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张莉身价过亿:58岁依旧未婚,无儿无女难逃红楼一梦

胖月追星记 2024-03-23 13:15:54

“王扶林害了她们,让她们不能出戏,结局就像黛玉、宝钗那样死的死,孤单的终身孤单!”

这是不少人赞同的,87版《红楼梦》的影评中的一句话。

这个“她们”,说的是《红楼梦》中“宝钗”的扮演者张莉,和“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

这样说,是因为他认为张莉受“红楼”影响,至今未婚,无儿无女,实在可叹。

而陈晓旭更是拍完电视剧后走不出剧情,郁郁寡欢,年纪轻轻便香消玉殒,实在遗憾。

只是这两个美丽女人的一生,真的是被《红楼》和王扶林“所害”吗?

张莉的如今,又是如何?

01

误打误撞闯红楼

1983年,王扶林导演要拍摄电视剧版《红楼梦》。

并愿意启用新人,在全国地区进行演员海选的消息传开。

不知凡几的演员们前往试戏,乌泱泱的男男女女互相竞争。

以致于在当时,“红楼选秀”四个字,造就了一场现今人们难以想象的文化热潮。

而在这庞大的应选人群里,有一个张莉,还有一个陈晓旭。

她们不仅争取到了戏里的“钗”与“黛”,更是逆着人群相拥,成为彼此一生的好友。

陈晓旭离世了16年,张莉隔着阴阳,在固定的那一天,陆续送出了16份思念。

她说自己总是做梦,她说陈晓旭总在她的梦里出现……

1965年出生于成都一个小资家庭的张莉,有着川省妹子特有的爽利和美丽。

生活中的富足与快乐,让她的童年满是明媚,也让小姑娘处处优秀。

1977年,出于对舞蹈的喜爱。

12岁的张莉凭着优秀的自身条件,站进了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的歌舞练习室。

别看这女孩人长得像朵需要保护的娇花,性格可是一点都不娇气。

6年的部队的生活,磨炼了张莉的意志,让她思想独立又不拘泥世俗。

要说起张莉与《红楼》的缘分,那还真是一个阴差阳错。

1883年,本是陪着老师的女儿去参加海选。

哪料无心演戏的张莉,即使是坐在海选教室最后一排的座位上。

也被选角老师王桂娥一眼相中,拉进了“大观园”。

1983年底,在全国挑出100多位演员后,王扶林叫停海选,成立“红楼梦剧组演员学习班”。

在学习班,王导不要求备选演员自身要有多么好的演技。

他要演员研习原著,把《红楼梦》读进心里,用真情实感去感受各个角色的命运。

之后根据大家的气质和表演呈现分配角色。

如果没有这一流程,也许18岁的张莉对自己能不能演戏并不多么在意。

随着一遍遍读《红楼》,一夜夜想《红楼》,身与心不自觉地陷入其中。

她不再满足于只当一个阅读者。

她有太多的情绪想要表达,她想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真正见证大观园的繁荣与衰败。

没幻想着要演主角,她将目标定在了“紫鹃”身上,并且向导演争取到了角色。

“紫鹃”是“林黛玉”的丫鬟,而当时“林黛玉”的演员人选,定了毛遂自荐的陈晓旭。

02

因戏结缘成好友

和张莉同岁的陈晓旭是辽宁鞍山人。

出生在东北的她生了副江南女孩柔婉的性子,最爱看的书便是《红楼梦》。

聪明、爱书、听话、安静、文气、敏感……这是陈家人对自家女儿性格的概括。

陈家父母均是鞍山京剧团的成员,父亲任导演,母亲任学员班教师。

文艺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自然爱极了文艺。

14岁,陈晓旭走进鞍山话剧团,开始舞台演绎。

1983年,《红楼梦》剧组全国海选演员的消息传来,陈晓旭非常激动。

她曾说自己从没有过那么渴望去做一件事,她一定要演林黛玉!

当天晚上写下一封情真意切的自荐信。

前脚将信寄出去,后脚她就求着领带批假,她要往北京去。

好在结果也如了陈晓旭的意。

王扶林导演觉得她浑身的气质,忧郁的眼神,柔柳扶风的身姿。

就像是天上掉下来的活生生的林妹妹。

定了“林黛玉”由陈晓旭来演,丫鬟“紫鹃”由张莉拿捏。

演之前有充足的时间,丫鬟自然要与小姐培养默契与感情。

张莉主动靠近陈晓旭,不知道是不是磁场相合。

明明不同脾气性格的她们却有着许多共同话题。

十八九的姑娘 们,研习着一本好似讲着“风花雪月”的书,想象大观园里的情爱飘零。

她们的思想心情被一个个人物拉扯着,总有太多的感受想要诉说。

张莉与陈晓旭非常聊得来,她们对书中人物有着相似的理解。

相似的理解进一步拉近两人的关系。

她们慢慢的,从书本聊到了都喜欢的舞蹈和生活,开始交心。

如果不是陈晓旭,张莉也许不会和与自己性格相合的“宝钗”相遇!

