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弟弟输光姐姐17万彩礼引发热议

沐渲酸奶 2024-05-17 10:40:13

最近,我看到了一个人震惊的新闻,一个15岁的弟弟输光了姐姐17万彩礼和父亲辛苦赚来的3万块血汗钱。

这句简短的信息在社会中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我相信很多人读完之后都会产各种猜想。

事实就是这样,贫困的家庭,年迈的父母,负责任的姐姐,不成熟的弟弟。

不仅如此,老父亲因为打工而受伤瘫痪,双拐成了他走路的依靠,完全失去了劳动能力。母亲早年不幸离世。

姐姐已经结婚,带回了17万彩礼,留给弟弟用于未来买房结婚。

然而,弟弟15岁,在应该努力学习的年纪,却着迷于看直播和玩游戏。

接受采访时,这位弟弟说他只是玩了一个叫"小盲盒抽奖游戏",结果越投越多,越输越投。

150,000元的钱很快被他输光了。这根本不是上瘾,明明是赌博!

然而他并没有停下来,反而继续用剩下的5万去享受吃喝玩乐,直到一分不剩。

他说当时的心理状态是"恐惧、懊悔、已经失去理智"。

说实话,当我看到这一切时,我都有点懵了。

他居然一气之下继续挥霍金钱?

一个可怜的家庭,因为一个被寄予厚望的儿子而变得更加不幸……

但是,仔细一想又觉得可恨。

孩子变成这样,到底是谁的错?

老父亲在镜头前痛哭流涕,希望电视台能帮他们要回钱。如果这笔钱没了,儿子还怎么结婚?

讽刺的是,经过电视台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用于游戏充值的15万还真有可能要回来。但用于"忏悔"的5万没法追回。

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游戏平台诱惑你拿钱去玩游戏,但外面挥霍和装大爷可没有人逼你。

现在很多人感慨:社会风气败坏,社会阶层固化,贫困家庭难以培养出有出息的子女。

说实话,我不求贫困家庭培养出富有的孩子,但我希望他们别再培养出这样的"富二代"。

很多人认为,穷人家的孩子应该是像钟朋辰、庞众望那样的。

我指的不是他们的成绩和能力,而是他们的心智。

如果一个人从小家境一般,难道不应该自强不息,努力活出自己的样子,争口气吗?

2022年夏天,被北大录取的钟朋辰立即去帮妈妈扫垃圾。

在得知录取的那一刻,钟朋辰长舒一口气:“我终于可以安心下来,好好地帮妈妈工作了。”

最值得称赞的不是他的成绩有多么好,而是他心无旁骛地做自己。

一家人不攀比、不奉承,积极向上为了一个目标努力。

有一年夏天,天气最热的时候,有人在景区售票处附近贴满了小广告。

趁着妈妈在室内打扫的时候,钟朋辰拿出小铲子,偷偷去铲那些小广告。

他在炎炎夏日里铲了整整一个下午,回到家发现自己的肩膀都被晒伤了。

每个假期,钟朋辰都会出现在妈妈身边,他在景区的保洁工作做得得心应手。

这样的孩子,即使没有才华,也不至于被人戳脊梁骨。

然而,现如今很多孩子越是贫困,越是被娇惯,十指不沾阳春水。

我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大约在2006年的时候,我有一个脆弱的男同学,他喝下药自杀了。

那时候电脑刚开始在乡镇普及,各种好玩的网络游戏层出不穷。

家境稍好一些的孩子可以在家上网玩游戏。

那位男同学就在那个时候迷上了网络游戏,他听着大家议论游戏情节时羡慕不已,经常跟人去网吧。

后来,他实在忍不住,便请求父母给他买一台电脑。

几千块钱,在那个时候可不是小数目。

尤其是对于常年务工的父母来说,他们辛辛苦苦干半年还攒不出那笔钱来。

但问题也出在这里。

他的父母从来不提辛苦,更不愿让他做任何脏活累活。

有什么需求,他只要开口,父母就会咬紧牙关满足他。

他们对他说:“你只需要好好学习,其他的事情都不用操心!”

