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华星CEO赵军:OLED市场在快速增长,车载显示是战略增长点|最前线

36氪 2024-05-16 19:50:26

作者丨习翔宇

编辑丨邱晓芬

5月14日-16日,2024 SID国际显示周在美国加州举办。这场被称为“显示行业奥斯卡”的展会上,TCL华星发布了搭载自研印刷OLED、柔性OLED、MLED的近40款前沿显示产品。

36氪获悉,TCL华星CEO赵军在展会上发表主题演讲,介绍公司在印刷OLED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赵军在演讲中表示,OLED显示屏进入快速增长的机遇期。在下一代印刷OLED显示领域,TCL华星已实现画质、功耗、寿命等综合性能的全面突破,技术性能达到目前主流显示技术水平。

目前,OLED显示屏的主要技术路线有蒸镀、印刷和光刻。其中,蒸镀OLED技术是市场主流,但面临成本较高的问题。印刷OLED技术可以大幅降低成本,但生产难度则进一步提高。光刻OLED技术的生产工艺最为复杂,技术尚不成熟。

在参加展会前,赵军与36氪等媒体进行了一场深度交流。赵军详细讲述了TCL华星对于印刷OLED技术的市场预期,以及为什么TCL华星将技术推广重心,放在医疗屏幕、笔记本电脑等中尺寸显示领域。他还解释了印刷OLED技术在降低成本、折叠屏手机应用等面临的难点。

赵军表示,OLED显示屏的主要变化趋势会在中尺寸,比如平板、笔电和高端显示器领域,OLED显示屏的渗透率会逐渐提高,这是目前业界形成的基本共识。不过,提高程度大概率无法像OLED在手机的渗透率那样,占到50%以上,“可能占到10%—20%,不会超过30%,毕竟成本偏高。”

而通过11年的持续研发投入,目前TCL华星主导的印刷OLED技术已经趋于成熟,性能达到了足以产业化的水平,并且在成本竞争力上有巨大优势。今年年内,TCL华星会实现印刷OLED产品的小批量量产出货,第一支产品将是高端医疗显示产品。

对于消费级用户,TCL华星计划最快明年,在笔电产品上实现量产。“慢的话可能稍微往后一点,但时间不会太晚。”赵军表示。

以下是赵军与36氪等媒体的采访记录(经过摘编)

媒体:本次参加SID国际显示周,TCL华星的亮点内容是什么?本次展出的产品中有哪些搭载了印刷OLED的技术?

赵军:今年正好是TCL华星成立15周年,我们把比较新的技术在SID上做展示。展示的亮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印刷OLED方面。这次我们展示了14吋2.8K印刷OLED的升级产品。我们把印刷OLED升级为印刷QD-EL,用量子点的技术替代普通的有机发光材料。它意味着我们的印刷OLED技术将在显示的画质、功耗以及产品的可靠性方面有更大的改善。

二是w-HVA广视角技术。我们在传统的HVA(液晶水平垂直排列技术)大尺寸显示产品上,推出了广视角的HVA 85吋产品(85" UD w-HVA Pro),这是目前市面上画质最好的TV旗舰产品,画质可以媲美OLED。采用的是TCL华星自主研发的w-HVA广视角技术,实现了高达178度的视角,在不同的视角下均可以观赏非常好的画质。同时,产品的对比度、刷新率、画质方面都做了全方位的提升,代表了TCL华星大尺寸显示领域画质方面的最高水平。

三是AMOLED技术。我们把AM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最新的技术带到SID上,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全球首款7.85" Tandem三折柔性折叠屏,这是我们自研的三折屏幕,可以支持G形的折叠、Z形的折叠,可以满足多场景的需求。同时我们最新的技术进展,也在小尺寸OLED上得到了体现,Tandem(串联)、LTPO(低温多晶氧化物)、PLP(聚合物分散液晶)多重低功耗技术组合,实现高亮度、低功耗、长寿命全面提升,而且画质方面会得到非常强的提升。

另外,这次还展示了163吋的4K Micro LED产品,画质非常惊艳,我们非常期待这款产品对于Micro LED在行业里的产品化应用,能起到比较大的促进作用。

媒体:现在面板行业是LCD(液晶显示)主导,但有OLED、Mini-LED直显,还有Micro LED,您怎么看技术路线之间的竞争格局?

