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只追年过半百的小老头是种什么体验?几万人没抢到一张票……

萌可可 2023-10-02 10:12:35

听说现在的年轻人追星都追到老头身上去了?

众所周知,演唱会和音乐节,是更适合追星宝宝体质的救命仙丹。

时值“国与家撞了个满怀”的假期,音乐节和演唱会那可是真多啊。

从摇滚到说唱,从民谣到流行,从快乐再就业的张远,到主业相声副业唱歌的薛之谦,应有尽有,主打的就是一个全方位扫射。

不过要说这些天里最出圈的“显眼包”,当然还是要数著名的音乐指挥家伍佰老师。

别人演唱会气喘吁吁唱跳好几个小时,大家夸他认真敬业,

到了伍佰老师这边,伴奏一开,小手一挥,观众自己唱得老开心了。

凤凰传奇让大家分男女拉歌比比那边的声音大,

伍佰老师就一个手势让观众席玩音浪。

杰迷五迷老师们都在舞台底下怀念逝去的青春,

我们伍佰老师观众席从70后直接跨到00后。

这么多一样的受众,怪不得隔壁“三巨头”之一的汪苏泷能直接抄作业。

都说文艺圈不分家,音乐界这边有伍佰老师坐镇,咱作家圈的余华老师同样是年轻人里的顶流。

前两天去韩国开签售会,不少人甚至凌晨三点就去排队,喜提cp29同款大通铺,

现场人山人海的全是年轻面孔,

而书迷太热情的结果就是我们余华老师直接签名签麻了,头脑放空,双眼无神,手上虽然没停,但魂早不知道飘哪儿去了。

现在的年轻人,怎么追起这些年过半百的小老头了?

年轻人追小鲜肉,大部分都是始于颜值,

但如果追星对象换成小老头,那么爱上的第一步一定是他们的才华。

作为一个歌手,伍佰老师的词和曲很多都是自己来,是实打实的创作型歌手。

有人说,伍佰的歌之所以能做到雅俗共赏,得到文艺青年和普通大众的一致好评,就是因为他的歌词虽然质朴,但意境深远。

就拿《夏夜晚风》来说,那一句“夏夜里的晚风,吹拂着你在我怀中”,那可真是一听就明白啥意思,但细品又确实别有意趣。

而伍佰老师磨砂般的嗓音更是给他的歌添了种“将我的心放在你手中”的洒脱和温柔。

从《白鸽》到《泪桥》,从《让水倒流》到《Last Dance》,从《突然的自我》到《挪威的森林》,伍佰老师唱的虽然只是自己的感受,但每个人都能在对生活的咀嚼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怪不得有人评论区写道:初听不识伍佰曲,再听已是二佰伍。

而现在,走在时代最前沿的年轻人们虽然还没到年纪,就已经领悟了生活的真谛,知道了伍佰老师到底有多香。

他们拿着伍佰的歌词,花五百块去伍佰的演唱会见了伍佰一面,然后唱伍佰的歌给伍佰听,让伍佰无歌可唱,净赚五百,

甚至伍佰老师退场后,现场合唱的声音都大到可能让人听力受损。

虽然看起来伍佰老师只是无数听众play中的一环,但那不也是因为人家歌好听吗?

“把痛苦留给读者,把快乐留给自己”的余华老师就更不用说,光是一本《活着》就足够活着了,了不起到要不是互联网太发达会以为他家现在已经变成纪念馆了。

《兄弟》、《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哭喊》也是好到大家会担心被泡菜国偷去申遗的必读书目。

这么看,大家喜欢他们好像也不足为奇。

但是这世上有才华的人千千万,现在更是遍地是专家,为什么就这两位被年轻人“独宠”,还火出圈了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大家真的很少看到他们这样的活人欸!