只有这一次,几千块钱真的让人难以承受。

于是,悲剧发生了。

他一时气不过,喝下了家里的农药。

更让人悲哀的是,直到最后,他的父母还在责怪自己没有及时给他买电脑。

我回到家,告诉父母这件事。

他们说如今流行娇惯孩子,娇惯到最后就是倒过来的天罡。

很多孩子甚至不把父母当人看,动不动就打骂,甚至动手动脚。

那时候,我还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但现在,我看到这种教育方式确实不是个别现象。

最近有一个火起来的梗叫做"斯丹康头油"。

这个词来自一部名叫《包氏父子》的老电影。

很多年轻人看完之后,开始自嘲地用"斯丹康头油"形容自。

电影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江南城镇的一个父子故事,父亲叫"老包",儿子叫"小包"。

老包是秦府的仆人,为他服务了几十年,尽心尽力。

妻子去世后,他把儿子从乡下带到了秦府。

秦爷爷看在老包一直以来的好表现上,破例让小包留下来,并安排他进入名校读书。

老包看到了希望,他幻想着儿子有一天会有出息。

于是,他更加努力工作,过着艰苦的生活,尽力提供更好的条件,只希望儿子能好好读书。

十年很快过去了,小包长大了。

然而,他并没有取得优异的成绩,反而变得娇生惯养、虚荣自大。

因为长期与富家子弟在一起上学,他看到了上层人的生活。

渐渐地,小包开始把自己当作上层人。

别人穿着名牌衣服和鞋子,他也要穿。

别人用昂贵的头油,他也要用。

别人抽烟装绅士,他也开始学着抽烟。

"斯丹康头油"这个梗就是由此而来的。

虚荣还算了,最可怕的是小包没有进取心。

过年的时候,一封信寄来:

他的六门功课中,有五门都是丁级,只有体育还勉强合格。

眼看着就要被开除,老包四处求情、借钱,终于凑够了留级的学费。

然而,老包回到家后,却被要求买"斯丹康头油"。

无奈之下,他居然无底线地偷了少爷的东西...

最终,这种溺爱并没有换来小包的成功,反而让他陷入了麻烦。

由于小包拼命地想要融入纨绔子弟的圈子,他总是像个"舔狗"一样讨好有钱人。

有一天,他在篮球场上把人打成重伤。

他的富家朋友背后有父母的支持,而他这个农民工的儿子只能被迫退学。

这部电影虽然老,但永远不过时。

有良心的孩子看完之后,能从中找到一些真理用于自我改正。

而没有良心的孩子看完之后,只会继续埋怨自己的父亲没本事。

有人说,这是阶层固化的错。

但是阶层固化是常态,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不能因此迷失自我,更不能让孩子的价值观颠倒。

还有一点,我不得不提:

有些父母对于儿子的执念。

在很多贫困家庭中,他们往往偏袒儿子。

很多父母勒紧裤腰带,不愿让宝贝儿子吃一点苦。

即使自己的月薪只有几千块,晚年生活毫无保障,他们也要供养到底。

对于有女儿的家庭来说,他们索要高价彩礼为儿子的婚姻付出。

对于当姐姐的女孩来说,即使有了自己的家庭,还要被逼着为弟弟提供援助。

这样看似是为了下一代、为了血缘尽心尽力。

但实际上,这种过度的溺爱只会养出无法独立、无法理解社会苦难的"富二代"。

俗话说,惯子如杀子。

这难道不是一种剥夺?

这样的孩子如何有自我、有责任心?

这样的孩子真的有能力建立一个健康的家庭吗?

不怪网友嘲笑。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能看懂这个道理的人,应该都是不需要这个道理的人。

也许,这个问题只有时间才能解决。

也许,悲剧将会继续上演。

望这篇文章能够对你有所启发和帮助!感谢你的点赞与分享。

0 阅读:713

沐渲酸奶

简介:一个故事,一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