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互联网型银行的2023:净利双位数增长,拼杀“财富管理”

消金界 2024-05-18 14:54:12

作者 | 岳品瑜 董晗萱

来源 |Fintech圈子

穿越经济周期的过程中,相比大型商业银行,互联网型中小银行普遍面临更复杂的挑战,但它们仍然交出了一张亮点颇多的答卷。

上市公司年报披露最后一日,网商银行、微众银行两家互联网银行巨头先后公布2023年业绩报告,至此,包括新网银行、百信银行、苏商银行、亿联银行在内的6家拥有互联网基因的互联网型银行相继交卷。

从业绩表现来看,微众银行仍稳坐民营银行“头把交椅”,网商银行紧随其后;信贷规模持续扩张,生息资产规模增长成为业绩优良的主要原因。但信用减值损失的增多同样为互联网型银行敲响警钟。在传统业务不好做、银行净息差普遍承压的背景下,掌握“流量密码”的它们,选择拼杀财富管理。

01

5家资产破千亿,净利实现双位数增长

从资产规模来看,5家资产破千亿。微众银行资产总额达5355.8亿元,网商银行则为4521.3亿元。“第二梯队”中,苏商银行资产总额为1163.56亿元,同比增长11.57%;百信银行总资产1125.1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08%。新网银行资产总额于2023年上半年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千亿队伍”又增一员。

净利表现上,几家互联网型银行均实现了高速发展。其中,微众银行净利润108.15亿元,同比增长21%;网商银行净利润42.03亿元,同比增长18.8%;新网银行净利润10.1亿元,同比增长48.53%;百信银行净利润8.55亿元,同比增长30.25%;苏商银行全年净利润实现10.55亿元;亿联银行实现净利润1.4亿元,同比增长44.33%。

头部效应也已体现。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的数据,2023年全国民营银行共实现净利润204亿元,由此计算,微众银行净利润占整个民营银行比重约为53%,而这一数字在2022年约为50.8%。在业内人士看来,微众银行的资产规模已接近头部城商行,净利润突破百亿领跑业内,反映了其用户规模大、黏性高的优势。但同时,若不局限于信贷、拓展更多业务,微众银行还有加速成长的空间。

从用户数来看,2023年末微众银行个人有效客户数3.99亿人,比上年末增加约3700万人。这一数据同样处于领先位置。相比之下,百信银行提及,“累计服务新市民用户数超过5300万户,占本行总用户数比例55%”。网商银行披露的口径则是,2023年累计服务小微客户数超5300万。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评价到,互联网型银行2023年业绩表现优良,营收净利普遍双增,反映出行业头部机构在探索业务模式的路径中取得长足进展。

而在优秀的数据表现背后,一些“小插曲”仍然存在。相比于亿联银行1.4亿元的净利润,年报显示,2023年其利润总额仅为5212万元,同比减少51%。

净利润由利润总额经过税费扣除而来,一般而言,净利润低于利润总额。北京商报记者同时注意到,网商银行也出现了净利润高于利润总额的类似情况。对此,网商银行解释到,净利润高于利润总额为正常的财务报表调整所致。

02

信贷规模持续扩张,转型信号显现

6家互联网型银行净利增长,得益于信贷规模的持续扩张。微众银行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393.61亿元,同比增长11.3%。其中,微众银行利息收入397.54亿元,同比增长20.45%,主要是生息资产规模增长所致;利息支出95.92亿元,同比增长19.38%。利息收入增速快于利息支出增速,成为了其净利增长的主要原因。更具体来看,利息收入中信贷业务利息收入为375.82亿元,同比增长21.49%,占比则由2022年的93.7%提高到了94.5%。

个人消费贷仍为微众银行的主要业务。2023年末,微众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2146.43亿元,同比增长22.46%,占总贷款余额比重为51.78%,但该比例较前几年有所下降。

网商银行2023年营业收入187.43亿元,同比增长19.49%。其中利息净收入150.82亿元,占比达到了80.46%。

2023年,网商银行实现了彻底的改革。根据蚂蚁集团的组织变革,网商银行不再经营消费贷业务,客群全部变为了小微企业、个体户、经营性农户等群体。2023年,网商银行表内新发放贷款1.46万亿元,服务客户数1286万户。

