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涨价!为何专家说穷人只配坐绿皮车?铁路应考虑更多乘客需求

照理拍案 2024-05-16 10:56:56

过去几年我们实际上都生活在一个相对通货紧缩的时代,跟美国那边物价飙升不同的是,过去两年你有没有发现,咱们身边几乎所有物资的价格都在下降,房价车价甚至猪肉的价格,每一年的CPI一看,都是维持在百分之零点几,最高不超过1%。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这样一个低物价当然生活是相对比较幸福的,所以很多人对价格也慢慢更加的敏感。

比如说汽油涨一点咱们就叫苦连天,甚至最近几条新开的高铁线路要涨20%,也让很多人吐槽了起来,为什么别的物品价格都在降低,高铁票价却要上涨呢?甚至有人比较说,本来高铁的二等座价格就挺高了,咱当然就不谈一等座和商务座了,再涨20%之后,真的有很多线路机票价格比高铁价格还要便宜了,所以对于此次高铁价格的上涨,很多消费者是不满的,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看这个事呢?

首先讲过去十几年以来,我们高铁事业绝对是大发展的,这一点美国人都非常羡慕我们,前两天的一期节目我们还特别说,美国交通部部长布蒂吉格特别高兴地说,美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条高铁终于开建了,预计到2028年能建成,要花几百亿美元。可问题是十几年前,中美两国几乎同时开建高铁,可是十几年过去了,我们已经建成了超过4万公里的全球最密集的高铁网络,而美国第一条高铁现在才开始动工,所以难怪美国人说在基建方面他们真是比不了我国。

但另一方面大家知道吗,短短十几年间建超过4万公里的高铁,这是要花很多钱的,尤其是在很多相对偏远的地方,我们也通高铁,这个载客量并不高,所以高铁运营起来之后是要亏损的。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那么多条高铁线上,今天真正能够实现盈利的大概只有6条而已,为什么?这个道理很明显,江浙沪这些人口相对稠密的地方,高铁上座率特别高,经常性的一票难求,我们可以满载运营,这种情况下估计能赚到钱。

可是我们中西部有很多地方近些年来也修高铁了,尤其是有很多高铁建设难度特别高,要不是高原地区要不是极寒地区,要不是各种各样特殊的地貌,我们需要修桥造隧道,这么巨大的投入实际上很难迅速的收回,但我们为什么也要把这个高铁修建好呢?因为我们非常清楚,现代经济的大动脉就是交通,所谓要想富先修路,一个国家必须有完备的交通基础设施,这个国家经济未来才能大发展,所以这些年我们等于是在爬坡阶段,我们拿出大把的资金修建这些高铁,哪怕这些高铁覆盖的地区人群并不是很密集,人并不是很富裕,但是迟早这个高铁修完了它是有用的。

而另一方面确实高铁运营的公司也要按照市场化来运行,不能让它永远的亏损下去,举个例子,今天我国很多城市都在修建地铁,可是大家知道吗,大部分城市的地铁其实都是在亏钱的,为什么即便这样我们还要修地铁呢?因为修地铁的长远意义更大,而且现实层面上看它也可以解决,很多老百姓出行困难,甚至修了地铁之后就可以提升这个地块的价值,地铁周边的房子马上变成地铁房了,房子也好卖了,所以哪怕地铁亏钱,我们也会修地铁。

甚至前期运营的时候,很多城市的地铁票价还非常低,但是时间长了,地铁运营公司不能永远的亏损下去,有的时候就会调涨地铁的票价。就像今天铁路总公司要调整几条高铁的车票价格一样,尤其是在很多地方这一次调价同时是伴随着提速而来的,咱们的高铁其实最开始设计的时速是350公里每小时,后来由于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降速了,我们降到了200多公里每小时,但是随着运营经验的丰富和普通出行群众对时间的需求,所以有很多地方把速度提起来了,那么给大家节省了更多的时间,是不是就可以稍微把票价也收高一些呢?

但另一个层面高铁价格越来越高,也使得很多消费者有了困扰,包括前两天网上流传说某专家讲,高铁价格高了,那么穷人就去坐绿皮车嘛。表面上一听,好像这又是一个对穷人不屑的专家发出的一个荒唐言论,但实际上我们今天有很多媒体是愿意断章取义的,他们没有看清楚这个专家的发言的来龙去脉,实际上这个专家真的是在替老百姓说话,为什么这么讲呢?既然今天我们已经建成了几万公里的高铁网络,我们的高铁是排名全球第一的,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我们每个人出行都非要坐高铁。

对于很多商务人士来讲,他们的时间是最为宝贵的,你能给他节省一个小时的时间,他可能会赚到更多的钱,谈成一笔更大的生意,这个时候他对价格是不敏感的。如果高铁能提到每小时500公里600公里,比飞机还快,再多花一倍的钱,他可能也愿意,所以对于这些商务人士来讲,高铁提速提价大家是愿意的。尤其是高铁相比于飞机确实有着时间精准不受恶劣天气影响等诸多优点,但反过来讲咱们这个社会出行的人难道只是商务人士吗?没有普通老百姓吗?没有那些对价格敏感而对时间不太敏感的人吗?当然有,不但有而且很多。