在别人的演唱会准备高定和设计款礼服时,伍佰老师这边穿着的确良花衬衫和宽松阔腿裤,外加一件纯色外套就上来了,奇奇怪怪的混搭风好像是在释放天性。

在别人想方设法卷妆面搞发型时,伍佰老师直接素颜亮相,汗水油头,邋遢得像隔壁一点不在意形象,长得还有点凶的大叔。

在这一点上,网红@李蠕蠕可谓是模仿到了精髓。

演出的时候也一点没把自己当外人。

全场大合唱就他一个人当听众?不可能的,我们伍佰老师立马化身演唱总指挥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一通神秘手势,直接把全场听众安排得明明白白。

唱众们唱得开心,他就在舞台上走来走去溜溜弯,主打的就是一个陪伴。

几个小时下来,嗓子可能毫发无伤,但腿脚开始酸痛了。

好不容易等演唱会结束,现场愣是没几个人动弹,让走也不走。

伍佰老师直接开始训小辈:你们这些贪得无厌的家伙!

这哪里是顶流歌星开演唱会?明明就是我二叔组局请我去KTV!

余华老师这边就更符合当代年轻人的精神状态了。

写小说就是为了调到不上班不工作,迟到俩小时结果第一个到的文化馆工作,原来那个时候余华老师就领悟了“卷是为了更好地躺”的理念。

韩国签售会那副“上班如上坟”的表情把打工人的怨念展示得淋漓尽致。

签名的时候也像极了我在工位努力找乐子的样子。

读者@蜡笔小心眼zi让她祝自己“暴富”,他偏偏跟人家说有“抱负”才能“暴富”。

读者@张大炮mz把男朋友的名字写纸条上想要个to签,他直接“刘文斌”变成“吴文赋”,仨字改了俩。

好不容易顺着@susu的意,签了个“一辈子不上班”,结果又在扉页来了个转折“在家上班也一样”,直接帮人家升华梦想。

这哪是名人作家开签售会,明明就是我跟怨种朋友的贩剑日常。

很明显,签售会只是余华老师“发疯”人生中的冰山一角。作为一名写严肃文学的作家,余华老师立志于当一名搞笑咖。

当被一个外国记者提问,中国作家和法国作家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他一句“法国作家用法语写作,中国作家用中文写作”,废话又完美回答问题。

有人问他为啥给《活着》打9.4分,他说是豆瓣抄的,为啥扣那0.6他也不知道。

别人在失去双腿的史铁生面前连“走”“跑”这几个字都不敢提,余华直接“走啊铁生,踢球去”,戳人痛处但充满了尊重。

就是说哪个专家能跟我们潦草小狗一样又离谱又可爱?

其实,不管是才华还是活人,伍佰和余华最吸引年轻人的,是他们能够共情,并且愿意共情。

因为共情,伍佰才能写出那么多从60后到00后都百听不厌的歌曲,才能愿意陪着大家在自己的演唱会上放肆玩闹,才能看出无数人快乐狂欢的背后,是一种难以宣泄的苦痛。

因为共情,所以余华知道福贵会说“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洒满了盐”,知道偶尔冒犯读者玩梗其实无伤大雅,知道年轻人上香不是为了躺平,而是另一种形式的上进。

生活中,一些前辈,尤其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前辈,

经常会以一副“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的高姿态,对自己的经验侃侃而谈,而对年轻人的苦痛视而不见,

他们信奉“努力一定会带来回报”的真理,能够自然地说出“工资没涨是你自己不够努力”,却不知现在的年轻人拼了命也无法获得时代的馈赠。

甚至当年轻人向他们寻求建议时,他们想的可能都不是怎么解决别人的问题,而是如何凸显自己的能力。

既然这帮“成功人士”在教小辈上这么不“成功”,也难怪年轻人们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们:少来当爹。

但伍佰和余华却完全不同。

他们细腻到能够马上捕捉到年轻人的苦痛,温柔到任由年轻人快乐玩耍,洒脱到告诉年轻人,别想着什么平衡,累了就赶紧休息。

他们是最贴心的长辈,最成功的朋友,最平易近人的老师。

追这两个小老头追到最后,大家才发现,原来自己追的,其实是现实生活的避难所。

0 阅读:13

萌可可

简介:她因为有一双大眼睛忽闪忽闪地,显得格外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