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黄权投降曹魏后,刘备为何还会善待黄权的家眷?

史说新读 2022-09-23 17:54:21

黄权投降曹魏后,刘备善待黄权的家眷主要有两个原因,客观上是黄权并没有做出对不起刘备的事情,主观上是刘备和黄权君臣相得益彰,互相钦佩,从而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为何这么说,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一、黄权其人其事。

黄权是巴西郡阆中人,是土生土长的益州人。在他很年轻的时候就为郡吏,由于出色政绩而被刘璋召为主簿。

公元211年,别驾张松受到曹操的怠慢,又不满刘璋所为,企图引入刘备取而代之,就劝刘璋迎接刘备入川以共同对抗汉中张鲁。

对于张松的想法,身为主簿的黄权极力反对,他认为刘备是枭雄之辈,把他迎接到蜀中来,很难以属下之礼来对待他,可是蜀中也很难容下两个君主,如此一来,作为原主人的刘璋就有累卵之危。可是刘璋听信张松之言,坚持迎接刘备入川。

刘璋不听黄权之言,又怕他从中掣肘,于是把他外放到广汉县担任县长之职。

此后不久,刘璋和刘备反目,刘备率兵攻打刘璋,经过数年征战,许多郡县望风而降,而黄权闭门坚守不愿投降,直到刘璋投降后才归顺刘备,被封为偏将军。

曹操南下攻占汉中,张鲁狼狈逃往巴中。黄权立即向刘备进言,认为汉中如同蜀地的臂膀和大腿不能够失去,要避免三巴地区不受侵犯,必须保护好汉中。

黄权有此认知和他出生于巴西郡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巴西郡毗邻汉中,深知汉中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刘备让黄权担任护军带着诸位将领一起进入巴中,准备迎接张鲁。可是张鲁已经回到南郑投降曹操。

于是,刘备加紧了对汉中的争夺,最后经过汉中之战,汉水之战等数次大战,终于在汉中击败了曹操,将曹操逼出了汉中,最终夺取了汉中。

虽然此后许多战役都是法正从中参谋和谋划的,可是最初提出建议的却是黄权,因此刘备称王之后封黄权为治中从事。

二、黄权为何要投降曹魏?

刘备汉中称王后,关羽发动北伐。孙权从后偷袭南郡导致关羽兵败而亡,刘备在荆州的地盘也被孙权悉数夺取,从而打破了隆中对夺取天下的战略构想。

刘备对孙权背信弃义的行为感到非常愤怒,于是发动东征。黄权眼见刘备铁了心要攻打东吴,于是对刘备说道,东吴水军强大,而我军顺江而下,进攻容易后退难。不如让我带着先头部队前去试探,你就在后面坐镇指挥。刘备见黄权变相的反对东征,就将他封为征北将军,带着水军都督江北军队去防御曹魏的偷袭。

夷陵之战以刘备失败而告终,黄权都督的江北军队也被孙权的水军截断了归路,没法回到蜀地中去。于是带着部下投降了曹魏。

此时的黄权面临三个选择:

第一个选择就是战死不降。六月的时候,刘备已经兵败,黄权军失去了过江的机会,只能留在北岸。看着游弋在长江上的孙权水军,黄权也只能望江而叹。黄权即使想带兵去和孙权军拼命,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任何机会了,求死而不能。

第二个选择就是投降孙权。刘备东征本就是为了讨伐东吴,孙权是刘备的死敌,此战一败涂地,更是激发了刘备对江东的痛恨。黄权如果跑去投降孙权,这岂不是在伤口撒盐吗?失败本来就是一种非常耻辱的事情,自己忠实的部下居然又投降了,这不是更加令人感到耻辱了吗?善于揣摩人心的黄权当然知道这个意思,因此投降孙权绝对是不可能的选择。

第三个选择就是投降曹魏。既没法战死也没法投降孙权,剩下的出路就是投降曹魏。在僵持了一个多月后,黄权帅众投降了曹魏。黄权这么做既避免了全军覆没,也给刘备留下了足够的尊严。

对于黄权而言,这么做也是逼不得已吧。毕竟曹魏虽然是敌人,也只是长远的敌人,却不是眼前的敌人。樊城之战的失败也不是曹魏造成的,夷陵之战也不是败于曹魏之手,真正地造成这种耻辱的是东吴而不是曹魏,这笔账要算也只能算到孙权的头上,而不是曹丕的身上。

黄权最终选择投降曹魏而不是东吴,也算是对得起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吧。就像当年刘备入川攻打刘璋,而黄权闭门坚守一样,做到了一个臣子应该做到的本分。

三、刘备为何善待黄权的家属?