一开始,王扶林对出演“薛宝钗”的演员,意属当时已经小有名气的朱碧云。

他觉得朱碧云有圆而不胖的脸,明若秋水的眼,身上有股富贵气,很符合“宝钗”的形象。

可朱碧云在知道这部剧从准备、学习到拍摄要花费3年的时间,便委婉拒绝了。

就这样,《红楼》主角之一没了演员人选,王扶林只能重新再找。

消息散出去,学习班的女孩子们大多蠢蠢欲动。

张莉也想争取,但又觉得自己长相偏幼稚,可能担不起。

是陈晓旭一再鼓励,说张莉性格外向,谈吐有礼,举手投足间也有富贵气,很适合宝钗。

陈晓旭说不停,张莉不自觉就树立了信心。

加入争取的队伍,王扶林让报名的演员分批扮上“宝钗”的全装。

先看气质和姿态,再看其对角色的理解。

演员一个个过,直到张莉从试衣间里走出来。

好像富贵屋里走出了个自信明媚又落落大方的女孩。

选段一演,正如书中所说那样“年岁不大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

得到王扶林导演的当场拍板,张莉就此与“宝钗”结缘。

紧锣密鼓的拍摄随后拉开。

戏里的黛玉对宝钗从最初的“不忿”“吃醋”到“敬爱”。

戏里的宝钗对黛玉从“无感”“关注”到“怜爱”。

她们仿若情敌,好似朋友,又如知己。

而戏外的陈晓旭与张莉,在一日日的相处中,成了无话不谈的至交好友。

03

“红楼魔咒”如何渡

1987年,《红楼梦》在央视一开播,就受到了无数人的追捧与称赞。

许多人到如今都爱极了这部作品。

有人说,这部剧中演员看起来的年纪,其实与原著中人物的年纪有些出入。

但不能否认,剧中的每一位演员,都高度还原了书中角色的气质和感觉,就像书本照进现实。

特别是“黛玉”和“宝钗”,称得上无人可以超越的经典。

只是谁能想到,一戏而红的陈晓旭和张莉,会被笼上“红楼魔咒”。

将戏外的人生,走成了戏中的样子。

1988年,《红楼梦》带来的热度正盛时。

张莉和陈晓旭携手走进《家春秋》剧组,一个饰演“鸣凤”,一个饰演“梅表姐”。

她们本以为自己可以在演艺界大有所为,却没想到,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家春秋》播出后,不少观众表达不满。

说陈晓旭饰演的“梅表姐”有着浓重的“林黛玉”感觉。

而张莉的一颦一笑,也还是“宝姐姐”的样子。

是演员走不出来,还是观众走不出来?

或许两者皆有。

张莉与陈晓旭,和《红楼》朝夕相处了3年多的时间。

日日红楼,夜夜红楼,学习红楼,演绎红楼。

大观园里的女孩命运飘零,引人叹息。

将这女孩的命运变成自己的,倾情演绎。

演完之后,陈晓旭的气质仿佛和“林妹妹”合二为一。

张莉同样再也摒不掉“宝姐姐”的音容笑貌。

而观众这边。

如果演员在一部剧里演绎得太过经典,很容易让观众对其认知固化。

就像《还珠格格》中饰演“容嬷嬷”的李明启老师。

因为演的太过嚣张可恶,观众只觉得她是个坏人,对她的其他作品不愿买账。

以致于李明启戏路被限制,最后不再演戏。

观众对一个演员演绎的某一角色印象太深,之后不管看这位演员演什么。

都会不自觉地将角色进行对比,评出高低,从而变相限制演员戏路发展。

在观众心里的形象遭到固化,陈晓旭与张莉知道吗?

当然,她们感受到了,焦虑起来,也尽力寻找过出路。

陈晓旭演完“林黛玉”,性格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

她的父亲说:“比以前更加敏感了,也会多愁善感。”

为了平复内心的种种感受,她加入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做演员和主持人,不打算再演戏。

而张莉,她在接触到影视后,爱上了表演,更爱上了影视制作。

只是知道自己似乎被一部作品永久定义了,她虽然爱极了这部作品,但也想有其他发展。

想要发展,就先强化自身。

从部队中出来,张莉考进深圳大学学习,之后又到加拿大多伦多深造,学习影视制作。

04

真人走上戏中路

如果事情就这样发展下去,张莉与陈晓旭或许不再大火。

但人生也不会像《红楼》中角色那样令人唏嘘。

那什么时候,她们把自己演绎成了“现实红楼”呢?

