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何以让外国人如此上头?感谢这位荷兰“迷弟”

华舆 2024-02-21 08:20:21

说起狄仁杰,你一定不陌生。大唐名相,大理寺卿……关于他的传说有很多,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就是他的神探故事。

近日,改编自同名小说的古装悬疑剧《大唐狄公案》在视频网站优酷上线播出,讲述了唐代名臣狄仁杰拜官之初,履职各地屡破奇案的传奇故事。该剧一经播出便受到广泛关注,然而令众多观众惊诧的是,这部讲述中国神探故事的作品竟是出自外国人笔下的“舶来品”。

▲《大唐狄公案》宣传海报(图片来自优酷)

迷恋中国公案小说的荷兰人

《大唐狄公案》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作者为荷兰著名汉学家、作家、外交官高罗佩,原名罗伯特·汉斯·范古里克,字笑忘,号芝台。“高罗佩”是他自己根据原名发音取的中文名字。

高罗佩童年时期在印尼长大求学,也在那里最先接触到了汉字和华人,由此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大学期间,高罗佩在荷兰莱顿大学学习中文,毕业之后凭借语言特长进入外交部工作,曾就职于多个国家,大部分时间在亚洲各国度过。长年在东方的工作和生活,让高罗佩酷爱东方文化。

一次偶然的机会,高罗佩无意间在一本小册子上读到了《狄仁杰》的故事,而后大受启发,同时对中国传统的公案小说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他将其前三十回修改后翻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竟不料大受欢迎,读者纷纷催促高罗佩接着更新。

这让高罗佩决定亲自操刀,并产生了把公案小说和现代侦探小说相结合的想法。于是在此后的十几年间,高罗佩亲自执笔,打造出了享誉中外的《大唐狄公案》,成为后世狄仁杰系列电影、电视剧及推理佳作的创意之源。

▲《大唐狄公案》宣传海报(图片来自优酷)

让西方认识“中国的福尔摩斯”

在创作过程中,高罗佩参考了大量公案小说、刑狱典籍以及民间故事。异于传统的中式公案小说,《大唐狄公案》有意塑造一个“不一样”的中国神探。在具有正面官员刚正不阿,观察能力、推理能力惊人等优点的同时,又具备西方侦探的幽默诙谐,且在表现上更像一个具备“七情六欲”的凡人,而不是样板化的“青天大老爷”形象。

英文版《大唐狄公案》一经面世,便在欧美引起轰动,后续被翻译成29种语言,在38个国家出版,广受各国读者好评,至今长盛不衰。狄仁杰的神探形象传遍全球,也成为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福尔摩斯”。

狄仁杰火了之后,关于其影视改编作品也接踵而至。从上世纪80年代的《狄仁杰断案传奇》到2004年的《神探狄仁杰》,以及《狄仁杰》系列电影,再到现如今各种狄仁杰网络大电影。这些不同版本中的狄仁杰形象,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狄仁杰往往以一个中年文官的形象出现,“大腹便便”的造型,非常实在地诠释了观众眼中“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样貌。而在电视剧《大唐狄公案》中,编剧对狄仁杰的年龄做出了更新,描写了一个三十而立但依然少年意气,满腔热血的形象。

除了严谨紧凑的西方推理和生动立体的人物形象外,电视剧《大唐狄公案》还展现了多样的大唐风光和中国文化,镜头不仅再现了长安、洛阳城的都市风光,蓬莱的海滨风光,还还原了大明宫、太极殿等建筑,画面唯美,极具观赏性。

▲优酷向荷兰赠送《大唐狄公案》版权(图片来自微博截图)

出海的中国故事再次回到中国

如今,狄仁杰的神探故事已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张名片,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当下,网络视听平台已成为向海外传递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电视剧《大唐狄公案》的开播,更是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再添一把火,令狄仁杰再次跃入大众视野,实现了一次中华文化的出海与回归。

“他会为之感到自豪的,狄公以这种成功的方式又回到了中国。”高罗佩之子托马斯(Thomas van Gulik)说,希望该剧在中国播出之后,可以在欧洲发行英文字幕版,让更多西方人了解狄仁杰的故事。优酷随后宣布将赠送荷兰《大唐狄公案》电视播出权,同时为当地观众制作荷兰语版本。

不仅如此,据介绍,奈飞也已买下《大唐狄公案》电视剧播出权,该剧将通过奈飞和优酷国际版登陆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是奈飞首次购入古装悬疑剧,也是继《长安十二时辰》后,又一部古装悬疑剧从中国走向世界。

优酷首席运营官吴倩表示,《大唐狄公案》是中荷两国跨越世纪的历史回响,很荣幸为中荷文化交流作出贡献。(完)

综合中国青年报、文汇报、光明网、新京报等

1 阅读: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