刘备不仅是一个仁人,更是一个讲义气的人,对百姓的仁,以及对身边人的义。如果没有对比,大概就不会觉得这种差别。刘备征战一生没有屠杀过一个老百姓或者一座城池,在他的眼里,天下的百姓都值得善待,怎么下得去屠刀呢?

如陶谦一份求援的信把千里之外的刘备叫去救援。兵力不足,物资不充沛,刘备却沿途收留了大量的流民一同跟随。再如长坂坡带着十余万百姓迤逦而行,丧失了占领江陵的机会而不愿意丢弃他们。

不管是徐州的刘备还是长坂坡的刘备都体现了对百姓的“仁”,正是这个“仁”让许许多多的百姓愿意和他共生死,也是他创立蜀汉的最基本盘。

又如跟随他多年的糜芳、孙乾、简雍、伊籍以及刘琰等等,伴随着他一起出生入死数十余年,没有太多的功劳却也有苦劳,因此建立蜀汉后,刘备给了他们崇高的地位和俸禄,这体现了刘备作为朋友讲义气的出色表现。

反观曹操那些儿时的伙伴如娄圭、许攸等人却惨死于他的屠刀之下。如果是你,你愿意做刘备的朋友还是曹操的朋友呢?我想大部分还是选择刘备吧,够义气!

刘备对百姓的“仁”和对朋友的“义”无不体现了刘备仁德的思想。

放在黄权的事情上,他也对得起刘备,对得起作为一个臣子应该做的事情。

首先他劝过刘备,做到了有言在先;其次陷于绝境而坚持了长时间的战斗;最后选择投降曹魏而没有投降孙权给刘备留下了足够的尊严。

可见,正如刘备所言的那样,黄权对得起我,是我对不起黄权。既然这样为何要去为难他的家属呢?

再说,刘备此时去为难黄权的家属对他而言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呢?跟随黄权一起投降不是几十人而是将近万人,难道这些人的家属都要处置吗?既然如此,为何不都得到宽恕呢?

夷陵之战死的人已经够多了,本来就是刘备决策的失误,导致了许多家庭丧失了大量的亲人。如果要追责,应该是追查刘备的责任吧?如果本末倒置去追查黄权的家属,反而会寒了许多人的心,这么下去,必然导致人心丧失,影响已经陷入困局的蜀汉。

正是如此,刘备选择了不追查黄权的家属,反而宽恕了他们,最后赢得了许多人的赞许。比如黄权留在蜀汉的儿子黄崇最后追随诸葛瞻战死于绵竹,为蜀汉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这也算是刘备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吧。

四、总结。

黄权投降曹魏后,刘备并没有追查黄权的家属,反而善待了他们。留在曹魏的黄权也没有放弃初心,一如既往地坚持本心,并没有表现出对蜀汉的仇视。

因此在他的有生之年中,并没有为曹魏出谋划策进攻蜀汉,也没有从言论上攻击蜀汉。当刘备去世之际,曹魏群臣互相祝贺的时候,唯独黄权没有露出笑意。在大家谈论诸葛亮的时候,黄权总是站起来赞叹不已。

此后,黄权任职于南阳的时候,还为已经死去的诸葛亮修祠祭祀,成为最早纪念诸葛亮的人。

在他去世后和妻子葬在南阳独山之上,其墓前树立这四块墓碑,其中两块是魏明帝曹睿所立,另外两块是其子和故吏所立,可见黄权的一生不但得到了蜀汉称颂,也得到了曹魏的敬重。

做人做到黄权这样,实属罕见吧。

0 阅读:151
评论列表
  • 2022-10-12 13:59

    黄权的人格魅力不错,司马懿说黄权深的像一口井。曹丕也很喜欢他,作为一个降将,已经很不容易了,看看于禁,麋芳的下场

史说新读

简介:喜欢历史,正能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