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人如此贪婪,既要、又要、还要?

职场蛙 2023-04-11 20:11:57

今天标题一看,大家估计认为是讲大道理的,其实是因为最近来寻求逆袭的提问变多了,我想专门来一篇文章说明一下。

我倒不是说既要、又要、还要,就完全不正确,主要还是得看不同场合。用反例来说,有某国说要跟别人竞争,但是它明里暗里都打压别人,希望将别人打残去参加残运会,这样他自身才能胜出。

这明显是不对的,事物不会顺着他的一厢情愿在发展。他自己内部较乱,矛盾难以调和,所以试图从外交来找到矛盾并充当缓解器。不仅仅美国了,当下整个美欧西方,政客不断出访、貌似对外交特别上心,其实他们是在国内问题上不愿意面对,出来透透气,回去就只做鸵鸟。

中国古语也有,“既要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从这种矛盾的纠结,可以看出来人总有矛盾的时候。有些国家不但一直打压你,又装作跟你友善,还要你帮忙,但是他坑害你的动作却一直不断。天下没有这个道理,也说明它到了黔驴技穷的时候了。这是不可取的,最后坑害了自己。其实已经在坑了,说起来控制自己的通胀,还要实行经济紧缩政策,哪知道自己的银行出了问题又一朝之间大放水,将前功尽弃了。这种充满矛盾的操作,不可取。

我们的职业人生,尽量不要也犯这样的错误,既要,又要,还要,这本来就是心大,而且三个“要”的诉求有矛盾的地方。我们群友中也有类似情况,比如有人问从上海回了老家如何找到工资翻番的工作;有人失业了问如何找到比原来更好的且直接能进入大企业的高薪工作还得跨行跨岗晋级;有女孩要找到比自己大甚至十来岁但要求“感情经历简单”的高富帅男朋友且该男只知道宠她......其实无论男女,都有寻求婚姻逆袭的情结,可以理解,但不能死守。

古往今来,很多时刻大家都期待好事成双,比如两全其美、一举两得、双赢、龙凤胎,等等。不过大家要记得,人生在世,十有八九之事是不顺利的,你有一个成功的概率比如大概10-20%,那么就同一类事情能同时有两次好运气,其概率就只剩下1-4%了。这是小概率,当下叫做幸存者偏差。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更何况既要、又要、还要的多重逆袭。比如这些:一举三得,多赢,五福同门,八面玲珑,千禧,万岁......概率就无限下降,万分之一,百万分之一,甚至接近于0了。

可惜,人作为高级动物,总是喜欢追求个人自身的例外论。尤其小时候被书本中各种传奇故事、名人传记所激励,以为自己也可以重复历史故事,甚至好上加好,再造奇迹。

小时候都觉得自己潜力无限,在自己身上有各种可能,追逐狭路相逢和极小的成功概率。其实,这叫做运气。成功中,汗水并不是占据99%的绝对份额,也许运气才是。所谓“灵感”,不过是运气的矮化,明明是运气,顶多叫做长期坚持不懈下的小概率。意思就是,坚持到底,基本是失败的。

我们投简历找工作,被拒绝是大概率事件,你并不要光觉得自己岗位行业不对口所以被拒绝;其实你即使岗位和行业完全对口,也大概率会收到“对不起,您的行业和岗位经评估不符合我司要求”的拒绝信。

总之,我还是希望大家更接地气一点。但是,以上实话,在书本、媒体、影视、长者那里,都不常见,世俗也大多时候不告诉你真话。所以一代一代的人,会前赴后继去追逐小概率,追求没有未来的坚持,甚至往坑里面跳,类似飞蛾扑火。

我们小时候,经常喜欢同桌的异性同学,恨不得将来俩人走到一起。其实这个“既做同桌又做人生伴侣”的概率,是极低的,年龄越小,概率越低。

我就讲个自己的故事,我高三喜欢了一个女同学,关系非常好。我俩居然一起去上厕所,在厕所门口分手,各自进男女厕所门,然后出来后在洗手的水龙头那里“先好先等”。当然,我们教室离厕所比较远,这给我俩增加了彼此爱慕的散步上厕所的机会。

