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汉语方言分类地域图(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了)

余欲与鱼语雨 2024-04-09 10:15:43

(文章可能有点长,请大家耐心看完,看不完的点赞加关注,下次观看不迷路)

按照现代通俗的分法,现代汉语方言可分为七大方言区,即北方官话(官话方言),吴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赣方言。方言,就是“四方之言”。华夏民族以中央自居,视自己为“中国”——中央之国,四方就是东夷、西戎、南蛮、北狄,都是化外人。

另外,晋语、平话、徽语等几种方言是否构成独立的大方言区,现在还有一定的争议。

一.北方官话

北方官话作为现代汉语的标准方言,以首都北京的口音为典型代表,其内部差异相对较小。在众多汉语方言中,它覆盖了最广阔的地理区域,并且使用这一方言的人群占据了汉族总人数的约73%,显示了它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北方官话按照语言特点一般可以分为4个支系,即4个方言片:

1.华北方言

华北方言又可细分为五个次方言区:北京官话、东北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

北京官话主要分布于北京市、河北省,辽西地区,其中承德滦平县是全国普通话标准音采集地。清朝时期,以北京话为标准话,民国时期定为“国音”,新中国定为“普通话”,并向全国推广。

东北官话即东北话,分布于黑龙江省、吉林省全境,辽宁省大部分地区,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河北省东北部,使用人口大约1.2亿。东北官话是中原雅言和东北民族语言融合而形成的方言。虽然东北各地的口音腔调有些许不同,

胶辽官话起源于山东半岛,是古代东夷族语言“齐东野语”和汉语融合形成的方言,使用人口大约1500万。清朝时期,大量的山东人参与到了闯关东的行列之中,将这种方言带到了辽东半岛的大连、丹东和营口一带。

冀鲁官话分布于河北省大部、河南省北部、山东省西部以及北京市平谷区、山西省广灵县和内蒙古宁城县。大致可分为三个片:保唐片、石济片、沧惠片。使用人口大约为9000万。冀鲁官话是除东北官话外,与北京官话最为接近的官话。主要特征是三声四调,古入声派入平、去声。

中原官话是以洛阳雅言为核心形成的语言体系,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南部、山东西南部、苏北、皖北、晋南、关中、甘肃东南、宁夏南部、青海东北部等地区,使用人口仅次于西南官话,达到1.86亿。中原官话在语音上与普通话很接近,说中原官话东区的人可以与说普通话的人自由通话。

2.西北官话(兰银官话)

西北官话分布在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新疆汉族(生产建设兵团的一些团场就例外)使用的语言属西北方言。细分还可分为兰银官话和中原官话(秦陇片、陇中片、关中片、南疆片)。因分布地区人口密度较低,兰银官话成为中国最大官话和方言中使用人数最少的一种。使用人口大约为1700万。

西北官话也叫西北方言,学术上"西北方言"并不等于西北地区的方言。因为陕西东部、北部、东南部,山西大部都说晋方言(或称"晋语"),西北地区除了官话还有"晋语"。晋方言原本与陕西的关中方言、陕西西部的兰银官话同属秦晋官话。

1986年经李荣先生首先把晋方言从北方官话中独立出来,自然也脱离了原本的秦晋官话,这样一来原本的秦晋方言就不存在了,但是其它的非晋语地区有部分人把它与兰银官话合并称为"西北官话"。

3.江淮官话

俗称下江官话,分布在江苏省大部、安徽省中部,湖北省东北部、江西省北部的九江市局部及其它省份的个别方言岛,使用人口大约7000万。

通常将南京话和扬州话作为江淮官话的代表音,以前把南京话作为江淮官话代表音,现在一般把扬州话作为江淮官话的代表音。”扬雄《方言》记载显示,早在汉代本省境内偏西地区,西接淮河南北是一个方言区。

这个方言区居南北之中,受南北方言和其他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逐步发展演变成为江淮方言区,横亘江苏、安徽中部、全省遂成为三个方言区。其语言特点是“n,l”不分,带有入声,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也未必分。

4.西南官话。

使用地区为四川、贵州、云南三省及湖北大部份。湖南、广西北部边沿地区。使用人口达2.7亿,是中国使用最广的方言。

通常可按照地域分为四川话、重庆话、贵州话、云南话、桂柳话、湖北话等。西南官话是从明代开始,因“调北填南”“湖广填四川”而逐渐形成的官话方言,其语音系统在官话中也是最简单的,除了浊音清化等官话的共同特点外,西南官话多数不分平、翘舌音,是一种带有过渡性质的南方官话。

其语言特点是,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不太分,原来带有疑“ng”声母,南部地区甚至有“n,l”不分、“f,h”不分以及“z,c,s”和“j,q,x”不分。