赵军:目前LCD处于非常成熟的阶段,包括主流的手机、IT和车载产品,以及几乎所有的TV产品上,LCD都是主要的应用,技术和市场空间都比较确定。

当下快速成长的市场是OLED。在手机方面,OLED已经成为中高端手机的首选。在中尺寸领域,OLED渗透率会逐渐提高,主要是平板、笔电和高端显示器方面。在以TV为代表的大尺寸(显示领域),OLED已经努力了超过10年左右的时间,目前来看,很难再有机会成为TV产品的主要技术路线,还是由于成本的问题:成本和性能不均衡,带来的性能提升有限,但成本比较高。所以TV方面,我们认为OLED未来的空间非常有限。OLED在中尺寸的渗透率提高,目前看起来是确定的趋势。

至于Micro LED,包括(其他)硅基显示技术,目前的技术接近成熟,问题在于成本非常高,所以导致应用的场景变得非常窄。我们看好Micro LED在一些特殊场景的应用,比如说大尺寸、高亮的车载HUD(抬头显示)领域。因为它的尺寸不大,成本相对不像TV那么离谱,性能又有比较高的要求。在这些领域,Micro LED的技术有一定的空间。但未来,以Micro LED为代表的先行技术,要成为某些细分领域的主流技术路线,一个巨大的问题是成本要大幅度下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媒体:我想问一下TCL华星在印刷OLED技术的创新举措,特别是针对中大尺寸产品,终端用户能够在哪些地方体验到印刷OLED和其他显示技术的差异?

赵军:在印刷OLED上我们用了11年的时间,在画质上,包括分辨率、像素设计等方面,还有器件设计、材料升级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在画质方面,(印刷OLED)已经达到了主流的OLED水平。尤其对文本显示方面,我们采用了Real RGB的像素设计,在文本显示方面比现在的显示方案有更加锐利、更加清晰的显示效果。

在功耗方面,(TCL华星)也做了大量的研究,目前我们的功耗表现已经非常接近蒸镀OLED的水平。后面随着原材料进一步的精进,在显示器件设计方面进一步的优化,我们在功耗方面应该能追上,甚至赶超主流的OLED技术。

在寿命方面,这本来就是印刷OLED的优势,印刷OLED的开口率(每个像素的透光部分所占百分比)相较于传统的蒸镀OLED有2-3倍以上的优势,这种优势就可以转化成发光效率,转化成产品寿命。通过这些年的持续技术开发,我们已经把这部分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了。所以在寿命方面,我们实现了对主流OLED技术的赶超。

综合来讲,我们在产品性能达到了目前主流的显示技术水平。同时在寿命、成本、灵活性方面(即柔性生产方面)又具备先天的优势,我们非常看好印刷OLED在主流显示领域未来的发展前景。

媒体:印刷OLED的产业化在加速,发展速度也很快。您认为接下来要进一步的降低成本,更好的普及,当前存在的比较大的挑战在哪些方面?

赵军:我们现在用来进行产业化尝试的线是5.5代线,产能较为有限,也是一条低世代的线,其产能和成本的竞争力不足以把印刷OLED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我们更多的是依靠这条线做量产化的探索,一方面精进技术,另一方面和客户探讨未来大规模量产合作的可能性。

我认为最大的限制是缺一条有充分竞争力的,有足够产能的高世代生产线。我们要做这个决策毕竟要花不少钱,所以我们会在各种条件成熟的情况之下,适时地做决策。到那时候,可能印刷OLED大规模产业化最后的瓶颈就会被打破。

媒体:我有一个关于发展8.6代线OLED投资计划的问题。现在业内也有关于TCL今年会投入数百亿建8代线,尤其是8代的OLED线(的传闻),对此您也什么样的看法?另外京东方也有优先做8.6代OLED的计划,面对激烈的竞争市场,TCL将采取怎样的措施?