我当时就觉得今生无论如何也要跟她在一起,至少考上同一所大学。然而现实是,我俩填写高考志愿时根本就没有商量,她也是她父母帮她填写的志愿,我俩的分数高低档次又不尽相同。何况我们并没有确立所谓的恋爱关系,且双方父母也都不知道。

可见,高三爱慕的男女同学能走到一个大学,都很困难,就别说毕业后还能去到同一个地方就业、恋爱、成家,最终白头偕老了。

我“死性不改”。到了大三终于谈恋爱了,我那时也是觉得大学的女朋友肯定将来会跟我结婚的。结果,谈了4年多,在我工作后已经持续用邮政汇款给了她一两万生活费之后,还是收到了她分手的短信:“我找到新男朋友了。”

可见,大学里的同城哪怕同校的男女朋友,将来走到一起的概率也不高,很多就是殇恋。

在学业方面,大一到大三,一直有人要从材料专业换到机械设计专业,又有机械要换到电气专业的,还有自动化要换到信息专业的......我就不知道这些人为何要换专业,难道将来毕业时找的工作就比不换专业的要好?这都毕业二十年了,我看这些人未见得,大多并没有任何突出的地方。

继续,毕业后求职,比如你肯定想延续在这个城市生活了4年的人脉和经验,自然很多人会留在大学所在城市就业,憧憬在此的事业发展会比去其他陌生城市更好。

我看也未见得。大学那几年只是留给你在那座城市的记忆,属于青葱岁月的美好,说那座城市未来也能给你提供一个成功的事业,这个既要还要的概率都已经大大降低了。

此后,跳槽。

你开始投简历,大概每投递100份简历才有1个面试机会,但很多人期待投递10份简历就迎来2次面试,这是不现实的。结果就是自己找不到工作、郁郁寡欢,还开始怀疑人生。

接着面试,明明行情是10个面试大概2个有下文,但总有人去追求面试技巧,目的是期待每次面试100%的成功率。这种面试技巧并不存在,但他们会花各种钱财去买,这就是智商税。

再接下来,可用来操作的金钱就更多了,坑也就随之而来。

比如有人进了一家大公司,期待这个岗位也是自己喜欢的。结果没做几个月发现很乏味,一点也不喜欢了。这就是没分清工作跟爱好的关系,前者是你用来赚钱的,不需要你喜欢。后者是你的爱好,属于娱乐范畴的事物,通常属于消费品,是用来花钱的。

又想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又想顺便将钱也赚了,这就是“一举两得”的侥幸心理在作祟。结果基本是失望的。

你看下图,这位女孩想改行去做教练,月入15000,你觉得可行不?

这实际上就是不想上班了,想在发展爱好的同时顺便将钱也赚了。

其实健身教练就是个销售,底薪两三千+提成的销售员,并没那么容易做,而且健身会所一般就是小作坊,催人办会员卡,然后老板极容易跑路,此后你就跟着成了骗子。

你可能看到了一个台湾健身网红刘老师的视频很火,遂想改行。要改的话,你也是工作之余去做,做成副业,直播也行,这才是相对可行的。记住,在你身上,基本不会出现偶然的小概率。

就这个“1)改行2)做教练3)轻轻松松月入上万”,就已经是一个既要、又要、还要的诉求,已经非常不容易实现了。我们居然还真的有多达上百位群友曾经付诸了行动,你都难以想象,他们真的去做教练或者健身达人去了。当然,后来他们基本都继续回归正常行业打工去了,几乎无一幸免。这就是个大弯路。

我曾经有个女同事辞职做了教练,不久她甚至投资开了个健身会馆,结果花了3年,倾家荡产,离异因为老公离他而去了,健身馆也只能倒闭。她来向我求助,请求指导,问如何重返职场。

这是我唯一一次不惜造假的帮忙,那是好多年前的事情了。最终我帮她伪造了在外企500强做了3年采购主管的工作经验。那次也有严格的第三方背景调查,可谓巧夺天工,最终通过了背调。