二.吴方言

吴方言,又称江东话、江南话、吴越语。商周春秋至今有三千多年历史变迁,底蕴深厚。在中国分布于今浙江、江苏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江西东部、福建北一角。吴语是中国官方定义的中国七大方言之一。

吴方言使用人口约有9000多万。吴语继承中古汉语八声调和三十六字母框架体系,保留全部浊音,部分地区保留尖团音分化,有数万个特有词汇和诸多特征本字,是江南人思维方式、生活情调、文化涵养的生动体现。

吴语的片区主要有太湖片、宣州片、金衢片、台州片、瓯江片、上丽片六个,其中面积最大的是太湖片。在皖南地区也存在一些濒临消亡的吴方言。

现代吴语比官话具有更多古音因素,语音与《切韵》《广韵》等古代韵书高度吻合。吴语保留全部浊音,保留平上去入的平仄音韵,部分地区保留尖团音分化,保留较多古汉语用字用语,文化价值高。

吴语是吴越人的母语,一百余城构成以上海为首的吴语城市群和江南文化圈。人们将这种语言成为“吴侬软语”,辛弃疾有“醉里吴音相媚好”的诗句。

三.湘方言

湘方言又称湘语或湖南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通行地域较小的一种方言。湖南省有多种不同的方言,湘方言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种,主要分布在湖南省大部分地区,以长沙话为代表。

根据最新的中国方言地图集,湘语分为五个方言片。

湘方言有新湘语和老湘语的分别,老湘语受外部方言影响较小。老湘语广泛流行于湖南中部宁乡、衡阳等地,新湘语流行于长沙、株州等大中城市中。目前湘语使用人口为5000多万。

四.赣方言

赣方言,古称傒语,又名江西话,为汉族江右民系使用的主要语言,使用人口大约6000万。主要分布在江西境内主要分布在赣江的中下游、抚河流域及鄱阳湖及周边、湘东和闽西北、鄂东南、皖西南和湘西南等地区。

另外在浙江、陕西还有少数赣语方言岛。可分为九片方言,以南昌话、抚州话、新余话为代表语或标准音。

江西位于楚国和吴国交界处,是“吴头楚尾”,赣语就是楚国语言、吴国语言和中原方言融合形成的。

赣语虽然内部百里不同音,但是表现在音韵方面,却仍有不少彼此相通之处,各赣语方言大多拥有大量的文白异读、频繁的连音变调,并且皆无唇齿咬合发声的唇齿音。

其语言特点:全浊音清化,但属于阳类声调与清音不相混;保留入声,不分前后鼻音。声母“n,l”有时不分。

赣方言内部可分为7个片:

(1)以南昌话为代表的昌靖片,通行于南昌地区、高安地区。

(2)以宜春话为代表的宜浏片,通行于宜春地区、新余地区和湖南省

(3)以吉安话为代表的吉茶片,通行于吉安地区、井冈山地区和湖南省的茶陵、攸县、酃县。

(4)以抚州话为代表的抚广片,通行于抚州地区。

(5)以鹰潭话为代表的鹰弋片,通行于鹰潭地区、贵溪地区、乐平地区、景德镇地区。

(6)以赣县话为代表的赣南片(又称赣州片),通行于江西赣南地区。

(7)以长汀话为代表的闽西片,通行于福建西部的汀州地区。

五.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主要通行于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和四川、湖南、海南、浙江、重庆以及台湾和香港的部分地区。客其中以广东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和广西东南部为主,以梅县话为代表。在东南亚和美洲的华侨华裔中也有不少讲客家话的,使用人口在7000万以上。

虽然是一种南方方言,但客家话是在北方移民南下影响中形成的。客家话因而保留了一些中古中原话的特点。使用客家话的人口大约占总人口的4%。他们集中生活最多的地方是广东梅州地区。海外华人及华侨中亦有部分说客家话。

客家话是早期北方移民后裔的语言,带有较多唐代以前北方话特征。原来全浊音清化,但是全部转为全清音,并且属于阳类声调与全清音不相混;保留入声;没有“f”声母;也没有翘舌音。

六.粤方言

粤方言又作广东话、广府话。粤语含的九声六调,保留中古汉语语言特点。在粤语有粤海片、四邑片、高阳片、桂南片之分。以广州话为代表,在广东省、香港、澳门和海外华人中被使用。使用粤方言的人口大约为总数的5%。

粤语以珠三角为分布中心,主要分在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在北美、欧洲和澳洲、新西兰、以及东南亚一些地区的华人社区中也有使用。

