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抗节:参观北京于谦祠(于忠肃公祠)

关中拍客 2023-12-04 14:42:36

北京市东城区长安街南侧西裱褙胡同,有一座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的于谦祠。这里曾经是明朝大臣于谦故宅,现存建筑为晚清时重建,占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1984年5月24日,于谦祠被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2023年4月20日中午,在北京长安街游览时,我来到南边的于谦祠。这是一座四合院式建筑,坐北朝南,青砖灰瓦。大门上方悬挂着写有“于忠肃公祠”的匾额,在高楼大厦的环绕之下,于谦祠好像是一个孤岛。2002年,西裱褙胡同被拆除,只剩下于谦祠孤独地矗立于此。

明正统十二年(1447),于谦入京为官,开始在此居住。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在钟化民的建议下,在于谦故居基础上,敕建忠节祠,赐额“忠节”。

清顺治元年(1644),于谦祠被毁。清光绪十五年(1889),在原址重建。民国时期,这里成为民居,直到2003年才腾退。2017年6月,于谦祠对外开放,复原展示了清光绪年间祠堂的格局。

走进于谦祠,迎面是一座二层小楼,被称为“奎光楼”。目前,这里的一层是享堂,供奉着于谦的画像,两侧和二楼是以“丹心抗节”为主题的展览,通过大量的图片、文字和实物等介绍于谦生平事迹。

于谦(1398一1457),字廷益,浙江钱塘人。他出生于诗书世家,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二十四岁,考取进士,满怀为国建功的抱负步入仕途。明正统十三年(1448),于谦赴京任兵部侍郎。

明正统十四年(1449),蒙古瓦剌挑起战事,英宗率军北征瓦剌,在土木堡兵败,英宗被俘,举朝震动,史称“土木之变”。在这个危亡之际,时任兵部尚书的于谦坚守京师,协调各方,辅立景帝,稳定皇权,击退瓦剌。最终,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使明朝转危为安,有再造社稷之功。

明天顺元年(1457),英宗复辟以后,石亨和徐有贞专权,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于谦含冤遇害。在《明史》中,称赞于谦:“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在于谦祠院子里,有一棵高大的古枣树,高度约10米,周长约2米。相传,此树是于谦亲手种植,被称为“于公手植古枣树”。在于谦祠的前院和西墙外,还有三棵百余年的古枣树。

如今,于谦祠是北京市东城区官德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廉政教育基地。这里不仅展示民族英雄的光辉事迹,而且宣传为官清廉的端正操守、勇于担当的爱国情怀、矢志不渝的大义气节。

目前,于谦祠、文天祥祠、袁崇焕墓和祠并称为北京市东城区三祠。在于谦祠内的临时展厅,表达对三位人物的缅怀与传承,正在举办以“丹心照汗青”为主题的三祠英烈书画展。笔墨写春秋,挥毫斥方遒,弘扬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高贵品格。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