赵军:首先,我们没有明确的时间表去建8.6代的OLED产线。这件事的决策取决于很多方面,包括内部的技术准备度、市场的竞争、行业技术的迭代趋势,我们会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适时评估,并且做相应的决策,但眼下确实没有明确的时间表。(注:TCL科技发表了《澄清公告》,表示公司目前没有新建8 代或8.6 代OLED 产线的投资计划)

第二,您提到友商已经在高世代的OLED线做了投资。对TCL华星来讲,在高世代的OLED或中尺寸的OLED路线上,我们会走自己的路,会按照既有的节奏进行稳步的推进。我们不会因为别人怎么做,仓促地跟进。而且TCL华星过往也不是按照这种套路来进行新技术的规划的,我们是按照自己的路线、自己的节奏,在合适的时机做出决策。

媒体:IT用的OLED面板,您预计今年的市场需求是怎样的?这一块市场竞争很激烈、入局者很多,TCL华星计划怎么扩大市场份额?

赵军:目前为止,(OLED)以笔电和平板方面的产品相对偏多一点。因为成本比较高,只能在高端或者旗舰产品上得到应用,数量目前看起来是比较少的。参照Omdia数据,2023年OLED笔电渗透率2.3%,OLED平板面板渗透率1.5%,OLED车载渗透率0.6%,目前由于成本的因素导致OLED的渗透率还是比较低。

我们一方面利用现在OLED的成熟产线,也就是T4产线,跟客户在高端旗舰产品上合作,目前我们已经在做相关的产品开发了。另一方面,我们将依托印刷OLED的产线,推出TCL华星主导的印刷OLED的技术路线,希望把它推成中尺寸OLED重要的技术路线。可以说我们是两条腿走路。

媒体:在车载方面,(TCL华星)今后的市场计划能不能做一下分享?

赵军:车载方面是TCL华星的战略增长点。过去几年,车载业务经历了高速发展,未来几年还会保持非常高的增长速度。我们的产品应用,过去以中控为主,现在包括仪表、副驾和抬头显示等应用,都已经开始跟客户展开具体的产品合作了。

过去我们的成长主要来自于国内客户。从去年开始,我们把海外客户的开拓作为车载业务的重中之重进行推进,目前为止进展还是比较良好的。基本上我们能够听到的主流客户,我们跟他们都有产品合作或者项目的开发合作,目前都在正常推进。

媒体:想问一下关于折叠屏的问题,折叠屏的价格现在不断地下探。作为屏幕厂商,(TCL华星)对折叠屏成本的下探未来有什么难点吗?未来折叠屏会不会更普及?

赵军:我们非常重视折叠产品的开发,在2020年就跟联想Motorola RAZR产品系列进行战略合作。到目前为止,这个产品经历了四代,尤其是第四代产品,我们一起做了屏幕的外观设计,目前这款产品销售状况非常好。折叠产品里,这是我们合作的第一支出货过百万的产品。通过这个产品,也证明了TCL华星在折叠产品的技术能力和量产能力。

在大折叠方面,我们做了比较长时间的技术开发和量产合作,在大折叠的产品上有比较丰富的产品量产经验。这次在SID上展示的全球首款7.85" Tandem三折柔性折叠屏。除了是三折形态的创新之外,在低功耗技术上,我们把包括双层蒸镀的技术、LTPO技术,集成在一起。我们希望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能够把折叠屏的痛点逐一解决。

一个痛点是功耗,折叠屏至少有两块屏,屏幕上占的功耗比较多。还有一个痛点是轻薄,折叠屏折叠后是两层,相较于直板机的厚度和重量天然有劣势。我们通过屏幕的精进,在功耗、轻薄方面做出贡献,为折叠手机的产品体验提供价值,后面大家可能在市面上会看到越来越多搭载TCL华星折叠屏的智能手机。

(只要)包括屏幕厂商在内对整个折叠屏产业链,大家一起努力,我们认为折叠屏成本进一步改善是有可能的。在保持折叠屏既有的高性能、好体验的基础之上,让其价格变得越来越平易近人,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购折叠产品。

1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