1991年,陈晓旭觉得内心情绪依旧无法平复,她打算彻底与表演分离。

于是离开歌舞团,加盟长城国际广告公司,她另寻赛道,改行创业。

从1991年到2007年,陈晓旭的事业发展越来越好。

2004年被评为“中国30位杰出女性广告人”。

2005年被授予“中古经济年度风云人物”荣誉称号。

只是到了2007年2月,不知是何原因,陈晓旭毅然放弃工作,选择了落发出家。

有人说陈晓旭在追求内心的宁静。

也有人说她是从“林黛玉”的一生中看透了红尘世俗,开始为内心寻求寄托。

就在人们猜来猜去的时候。

2007年5月,一个令人悲痛的消息传来。

41岁的陈晓旭因乳腺癌逝世,她像“林黛玉”一般早亡,让无数粉丝无法接受。

更有无数粉丝将陈晓旭的离世,怪在了《红楼梦》与王扶林头上。

说如果不是演“林黛玉”,陈晓旭不会那么多愁善感走不出戏,最终郁结在胸,香消玉殒。

粉丝说陈晓旭走上了“林黛玉”的路,那么张莉呢?

1990年去往加拿大,张莉想在影视制作方面发力。

她也确实做得很好,为学校拍摄的以自己为原型的鼓励留学生的教育片备受好评。

只是到底没有长久坚持。

1991年,陈晓旭放弃表演开始从商。

1994年,在国外的张莉也放弃了影视,开始从事房地产投资事业。

与演员身份长久告别,在房地产行业干得风生水起,张莉很快为自己积累下了庞大身家。

只是张莉似乎也没能逃离“红楼魔咒”。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嫁给宝玉后便失去了宝玉,孤老一生。

现实中的张莉没有婚姻和儿女,一生孤老。

不是单身主义,张莉只是个不愿将就的人。

她认为自己因为年龄、因为空虚、因为孤独,或者因为合适而结婚。

那就是宝钗与宝玉的婚姻,没有爱,也没有情,婚姻双方终会被折磨得年纪轻轻心已暮年。

将爱情交给感觉,如果遇到了心中所爱,张莉说自己并不排斥结婚。

如果遇不到,那就享受一个人的乐趣,纵使偶尔孤独,心却不会苍老。

张莉享受单身,能拥抱一个人的生活。

可这在世人看来,没有爱人,没有儿女,她的一生就是不完整的,就是老年会后悔的。

美人没有“好结局”,是谁的错?

于是她们被《红楼》和王扶林所害的言论再起。

因为《红楼梦》剧组当年选的演员大多年纪太轻,没有多少社会经验。

一头扎进《红楼》这本书里,去感受体会,之后更是身心融入,仿佛穿越时空般地去演绎。

真真切切地与书中角色走完一生,她们的精神怎能不大受影响?

以致于戏演完了,身心却留下了,在剧情中沉湎不能自拔,最终在现实中,影响人生轨迹。

以致于冥冥之中,她们走上了“黛玉泪尽早亡,宝钗孤老而终”的结局。

但真正说起来,这样的结果,真的是受《红楼梦》和王扶林所害吗?

陈晓旭的父亲曾说过,他的女儿是超脱世俗的。

她寻找到了精神的神往之地,她内心非常满足,并不后悔曾经的演绎。

而张莉虽然不结婚也没有孩子,但只要她自己不觉得遗憾,人生就是无憾。

很多人觉得红楼误了她们。

但她们却觉得一生能与红楼相遇,一生里能有一次演绎红楼的机会,就是非常大的幸运,又怎会相怪与后悔……

结语:

功过得失均由他人评判,是否满足与后悔长留自己心间。

曾经的红楼姐妹花如今虽然阴阳两隔。

她们在大观园中建立的真挚友情却至今未散。

如今的张莉已有59岁,如今的陈晓旭已离世16年。

每年的10月底,每年临逢陈晓旭生日,张莉总说自己梦到了昔日好友。

因为时时想念,所以常常梦见。

87版《红楼梦》被人们奉为经典,永久留存。

陈晓旭与张莉的友情即使隔着阴阳,同样永久留存。

电视剧有着极大的魅力,她们的人生,即使外人觉得有所缺憾,但同样美丽非凡……

0 阅读:476
评论列表
  • 2024-03-23 19:32

    即生莉,何生旭?演的是红楼,绎的也是红楼!

  • 2024-03-24 14:14

    川妹子就是漂亮

胖月追星记

简介:明星不止星光万丈,还有鲜为人知的心酸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