粤方言是汉语中声调最复杂的方言之一,通常有九到十个左右。同时也是保留中古汉语最完整的方言之一。其语言特点是,全浊音清化,但是一般属于阳类声调与清音不相混;保留入声的“p,t,k”三种促音、鼻音的“m,n,ng”三种韵尾。声母“n,l”不分、“f,h”不分以及“z,c,s”和“j,q,x”不分。能根据古汉语的声韵书籍推导读音。

(1)以广州话为代表的粤海片,通行地域: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粤西地区、粤北地区部份县市和广西梧州地区。

(2)以台山话为代表的四邑片,通行地域:广东江门地区(新会、台山、江门市、开平、恩平和鹤山一部分)。

(3)以韶关粤语为代表的粤北片,通行地域:广东韶关地区,阳山、佛岗和英德市一部分。

(4)以阳江话为代表的高阳片,通行地域:广东茂名地区和阳江地区。

(5)以广西钦州话为代表的钦廉片,通行地域:广东湛江地区、广西钦州地区和广东雷州地区一部分。

(6)以惠州粤语为代表的惠河片(此片曾被棚民学者误为棚民方言的分支,尤其是广东河源居民,他们也像棚民研究者误认了自己是棚民人)。通行地域:广东惠州地区、河源地区和揭阳地区的普宁、揭西一部分,汕尾地区的陆河县和梅州地区的五华、兴宁一部分。

七.闽语

闽语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 主要通行于福建、广东沿海平原、台湾和海南四省以及浙江省南部和江西、广西壮族自治区、江苏三省的个别地区,东南亚以及其他海外地区也有华人使用。

闽方言内部分歧较大,闽东方言以福州话为代表;闽北方言以建瓯话为代表(有人认为应该把闽北方言单独划分为方言);闽中方言以永安话为代表;莆仙方言以莆田话为代表;闽南方言以厦门话为代表。闽东、闽南、莆仙三个沿海片词汇上比较一致,而闽北、闽中两个片,则有不少和闽东、闽南、莆仙不一样的语词。

除了上述这普遍意义上的七大方言,还有下面三种方言也值得注意,有人认为,它们应该划分为方言而不是归属于上述方言之中。

晋语

晋语被一度也被划分为官话方言,但严格来讲,它是中国北方的唯一一个非官话方言。晋语别于官话的最大特点就是保留了入声,并且它保留的古语词也较多。不过现在的晋语也受到了比较多的官话影响,晋语的特色正在逐渐消失。

晋语的使用人口近5000多万。在山西绝大部分以及陕西北部、河北西部、河南西北部、内蒙古河套地区等地使用,以太原话为代表。通常被认为是北方方言的一种。晋语的最重要特征是有入声,这和北京的官话很不相同,晋语比北京话的语言特点古老很多,有学者戏称之为“北方话中的山里话”。推广普通话后入声也在趋于消失。

徽语

徽语一般被划分为吴语,分布在钱塘江上游古徽州府、严州府大部、饶州府部分地区,有歙县话、绩溪话、休宁话、黟县话、祁门话、婺源话等。有人认为它们应该独立划分为徽方言。不过由于安徽地理位置的原因,受到外省影响较多,很难做出一个准确的划分。

平话

为广西方言之一,使用人口200多万。它可以分为桂北平话和桂南平话,两者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有所不同。桂北平话与湘南土话、粤北土话有近缘关系,而桂南平话则与粤语有较大的影响。

平话的名称古代即有,属汉语何种方言尚无定论。相传为宋朝时驻守广西的平南军讲的山东话。通常被认为属于粤方言。

结语,方言分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各种分类方式都有其合理之处。具体的分类可能还受到地域、文化、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方言的深入研究和理解,需要更多的语言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

以上是我整理出来的比较还算比较完整的资料,以供大家学习参考。后续我会陆续更新一些更详细的分类,并且收集一些各地方言的特色词语。

0 阅读:468
评论列表
  • 粤语不是方言

    再战3秒 回复:
    又来吹了[笑着哭]
    飄渺遊魂 回复:
    任何方言都是语言——即一种语言通行于一个地方而不是这种语言全域的地方支语言——你可以看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看粤语是不是国家通用语言,如果不是那就是汉语中通用于粤方言区的方言(粤语区地方语言)而不是通用于全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方言是相对于国家官方语言或者说通用语言来说的,无论方言或者国家通用语言都是语言,但通用的范围不同而已(一个通用于全国,一个只是在局部地方通用)。
    余欲与鱼语雨 回复:
    嗯粤语差点都成为国语
  • 2024-04-10 09:31

    四川话与重庆话能有多大区别

    余欲与鱼语雨 回复:
    区别不是很大
  • 2024-05-24 18:17

    听大连、丹东和营口人讲话很亲切,都是胶东老乡。

余欲与鱼语雨

简介: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