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之后的张学良,可能与我们口诛笔伐的张学良不太一样

凡人看青山 2024-03-28 10:48:33

九一八事变后,没能及时的组织反抗,最终坐视东北沦陷,这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痛,这也是大多数人痛骂张学良的原因,毕竟日本对东北虎视眈眈三十年都没能得手,偏偏是在他张学良手里丢了,不管过程如何,就看这个结果骂你张学良就没错。

但事实上,如果真的看过张学良、何柱国以及戢翼翘这样的东北军高级将领回忆录,再对照政协文史资料,就会发现张学良可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不堪,这一时期的张学良也是充满了国仇家恨却不得施展的矛盾。

日本觊觎东北多年,只因张作霖父子两代一直巧妙周旋,与日本的关系也是若即若离、周旋得当,加之东北军实力日强,给与日本在东北的驻军——关东军也不敢正面侵占东三省。但是,中原大战后期,张学良带领奉军入关,这个举动对于平息当时的国内军阀混战,促进民国统一确实有实际意义,对于东北军来说再一次把影响力扩张到关内,也是高明的点睛之笔。

但也为日本对东北下手留下了隐患——兵力空虚。

当时因为中原大战,张学良率领东北军主力出关武力调停,不但把精锐主力都带到了关内,甚至把连黑龙江的两个国防旅也都抽调出关,最后奉天地区的正规军只剩下3个旅,总人数大概两万人左右,而沈阳则只有王以啠的独立第七旅(7000人左右),其余都是警察等非正规部队。

虽然当时的关东军人数也不多(10400人左右),但人家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作战勇猛,一个日本兵可以抵得上3-5个甚至是10个中国兵,所以东北留守部队在人数上占优,战斗力上处于下风。

当张学良带领主力部队全部出关后,这对于日本关东军本身就是一种刺激——毕竟这是东北最空虚的时候,没有更空虚的时候,日本也正是明白这个道理,于是先下手为强,对着沈阳的北大营就进攻。

九一八那天晚上,张学良十一点多知道日本的攻击是打算调兵开干的,毕竟他老张家的全副身家和地盘都在东北,要是东北没了他们东北军就都是无根的浮萍。而且张学良从骨子里是一个骄傲、热血但爱国的人,他也不能容忍老家被日本人占去。

但是,易帜之后,奉军之所以改叫东北军,就是因为东北军服从国民政府的领导,在外交方面完全交给国民政府处置,这在地方势力处理外交中很被动,所以当张学良电话请示反攻的时候,蒋介石就明确表示:“不能还手。如果我们还手他们会说我们先动手,在国际上就说不清了。我们不还手让他打,我们在国际联盟好说话”(此为何柱国回忆录原文)。后来张学良还让亲信将领带着请愿书到南京向蒋介石面陈利害关系,但蒋介石就是八个字:忍辱负重,大局为重。

在蒋介石代表国民政府严厉命令下,张学良如果下令还手就是抗命,张学良作为国民政府的下属,终究还是服从了蒋介石的命令,下令不抵抗,最终导致东北三省在三个月内完全沦陷。

东北沦陷,张学良的责任首当其冲,这个无可厚非,无论是张学良自己还是东北军的高级将领,对于此事的看法都颇为一致,也不避讳。但蒋介石作为国民政府当家人,他一再严令不许抵挡,易地而处,这种涉及两国外事甚至战争的情况,谁又能说我不服从国民政府的命令,我就自己拉队伍和日本人干呢?况且没了东北的基本盘,没了沈阳兵工厂,东北军的实力大打折扣,如果这时候反攻还没有国民政府的支持,那更完蛋了。所以说当时张学良的处境难就难在上边不支持,下边不了解,最后的结果是上边甩锅,下边埋怨,一个不抵抗将军的帽子让张学良带领一辈子也摘不下来。

对于九一八这个事,张学良作为地方大员,绝对守土有责,但在东北易帜后,张学良将东北的外交都统一转交给国民政府,这也是导致东北军被动的原因之一,但话又说回来,外交统一也是张学良支持国家统一的一个表率,如果张学良既不服从国民政府的外交统一,还不服从国民政府的命令,那他的易帜就更像是儿戏而非真心爱国拥护统一。

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形势下,东北沦陷。如果张学良当时立即组织反攻,即便抢不回东北,那是战力的差距,但一枪不放这个结果是所有国人接受不了的。偏偏这个事情还是蒋介石下令的,张学良对这位结拜大哥始终是敬重的(即便是蒋介石囚禁张50多年,张在回忆录里也觉得蒋很好),所以最终张学良扛下了所有关于九一八不抵抗的骂名。

不得不说,还是蒋介石技高一筹,自己出的主意,张学良办的事、背的锅。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