“向结构求效益”,网商银行加大了贷款投放,提高贷款占总资产的比例,并大幅提升资产使用效率。数据显示,网商银行2023年全部贷款增速达到18.58%。其中,在业内零售贷款投放普遍较为乏力的情况下,网商银行加大了对公端信贷的投放,公司贷款余额同比大幅增长99.42%。

苏商银行表示,2023年业绩表现符合预期,营收和净利实现同比增长,主要来自于服务客户数量的扩大,生息资产的合理增长,同时严格控制成本,从而保持了较好的盈利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年报中不少互联网型银行都提及了小微企业贷款收入贡献占比的提高,这也成为了各家业绩的核心增长点。

例如,微众银行表示,2023年持续扩大小微企业贷款覆盖范围和提高资源配置支持力度,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比上年末增长29%,占各项贷款比重超45%,普惠型小微贷款当年发放利率比上年下降0.03个百分点。

苏商银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93.19亿元、在贷户数30万户,较年初增加8.4万户。百信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规模近63亿元,较年初增长59%;服务小微用户16万余户,较年初增长169%。新网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08.16亿元,较年初增速达103.7%。

在分析人士看来,多家互联网型银行强调小微企业贷款的提高,释放了一定的积极信号。苏筱芮表示,这一方面旨在响应监管精神,身体力行为小微提供资金助力,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互联网型银行助企助微的可持续性。

03

资产质量仍承压,需要找准定位

事实上,服务小微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小微经济仍处在恢复阶段、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加速、获客渠道风险等仍是业内公认的难题。

带来的直接影响便体现在不良上。截至2023年末,网商银行不良贷款率(逾期30天口径)为2.28%,比年初上升0.34个百分点;逾期60天和90天的口径则分别为1.87%和1.29%。

对此,网商银行表示,“在2023年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消费相对疲弱、小微信贷行业不良风险压力明显上升的环境下,本行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深化经营,把风险管控放在第一的位置,采取控风险、调结构的策略,多举措保障对小微信贷服务的延续性”。

其他几家来看,不良贷款率这一指标有的略降,有的基本维持稳定。2023年微众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46%,较2022年下降0.01个百分点;百信银行不良率降至1.36%,较年初下降0.12个百分点;亿联银行不良贷款率1.61%,与上年同期持平。

但信用减值损失的增多同样为互联网型银行敲响警钟。微众银行贷款项目信用减值损失为142.46亿元,同比增长1.31%。新网银行该项数据为29.16亿元,增长58.2%。

“互联网型银行是流量与金融的聚合体。在银行业的下行周期里,不良攀升是常态,尤其是对于以服务长尾客群为主,以消费信贷、小微金融和农村金融为核心业务的互联网型银行来说,客群的下沉决定了它们将面临更高的风控挑战。”有业内人士这样说道。而站在流量的风口,许多人选择通过助贷、联合贷款的形式壮大规模拓展业务,其中的风险并不透明。

不过,可以看到,实力雄厚的头部已经开始了行动。微众银行加强贷款减值准备管理,为银行可能遭遇的贷款违约风险提供资金储备。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末,微众银行的贷款减值准备余额达到了213.04亿元,相比2022年末的205.77亿元增长3.53%。

一方面,对不良风险的控制考验着互联网型银行的综合实力;另一方面,在高风险与低息差的市场环境下,许多商业银行也开始瞄准议价能力更强的个人贷款、小微经营贷款等业务,利率甚至更有优势,“以小微为生”的互联网型银行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

找准定位、优化服务,成为众多互联网型银行表态突破瓶颈的努力方向。

新网银行透露,将根据自身资源能力,坚守普惠补位的市场定位和差异化、特色化经营策略,与主流银行优势互补、错位竞争,重点做好线上个人消费信贷、个人经营贷款、小微企业贷款等。

