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由一道历史选择题,想到的

有所思课程 2024-04-19 07:06:53

​这是七年级历史下册一道选择题,其实也是一道比较简单的选择题,但是班上的同学答案却是五花八门…

是什么原因造成同学们的答案各种各样呢?

我觉得,首先就是审题不严。

其实,做题时,不去考虑是否能够读得懂那一首诗,要落实到最后四个字“西去和亲”,能够想得到这肯定是一位女人,那自然是不能够选择作为男人的张骞。

二,基本的历史史实认识不清。

不知道文成公主是和亲史上一个相当著名的人物,当然忘记了李清照是宋朝的一名女词人,然而,在选择武则天的时候,也压根儿没想到她是皇帝,怎么可能会去和亲呢?

三,对于历史学科的兴趣比较淡薄。

只要是历史的题目,看都懒得去看,直接就把答案写上去了,哪里还用得着去考虑排除法之类的东西?

在新高考日益重视历史的前提下,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大概还是不那么重视历史,觉得死记硬背不太符合他们的心智,他们喜欢且愿意让历史是开卷考试的方式。

觉得开卷考试了之后就不用去记忆历史,也不用去记忆那些和自己无关的事件、人物、时间、地点了…

然而,真的会是这样吗?

如果开卷考试了,同学们难道就不用去熟悉书上的知识点,就可以很快翻到书吗?就能很好的组织自己的语言,用历史思维去回答相应的问题吗?

那是否定的。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看到这样现状的情况下,应该加强反思,积极改变。

义务教育阶段的老师,在不增加学生心理负担的前提下,一定要积极的去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激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多一项傍身的技能,这也是无愧于自己职业的一个做法!

0 阅读:4

有所思课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