此后我再也不帮了,成本太高,我找了五六个总监级别的人帮她背书,各种证明、推荐信、邮箱、敲章、说辞等等,我请这几个总监好友吃饭和所透支的人情成本,折合成现金估计没10万也有5万,真是吃力不讨好。

但是以上这个“改行做教练”的行动,是不靠谱的。将爱好甚至想象当作了事业,这是期待本不存在的美好,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

与此类似的例子就太多了。

遇到一个年轻帅气的上司,期待他正好单身、同时也喜欢自己;

报名了MBA,期待学费低、容易获得证书、立马可以用来找到好工作;

在职期间拿着工资,想入个股或者炒股来顺便发点财;

孩子出生后,给孩子找早教,突发灵感,自己就辞职去做早教老师,很快各种借钱开了个早教班;

自己内心有情绪无法纾解,遂网上报了个心理咨询,被辅导后感觉好多了,遂想改行做心理咨询师......

我们真的有多达上百位宝妈群友,准备改行做心理咨询师。她们清一色年龄在31-39岁之间。

通常是这样一个心理发展历程:

她有些困惑和生活压力-->网上几百上千块报名了一个心理咨询课程-->发现心理咨询师也不过就比自己大了几岁但很善解人意-->就又续费了几千上万咨询费跟心理咨询师继续聊天-->发现心理咨询师不但能帮助人、还很赚钱、人又轻松-->“我不如自己也做心理咨询师”-->我先辞职找个轻松的工作-->干脆不上班备考心理咨询师-->同时我准备攻读心理咨询专业的在职硕士-->硕士毕业后我找心理咨询相关的工作-->这样我不但在中年改行换岗实现了华丽的转型,而且还能帮助更多的人尤其姐妹们,这是积德还有收入!

一个一举多得的创意就这么在一个普通的宝妈内心产生了。其实她这个路数已经若干人试过、走过了,基本都没走通。最后被发展做了下线,成了微商了,但这位宝妈群友却浑然不知,还在想着自己一举多得的美好转型。

面对平时甚至身处逆境中还在寻求的一举多得,我就不再多说了,希望大家打破幻想,务实为好。

本文以一个相对知名的案例做结尾。

上海有位海归学妹回国后,因为不大会求职而一直失业,后来她发现跟她有同样困惑的人很多,即回国后来到上海找不到或者不会找工作的学弟学妹越来越多。遂她突发奇想,要不成立一家公司专门帮助海归求职?

于是,她发动家里的关系,还吸引来了2轮国企的融资,企业最终规模做到了100人,落座徐家汇某写字楼,估值2个亿。

但是本身自己就不会求职,没有任何的失业解决方案。道听途说学了我幽哥的一部分海投技能,主要业务就是让员工帮助海归硕士做性格测试,然后帮海归们海投简历,接着告诉求职者客户,说这些面试机会都他们公司的人脉关系提供的就业机会......

就这种骗人的服务,针对海归生每人收费29800元。第二年为了吸引融资,做好PPT演说,就将针对海归的收费标准提高到了59800元,并扩大受众到每年近1000万人的国内应届毕业生,针对国内毕业生收费只要一半价格!

但是,这种咨询显然是不解决客户的基本就业和职业规划诉求的,于是官司缠身,难以为继。终于倒闭了。

她的公司叫职业蛙,跟我的职场蛙只一字之差。

倒闭时间是2022年2月28号。其实我是看着这公司从开始到结束的。

我也在此过程中做过精准的判断,大家看下图日期。

由以上可见,自己找不到工作,然后就去放大跟自己一样遭遇的学弟学妹找不到工作的焦虑,继续贩卖焦虑,趁此想做成一个大的产业......

这种一举多得的操作,看起来完美,其实充满谎言和欺骗,是没有好结果的。即使家里再有关系,也不过是浪费了关系,且辜负了无数学弟学妹的期待、金钱和青春。

再次希望各位星友、群友和读者,目标要务实一点,尽量别既要、又要、还要。

2 阅读:40

职场蛙

简介:开发中国职场第三条道路(求职、职业规划、财务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