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后,五点原因让张学良不敢组织抵抗

凡人看青山 2024-04-08 15:56:19

“九一八”事件发生后,张学良没能立即带领东北军回防东北,将希望寄托在南京国民政府和“国联”调停上,给与了日本关东军机会,最终导致东北三省沦陷,这也是张学良被人骂了一辈子的最主要原因。

但凡张学良给力一点,能够少点顾虑,多点对杨宇霆、常荫槐下手的魄力,即便是因为打不过关东军而丢了东北,那他这个败军之将总比不抵抗将军的名声好一点。况且当时关东军人数上不占优势,日本也没做好全面开战的准备,只要东北军能够及时有力的组织反攻,重新夺回东三省的几率很大,即便不能全部夺回,至少能阻止关东军侵占东北的进程和计划,加之东北各地的民间抗日组织,完全可以让关东军主力(1万多人)只能固守沈阳等大城市和铁路线。这样东北就不算完全沦陷,日本如果还想扩大战果就得全面侵华,而当时的日本是没有准备好的。

所以,在东三省沦陷这个问题上,张学良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毕竟当时东三省都认他老张家,他父子两代在东三省经营小二十年,他带领东北军守土有责,作为地方大员他也不能坐视国土从自己手中丢失。

如果以现代人的角度看当时的情况,相信很多人都难以理解张学良为什么要坐视东三省被关东军占领,为什么不敢动手反抗?

张学良是个官二代、公子哥不假,但你要说他是个无能的政治人物,这个就有失公允了。如果真的有人查看一下张学良掌控东北三年间(1928-1930)的东三省经济,就会发现因奉军数次入关导致濒临崩溃的东北经济已经基本上趋于稳定,且在1930年时东北三省财经稳定、物价稳定;而且出现了大量的纱厂、窑业造纸等轻工业民族企业;东北的铁路交通也为当时中国之最,沈海、四洮、洮昂等路线联运;葫芦岛港口兴建,整体经济形势一片向好,甚至比张作霖时代都有明显增强。吉、黑两省财政皆有盈余无亏损,除此之外,张学良还出资建设东北大学,并支持东北的文教、卫生事业发展。

也就是说在张学良执政东北的三年,东北老百姓反倒过得更好了,这样的人真的是个政治小白吗?他真的能心甘情愿的舍下东北的偌大家业?他真的就不知道没了东三省地盘,东北军就是无根浮萍吗?

他知道,他肯定知道没了东三省对于他和东北军的影响,也知道没了东三省东北军只会走向消亡,那我为什么不干打回去呢?我认为原因不外乎五点:

第一,政治眼光不足,笃信国联。张学良作为东北军的领头羊,能力肯定是有的,但对于国际形势的认识是不足的,而且对于英法美等欧洲大国过度迷信,总以为这几个大国只要一发话,日本就得估计国际影响,就不得不将东北交还给东北军(张曾对部下说:他们现在怎么抢去,到时候就让他怎么还回来。这都是张对国联的误判)。当时日本内阁和军界不和,内阁正在限制军界势力,这也是张认为但张学良觉得日本不会扩大东北事态的依据之一。但他却不知道此时的英法都是外强中干,除了嘴硬,啥也没有了;而日本虽然政军不和,但对中国的侵略方针却是一致的。

第二,南京国民政府不让反击,蒋介石三番五次下令不能开火。在1931年8月16日蒋介石曾铣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伺候如何在东别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张将此电报内容转发东北军各级军官。及至九一八事变,张曾电话蒋介石请战,蒋介石也以“不能还手。如果我们还手他们会说我们先动手,在国际上就说不清了。我们不还手让他打,我们在国际联盟好说话”为由,不允许东北军反抗。张学良虽然是地方军阀,但其言行比较进步,支持国家统一,在易帜之后表示服从国家中央政府,如果此时不服从蒋介石及南京政府的命令,那就又何谈服从国家。不要忽略这个外交权利的重要性,观张学良在东北的所作所为,他还是进步支持统一的。

第三,张学良之前被南京政府坑过,此时畏首畏尾。1929年中东路事件,其实当时是得到南京政府支持的(口头),但事件发生后,南京政府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支援,而且在东北军受损后指责东北作为地方政府直接处理中俄外交,将责任全都推到了张学良和东北军身上。张学良只要还有点记性,他就得知道涉及外交的事务,他就不能轻易下决定,因为搞不好就里外不是人,成功反击就是不服从命令,失败则承担一切责任,而且这事国民政府常干。

第四,张学良怕的不是日本关东军,而是日本全面介入。张学良算不上名将,但也是知兵的新派将领,对日抵抗,他怕的不是眼前的关东军,而是关东军背后的日本,眼前的关东军部队,东北军可以进行抵抗、反攻,但日本一旦下场,东北军则必败无疑,无论于公于私,张学良都不希望东北军损失惨重,所以他一直希望蒋介石能让南京国民政府对其支援,形成全国抗战的态势,但是他的希望落空了。

第五,张学良放不下眼前利益。中原大战之后,张学良成为华北四省三市(河北、山西、察哈尔、绥远、北平、天津、青岛),加上东北四省(黑、吉、辽、热),说张学良拥有半壁江山也不为过。既然关内有四省三市,且周围虎视眈眈,一旦回击东北,很有可能关内的地盘顷刻间烟消云散,既然国民政府力挺“国联”能完成调节,张学良自然也希望能够维持现有地盘的情况下兵不血刃的拿回东北。可惜他不明白政治利益从来不是谈判桌上拿到的,都是在枪口下抢来的。

以上内容可参考《何柱国回忆录》、《戢翼翘口述历史》、《张学良口述历史》、荆有岩《张学良执政时期东北、华北的财经》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