苏商银行表示,苏商银行服务普惠、服务小微,优势在于深化数字技术应用,打造差异化经营模式。2024年,苏商银行将继续推动普惠小微贷款业务发展,确保此类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建议,互联网型银行应找准战略定位并保持定力,不断夯实客户基础,提升持续创新、错位竞争的能力。差异化经营不仅正在为互联网型银行所实践,也将是其未来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特别是要以服务好大量长尾客户的需求为主要落脚点,形成具有差异化、特色化的基础客户群体。

更高效地评估小微企业信用能力以控制不良发生,科技是根本,也是互联网型银行的优势所在。在董希淼看来,更需要互联网型银行高度重视并不断挖掘科技潜力,重视金融科技的投入和应用,注重对科技人才的培养,通过科技手段有效建立风控体系。

04

财富管理类业务规模飙升,填补市场空白

在信贷需求之外,小微经营者的资金管理、理财需求不断提升。在传统业务不好做、银行净息差普遍承压等背景下,战略转型、探路“第二增长曲线”成为2023年众互联网型银行“拼杀”的道路。财富管理类业务成为机遇之一。

北京商报记者获悉,网商银行各项业绩指标稳健增长背后,得益于理财代销、支付结算等交易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交易银行作为该行的“第二增长曲线”已起步。

网商银行年报显示,2023年,网商银行通过与23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合作,为小微商家提供专属理财产品。截至2023年年末,网商银行理财代销余额超过5000亿元。此外,网商银行管理的客户资产规模突破8000亿元。无论是代销规模还是其管理客户资产,均已超过网商银行表内总资产。

“微众银行财富+”是微众银行的财富管理业务,主要以数字化手段提供金融产品销售服务。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过去一年,微众银行的合作资管机构明显增加。截至2023 年末,“微众银行财富+”已与23家理财子公司、71家基金公司、7家信托及11家保险公司开展代销业务合作,代销产品超4900只,产品池扩充为原先的近3倍。

数据显示,微众银行2023年末管理资产余额2577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7%。微众银行表示,该行资产管理规模的增长主要得益于代销业务增长的带动。其中,代理销售以资管产品为主,资管产品余额为22008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在微众银行2023年代理业务手续费收入同比增长13.2%达到114.9亿元的同时,代理业务手续费支出同比降低了7.89%。由此看,代销业务也为微众银行业绩作出了贡献。

同微众和网商相似,大部分互联网型银行涉猎的财富管理类业务,主要是代销。亿联银行也在年报中提及,“坚持推进数字化战略,不断完善互联网运营体系,稳健开展理财代销业务”。

从营收结构来看,除了贷款规模扩大,有银行业绩的增长也不乏与这类业务关联。对比2022年同期,亿联银行的“非利息净收入”由负转正,增长达762%;百信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2023年为1.52亿元,同比增长68.9%。

“财富管理业务是新型银行的业务增长来源,具有长期性和专业性。”苏商银行表示。

从服务对象来看,小微企业作为下沉市场的长尾客群,有效贷款需求在减弱,而理财需求却不断增强。对传统银行而言,大型企业的大额资金管理、个人消费者小额但波动规律的资金管理,市场上都已经有了成熟的产品和服务,但规模介于两者之间,且高波动、高流动性要求的小微商家的现金管理需求,目前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正因如此,以小微企业经营者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互联网型银行,自然瞄准了这一市场空白。

为什么互联网型银行理财等交易银行业务能有较快发展?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一方面是客户基数的优势,除了贷款需求之外,小微客户本身就有理财需求,尤其是那些在互联网型银行收款、记账的生意人,“顺手就把财理了”。相应地,这些小微经营者很自然转化为理财产品的用户,经营、理财两不误。

与此同时,互联网型银行在风控上的天然技术优势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助力。在理财产品的甄别和上架过程中,可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做好供需匹配。

2023年中国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达26.8万亿元,代销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前景广阔。“能够探路第二增长曲线,反映出互联网型银行自营渠道的优势逐步凸显,通过扩大外部‘朋友圈’的方式,既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加丰富的产品服务,也能够为自身增加多元化收入。”苏筱芮如是说道。

0 阅读:0

消金界

简介:消金界,您的消费金融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