我们举个例子,今天在城市之中的公共交通除了自己开车骑共享单车之外,我们还有两种可以选择,一种是打车一种是坐公交车,这两种有什么特点呢?打车花钱要多一点,但是相对会比较迅速,因为它是一种点对点的运行,出租车里承载的就是你个人,按照你的喜好和要求选择路线,迅速的把你送到你的目的地。对于很多商务人士来讲,那我当然要选择打车,因为我好不容易到一个地方出差,我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多办几件事,相比于公交车的票价,打车虽然贵了那么几十块钱,但是这个钱花得值。

而对于大把的普通上班族来讲,我的时间并不是那么金贵,打车可能给我节省10分钟20分钟30分钟,但是我没法利用这个时间创造更多的价值财富,所以我宁愿去坐一块钱的公交车,哪怕这个公交车上有很多人很挤,哪怕公交车走走停停要停十几站才能让我到达目的地,当然没关系,我省了钱。换句话讲出租车和公交车应对的是对时间敏感型的消费者和对价格敏感型的消费者,这是两种不同的消费者,很显然一个城市之中这两种交通出行方式都很重要,我们应当让普通消费者按照自己的喜好去选择哪种交通出行方式。

高铁其实也是这样,对于商务人士来讲,时间比什么都重要,那么高铁提价问题不大,你最好更迅速的把我送到目的地,可是我们身边还有很多普通的消费者,对他们来讲节省那么五六个小时的时间远比不上节省几百块钱那么重要,所以这位专家呼吁的是我们在高铁提速提价的前提下,能不能也多保留一些绿皮火车或者慢速火车呢?

因为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讲,他们也有这样的需求,甚至不光是绿皮车,有一些K字头T字头的车,保留是不是也有意义呢?我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从辽宁省大连市到北京市,如果坐火车的话,在高铁时代我们大概能买到4个小时左右的高铁票,可是在高铁时代之前从大连到北京有很多夕发朝至的列车,它们短的要运行8到9个小时长的要运行12个小时。

其实不光大连在高铁前时代,有很多我国主要城市发往北京的列车都能实现夕发朝至,实际上那个时候这种卧铺票比今天的高铁票还要便宜很多,只不过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这些夕发朝至的列车慢慢的都被取消了,但是实际上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讲,大家有的时候更愿意选择这样的车,为什么?

表面上看从大连到北京4个小时就解决了,原来要12个小时,好像高铁更节省了时间,可是很多普通消费者说以往我们乘坐那种12个小时夕发朝至的火车的时候,第一票价比今天的高铁票便宜,我省了100多块钱,第二我晚上买的是硬卧我就睡在火车上了,晚上上车第二天早上到,在北京游览一天也好办一天公事也罢,第二天晚上再乘坐北京夕发朝至的车回到大连,不但省了火车票钱他还省了一个住宿的钱,不管你是在北京住宿还是在大连住宿,现在都是挺贵的,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讲以往这种夕发朝至的火车确实解决了很大的困难。

而今天从大连到北京4个小时就够了,速度是提上来了,可是你到了北京之后你就得找住宿的地方,不但火车票你要多花钱,住宿费你也要多花钱,我们还是那句话,对于很多商务人士来讲人家更看重时间,那么只要你让我更快,4个小时肯定比12个小时要好,人家不在乎多花钱。可是对于很多普通老百姓,包括学生一族来讲,我多这七八个小时对我来讲意义不大,何况火车还给我解决了一个住宿的问题,所以很显然那个时候相对比较慢的火车好像更具性价比。

当然还有很多绿皮火车,绿皮火车典型的速度非常慢,但是对于很多中老年人,尤其是退休老人来讲他们的时间更为充裕,他们宁愿选择可能花几十块钱就能买到一张绿皮火车票,而不愿意掏几百块钱省几个小时买一张高铁票。甚至有的老人说,乘坐在那晃晃悠悠的绿皮火车上,更有出行的感觉,所以我们这个社会的需求确实是多样化的。

因此这个专家讲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固然要考虑到商务人士的出行需求,高铁提速也提价,但是我们特别希望铁路部门在给高铁涨价的时候,能不能也多考虑一下普通消费者的需求,多保留一些T字头K字头的列车,多保留一些绿皮火车,这样让普通消费者能花更少的钱也享受到出行的快乐呢?我们这个社会当然要不断进步,速度要越来越快,但有的时候把速度稍微降一点,说不准这是更多的消费者的需求。

0 阅读:43

照理拍案

简介:讲大千世界,法古今完人,忆陈年旧事,启万世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