻云飞腾’,应用‘一条龙’来形容,哪能用‘一只龙’来讲呢?”

这话也对,大多情况下确实应该用“一条龙”来形容,但裴老挖出的龙却有些怪异,样子虽然像龙,姿势却如狮、虎一样蹲坐着,这种造型还能用“一条龙”来形容?

不管咋说,裴老挖到的“铜龙”算是稀罕物,乐的老人爱不释手,顾不得再取砖土,拉着板车回了家。

前文说了,老辈人思想浪漫,如今天降“瑞龙”与裴家,老爷子咋舍得将其卖给废品站呢?供在家里当装饰也不错!

老爷子怎么喜欢,这里不细讲了,总之“铜龙”在裴家待了9年。

9年后的一天,老爷子打扫屋子,顺手将“铜龙”移到了窗台上,哪知这无心之举竟会惹出“怪事”来!

简而言之,裴老年纪大了,收拾完屋子感觉有些倦乏,不自觉就上了床,打算小憩一会儿。

谁知这天傍晚起了大风,眼见乌云滚滚,看似要下大雨。

此时的裴老也在睡梦中惊醒,这就要下床关窗,就在这时,忽听一阵“尖啸”传来,老爷子大吃一惊,哪来的声音?

老人壮着胆子在屋里四处搜寻,最终确定“尖啸”源于窗台上的“铜龙”,吓得裴老赶紧作恭磕头。

老人此举并非偶然,民间盛传“叶公好龙”的故事。

传说“龙好云雨”,如今窗外风云滚动,窗台上这只“铜龙”怕是要上天吧?

老人自觉裴家是凡夫小民,如今把龙“囚”在家里,这可是对神灵的大不敬,搞不好还会惹来灾祸!

于是乎,裴老赶紧对“铜龙”作揖求原谅,又赶忙推开窗户,只等“龙飞九天”。

说来也怪,这天风云不小,预想中的“大雨”却没降下,窗台上的“龙”也没能飞出裴家。

裴老心里奇怪,却也不敢轻举妄动,老人开着窗户、蒙着被子,硬是在床上闷了一晚上也不敢往窗台处看一眼。

直挨到天光大亮,风停了、云散了,“铜龙”依旧蹲坐在裴家窗台上,这咋回事?

即便天气转好,裴老依旧心慌不安,刚好1974年文物普查,老人也没多想,抱起“铜龙”直奔阿城文管所。

说明一下,裴老是无意间挖出的“铜龙”,自觉应该是老物件,哪知抱到文管所,人家却不愿意接收。

文管所给出的理由是:你抱来的是个什么玩意儿?“龙”是身长飞舞的祥瑞形象,你的却似虎非虎、说麒麟又不像麒麟的“铜疙瘩”,这样的“四不像”咋能是文物?

这话也不差,文管所收的是文物,裴老手里的倒像是地摊上的便宜货,且又说不出渊源,急的老人一再解释“这是我在土里刨出来的!”

话虽这么讲,谁能给裴老证明?

双方僵持了半天,文管所工作人员再次仔细检查“铜坐龙”,发现其做工挺精细,最后给了裴老10块钱,算是收了这只“老物件”。

这里多说两句,当时的裴老只为“去心病”,只要铜龙不再叫就行,哪还贪图什么钱?

结果换来10块钱,这在1974年也不是小数目,裴老高兴之余,心里却有不安。

临走前,裴老将“铜龙尖叫”的事对文管所的人讲述一遍,本意提醒对方避免灾祸,哪料换来一阵哄笑。

1974年,那时考古复兴,在文管所“考古人”面前说“迷信”,这不成心找乐子吗?

面对此情此景,裴老只好摇头离去。

据当时鉴定,裴老送来的“铜龙”重约21公斤,高19.6厘米,器物全身由纯铜打造,就是样子太怪了。

就见这只“铜龙”尾巴外卷成旋,尾尖上翘,右前趾著地,且与后足趾连接,左前足抬起,中间饰流云,又与后足相接,自两趾沿腿部分饰云带纹,直达肩部。

论做工,这件“铜龙”确实不差,但论样貌,文管所的人真就叫不出它的名字。

或许正因如此,这只“铜龙”一直被文管所扔在库房中,期间不见风雨,因此人们也没再听过它的叫声,这就结束了?

严格来讲,“怪事”结束了,但“传奇”刚刚开始。

1990年,黑龙江省文博专家团队到阿城调研,机缘巧合下在库房橱窗的角落里,再次发现了那尊“铜龙”,从此一件国宝横空出世!

专家痴迷的观察“铜龙”良久,嘴里感叹道“真是一件难得的宝物呀!”

专家不会乱说,《金史》记载,世宗“完颜雍”于大定六年,重定辇礼“大辇,赤质,正方,油画,金塗银叶龙凤装。其上四面施行龙、云朵、火珠、方鑑、银丝裹网,珠翠结云龙,顶轮旋耀叶,中有银莲花、坐龙”。

史料中记载的“坐龙”,指的就是裴老送来的“铜疙瘩,四不像”。

多说两句,别看《金史》中记载的“坐龙”挺详细,时隔800多年,其实今人压根没有见过实物。

还不止,据史料记载,“完颜雍”定辇礼多次改动,“坐龙”出现的时间非常短暂,后世皇帝又将“坐龙”改为“凤”。

金朝本就短暂,“坐龙”的存世时间更短,自古“物以稀为贵”,如今这件“铜座龙”,岂不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稀世珍宝?

再说“龙”的历史,这种神兽一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虽然如此,“龙”的形象却在数千年历代王朝中不断演化,如今的“坐龙”,更是独属于金朝的特有产物。

专家赞其“集龙、麒麟、狮、犬形象和特点于一身,设计构想及雕塑水平高超,“铜坐龙”在雕塑造型和饰纹上保留了金代社会文化特有的印记。”

经专家点拨,人们这才认识到“铜坐龙”的真正价值,但问题并未完全解决,裴老曾说“铜龙会叫”这该怎么解释?

经研究,专家最终揭开其中迷雾,“铜龙”真的会叫!

所区别在于,“铜龙”并非在云雨天尖叫,而是它遇风就会叫,真的要“乘风上天”吗?

当然不是“飞天”,而是其特殊结构形成的自然现象。

简单来讲,“铜坐龙”嘴巴微张,其结构就像哨子一样,遇到强气流便会发出声音,只是裴老刚好在风雨天看到,因此才会误认为是“龙啸”。

实则,目前发现有“铜坐龙”两件,除阿城这件外,“金中都遗址”也出现了另一件。

单说另一件,虽与黑龙江阿城发现的“铜座龙”外形类似,但它嘴里多了一粒铜丸,遇到强气流所发出的声音也会更加悦耳和有气势。

专家推测,黑龙江阿城这件“铜座龙”,嘴里原本也有一粒铜丸,或许是年代太过久远,铜丸遗失后发出的声音,就成了裴老口中形容的“尖叫”声音。

至此,“铜坐龙”的身世之谜终于被揭开,它不仅是一件珍贵文物,更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其为研究金朝历史、文化、艺术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如今,“铜坐龙”作为黑龙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每天都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感受它的独特魅力。

0 阅读:24

律令9章

简介:惊堂木一拍,“上下五千年”张口咱就来,对错您自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